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發現性格迥異的人,如有人開朗熱情,有人則冷漠苛求;有人成熟穩定,有人則煩燥易動;有人主觀武斷,有人則謙讓依賴……所有這些心理差異都是性格差異的表現。性格是一種心理特性,它使每個人在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
在“性格決定一生”、“性格造就成敗”觀念盛行的今天,探討性格的基本特性、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性格及其特質發展的規律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我們生活中一般意義上所講的性格實際上是心理學概念中的人格,人格(Personality)在心理學中界定為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特質。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及自我調控等方面,其中性格(Character)作為人格的主要部分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包含有許多社會道德意義,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及所采取的言行上。影響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也是心理學古老而爭論不休的問題之一。目前被普遍認可的說法即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的,除生物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和亞文化因素外,對個體來講,家庭和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的影響最大、最深刻。
那么,人格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心理學大師、精神分析學派鼻祖弗洛伊德的人格形成和發展理論,但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在研究病態人格的基礎上形成的,認為人格是以無意識原欲為核心的動力結構,人格的發展是以性心理為主線呈階段性發展的。當代新的精神分析學派不再過分強調弗氏的本能論及泛性論的作用,而是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被心理學史家墨菲稱為“現代弗洛伊德心理學最杰出的代表人”的艾里克森,他從生物、心理、社會環境三個方面考察人格的發展,提出了以自我為核心的人格發展漸成說。
艾里克森認為,人格是一種獨立的力量,是一種心理過程,是人的過去經驗和現在經驗的綜合體,能夠把個人的內部發展和社會發展綜合起來,引導心理向合理的方向發展,決定著個人的命運。
艾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包括機體成熟、自我成長和社會關系三個不可分割的過程,每個人在生長過程中都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他根據這三個過程的演化把人格分為八個階段,這些階段是以不變的序列逐漸展開的,將內心生活和社會任務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既分階段又有連續性的心理社會發展過程。
每一個階段都由一對沖突或兩極對立的性格特質所構成,并形成一種危機(或重要轉折點)即為個體每個階段性格發展的主要任務。如果危機得到積極解決,會增強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發展,有利于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反之,危機得不到解決,就會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礙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而且,前一階段危機的積極解決會擴大后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可能性,反之會縮小后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可能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069591.html
相關閱讀:父母不要怕孩子內向
沒有理想的孩子才會厭學
玩耍,是寶寶樂觀個性的催化劑
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10件小事毀掉孩子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