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很小就喜歡拿著筆在紙上,墻上到處畫畫。那是寶寶繪畫潛能的最初階段。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不僅會有手上的繪畫動作,更重要的是會慢慢學會一些繪畫鑒賞能力。一幅作品除了創作以外,更重要的是鑒賞。只有擁有了良好的鑒賞能力才能為良好的創造奠定基礎。
如何培養孩子繪畫的鑒賞能力
1、整體感覺
美術欣賞教育是一種給兒童以豐富而復雜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動。在這種特殊的精神活動中,兒童要獲得各種各樣的心理感受,把認知對象變為情感體驗的對象。對藝術品的初步印象,是兒童進入美術欣賞的第一步,這一步應把兒童鮮活的個人體驗放在優先位置,由此出發再來討論其他問題。
2.自由談論
面對兒童的種種表現,如果選擇制止、阻攔甚至訓斥兒童的隨意和不守規矩的態度,就會挫傷兒童的積極性,妨礙兒童良好的情緒體驗和審美心境的形成。兒童在欣賞藝術品的瞬間,他們把所看到的、感覺到的和體驗到的東西往往都匯集在了一起,表現出特定表情、姿態、動作和聲音,他們的思維奇跡般地活動起來,這是一件好事。
3.要素識別
兒童欣賞美術作品,不僅要獲得對作品的內容、主題、題材等的認識,更重要的還要逐漸養成能夠透過畫面所描繪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內容,進一步感知和體驗潛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的習慣和能力。這一步可以以老師“你看到了什么”的提問為線索,引導兒童發現作品的點、線、形、色等要素。要放手讓兒童認真觀察,自由討論,一開始兒童可能會主要仿照于從作品描繪的具體事物,或這些點、線、形、色所構成的東西“像什么”的角度來觀察和感知。
4.關系分析
兒童能從這幅抽象畫中看出這么多東西來,說明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思維是活動的,這是兒童欣賞能力發展的良好開端,但這還主要是一種日常知覺而非審美知覺。在討論中孩子們還提到他們看到了“線條”,紅、共同、藍等各種“色塊”,各種形狀等,這是一些屬于形式語言的東西,是徒刑藝術的魅力的本體所在,是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要著意引導兒童把握的。在識別了線、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時甚至在識別這些要素的過程中,這些要素與要素之間所形成的關系,它們所表現的情感和蘊含的意味,自然便會成為兒童感受和談論的主要內容。
5.討論感受
兒童對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夠反映他們對作品的總的感覺,而考慮取名字的理由則能幫助他們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這些感受和思考過程,這里既是有直覺的、感受的東西,也夾雜了理性的、邏輯的東西。兒童對美術作品的欣賞經歷了一次“整體——部分——整體”的整體感受,然后進行部分分析和感受,最后再回到整體,這是符合美術欣賞的一般規律的。
6.創造作品
兒童對美術欣賞中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認識還可以經由藝術創作來獲得。這是在幼兒對欣賞的傷口進行心理回憶,并進行討論、構思的前提下進行的。鼓勵兒童會把欣賞的經驗結合起來,或學習借鑒畫家的作畫方式和表現手法,或用自己的繪畫語言描繪作品所表現、傳達的情感等操作方式非常有助于幼兒對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123040.html
相關閱讀:電子琴轉鋼琴=走彎路
音樂可調動孩子的社交天賦
胎教音樂媽媽聽還是寶寶聽
繪畫是對孩子最好的啟迪
正確對待孩子的特長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