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寶寶輸在起跑線上,這種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理我們都理解,但是,有些家長盲目的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占用孩子的游戲時間,這是很不好的行為。這不但不利于孩子學習特長,還會讓孩子厭倦學習。以下這8大雷區,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時可千萬要注意。
別人家孩子報了,我家孩子也報
這屬于跟風形式。每個家庭有自己的特殊情況,而且每個孩子也是有自己的個性的,適合別人家庭的事情,不一定適合你的家庭,適合別人家孩子的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比方說,有些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好,看別人家孩子學鋼琴,也跟著學,結果給家庭經濟造成嚴重的負擔,而且,家長會認為給孩子花了這么大的代價讓孩子去學,孩子一定要學好。如果出現孩子中途退卻的情況,就會出現親子問題,甚至會造成悲劇。
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很多時候,學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學會了哪支曲子;學畫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畫了一幅完整的畫;學珠算的父母只注重其算得是否快;學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學會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結果,無論是給孩子還是給老師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其實教孩子,學習的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調動他們多個器官、多種感覺,培養多方面能力。比如學習彈琴,手眼耳的協調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戰勝困難的能力決定著他是否能學習下來,而經過自身努力戰勝困難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悅。貫穿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這些品質,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卻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深遠。
再有,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學習中的一個小節,比如跳舞,一個舞步要練好長時間,給父母的感覺是孩子幾次課什么正經的也沒學,但實際上,基本功的訓練是為讓孩子能完整跳下整個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礎。基本功如果不扎實,學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學不下去了。
孩子學班越多越好,希望孩子樣樣精通
現在許多家長給孩子報班,多則五六個,少則三四個,不報的很少。其實家長不明白這樣的道理:對于孩子來說,不在于學會了多少知識,而在于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如果孩子學許多班,那么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升華這些東西,只能是學過了就算了,最后效果怎么樣。而且,孩子在休息的時間還要上許多的班,會使孩子感到身心疲憊,精神狀態會延伸到學校,對學校學習也失去了激情,從而慢慢會產生厭學。
只要孩子去,學成什么樣無所謂,我對孩子要求不高
家長報著這種心態,就會把這種心態傳染給孩子,孩子也會報著不認真、不負責任的心態去學習。長此以往,會形成許多學習上的不良習慣。等家長感覺到了再去糾正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
隨著孩子的“三分鐘”熱度進行報班和退班
許多孩子對于新鮮的事物往往都有著“三分鐘”熱度:看著電視上別的小朋友們表演唱歌自己也會想去學唱歌,看著別人彈鋼琴很厲害自己也很想去彈鋼琴。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往往只是出現了“三分鐘”熱度,而并不是真正的興趣。
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時候條件不好,沒有條件實現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有位父母,英語頂呱呱一直是他的夢想,他就讓孩子很小就上英語班學習英語,而成績稍有不好批評一通。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興趣的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肩負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負擔就太重了,孩子學習起來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此,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讓他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對于感興趣的事,孩子能學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還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標吧!
認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學習,忽視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視自己的能力,認為只有帶著孩子上這個班、那個班,讓孩子規規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聽老師講課,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對生活中的知識反而視而不見。
重視孩子的教育,無疑是最有價值的投資,但不能一味地投資而忽視孩子的感受。既然是興趣班,就一定要從興趣出發,只要孩子有興趣,就能自主學習,快樂地享受學習的樂趣。
學了,你就要學成最好的,錢不能白花
學了就要學成最好的。一個人不管學習什么知識,跟個人的先天和后天的許多因素有關。如果所學的功課是孩子的優勢潛能所在,那孩子就有學成最好的可能性,但任何事物都要順應發生發展的規律,教育方法引導方法不對,會把孩子本來的興趣扼殺掉。
許多斷指斷手的案例就是由于家長的這種心態引起的。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才是家長引導孩子應該具備的心態。關于家長到底應該如何給孩子報興趣班,我提以下建議:首先,家長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了解孩子的優勢潛能,然后去開發,去發掘。但在開發和發掘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根據孩子的優勢智能去給孩子選擇興趣班。
如果家長不知道孩子的優勢所在,那就可以嘗試給孩子報不同的興趣班,然后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如果是孩子不感興趣的班,中途可以轉換其他的班。但同時報的班就要太多,最多兩個為好。在報班前,一定要了解所報的校外學校的情況,包括學校的管理、師資情況,好的學習,師資力量厚,老師水平高,責任心強,這就會避免孩子在課外班中養成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具本人了解,校外興趣班的老師普遍對孩子要求比較松,管理嚴格擔心孩子不愿意去學,從而影響生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134722.html
相關閱讀:電子琴轉鋼琴=走彎路
繪畫是對孩子最好的啟迪
音樂可調動孩子的社交天賦
正確對待孩子的特長愛好
胎教音樂媽媽聽還是寶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