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缺乏安全意識,燙傷事件常常發生,有時候也難以避免。所以,為了寶寶安全,家長朋友們有必要學習一些燙傷后的處理方法,必要時降低對寶寶的傷害。
遠離醬油、醋、牙膏等涂抹偏方
寶寶一旦發生燙傷,家長要及時采取一系列應急措施,可以緩解孩子傷勢,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加重傷情。
父母可以學習這些燙傷急救常識:一沖二脫三泡四蓋五送。
首先是“沖”,用流動水沖洗;其次是“脫”,在水中小心剪開脫去衣服,否則,衣服上的熱度得不到散發而繼續作用于創面,會使創面加深;接著是“泡”:在冷水中持續浸泡至少30分鐘;然后“蓋”:用干凈毛巾等覆蓋燙處;最后“送”:盡快送醫院。
父母要遠離燙傷偏方等護理誤區:千萬不要涂抹醬油、醋、酒、牙膏以及其他有色的藥物和偏方。
沖洗時間最好在15~30分鐘
寶寶燙傷后,熱量在極短的時間內在人體的表面聚集,即使燙傷行為不再進一步進行,熱量也無法散去,還是會進一步損害皮膚和皮下組織。燙傷后,如果面積不大,不用驚慌,首先用冷水沖洗,最好用流動的自來水,不要強行脫去衣褲,以防導致大片皮膚撕脫。沖洗時間最好在15~30分鐘之間,這樣基本可達到止痛的目的,然后再進一步送醫院治療。也有家長選擇把孩子泡在水桶里,這個辦法也不好,因為熱量流動不快,損傷還是會繼續進行。
亂用藥物會導致疤痕增生
燙傷主要是高熱能量所致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傷,流水可以帶走大部分熱量,防止這些熱量進一步損傷深層組織,并達到止痛效果。熱水燙傷一般是I度或淺II度燒傷,24小時內會有大量水皰生成,在局部消毒后,再用針挑破水皰,放出淡黃色液體,同時進行抗感染治療。淺度的燙傷不會留下太大的疤痕,但如果亂用刺激性藥物貼敷傷口,則可能導致疤痕增生明顯。
警惕5種導致兒童燙傷典型情況
1、孩子不小心碰倒熱水瓶、熱水杯。
2、洗澡前,如果父母不注意放水的順序,比如先倒入熱水,在取冷水時,沒了大人看護,孩子自己坐入盆中或碰翻了熱水盆。
3、燒好的滾燙的菜湯放在桌子上,如果小孩自己用手去拿,導致菜湯碰翻也是燙傷的常見原因。一般為前胸部、頭面部燙傷。
4、電熨斗用完后,未放到安全處,孩子覺得好玩,用手去碰,結果造成手部的燙傷。
5、無人監護的小孩去油炸食品攤位,意外受傷。
如何讓寶寶遠離燒燙傷?
1、熱液燙傷
不要讓寶寶在廚房和浴室玩耍,以免意外發生;廚房地板要保持干燥,以免滑倒將熱液燙傷自己或寶寶;洗澡放水時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水溫一般控制在40℃左右。
熱水瓶、熱湯要放置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當熱液放在餐桌上,也需注意桌巾的長度,以免寶寶好奇拉扯,把熱液拉下而受傷。建議餐桌以不鋪桌巾為最 安全;不要拿剛煮沸又太重的熱湯、熱鍋,以免手滑將熱液打翻,燙傷自己或寶寶;當煮火鍋、泡咖啡或泡茶時,要特別注意寶寶動向,避免寶寶因絆到電線而弄翻 茶壺、熱鍋或熱水瓶等熱液;當端熱湯、熱水時,最好先大叫“小心不要靠近”等警告語,以免寶寶迎面撞來。
在車內要避免食用熱湯,以免不穩而打翻,造成意外;不要讓寶寶接觸有高溫蒸汽的東西,如車子剛打開的水箱蓋,以免手臂、臉或胸部被燙傷。
給寶寶食用任何熱飲,要先確定溫度后再進食。
2、化學性灼傷
不要拿空飲料瓶去裝危險溶液,以免寶寶誤食。家中室內最好不要放強酸、強堿等危險物品。
3、接觸性燙傷
使用電熱毯、電熱器或懷爐、熱水袋等高溫物品,要注意溫度及使用距離,以免皮膚因接觸高溫太久而造成燒燙傷。
4、火焰燒傷
所有易燃物品如殺蟲劑、汽油,要遠離火源,最好放在室外。大人吸煙時要遠離易燃物品,同時不要在躺在床上吸,以免不小心燒到寶寶,同時絕對不要 讓寶寶玩火柴或打火機。爸媽要教導寶寶不要靠近燃放中的鞭炮,也不可撿鞭炮或放在口袋中。蚊帳中不點蚊香,使用蠟燭時要注意穩定性。
5、電灼傷
家中電器設備常是起火觸電的原因,使用延長線或多插頭插座時,應注意負載量。電線及插座不要讓寶寶摸到,插座可用塑料蓋蓋住,以免寶寶因好奇不小心咬了電線使嘴唇受傷或手觸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254090.html
相關閱讀:大清查:你家里有多少致癌物(圖)
家是危害兒童安全的另一場所
孩子矮小家長三種心態最不可取
兒童鉛中毒的原因及處理方法有哪些?
偏矮的孩子什么情況測骨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