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個5歲的小朋友,先生又是音樂學院專門教小提琴的老師,袁來媽經常被幼兒園的家長抓著問這樣一個問題:“你說,我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樂器?”
這個問題真的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不如靜下心來從袁來媽的真實體驗中尋找一些參考吧!
當孩子“遭遇”樂器
說來慚愧,我小時候被我的媽媽逼著學了二胡,專業的老師、一對一的小課、每天一小時的練習,我在罵聲中學了4年,最終還是沒能堅持下來,4年的努力付之流水。
我的學琴經歷屬于琴童中比較常見的,也是很可惜的那一類。
十幾歲的時候我感嘆:早知道最后半途而廢,那4年學琴的時間還不如用來玩,但到了二十幾歲真正走上社會,我才發現,雖然我沒能掌握高水平的二胡演奏技巧,也沒能力在公開場合演奏出美妙動聽的二胡曲,但那4年的樂器學習終究讓我受益終生。
有句俗話叫“藝術是相通的”。
我從18歲時開始寫小說并陸續出版作品,我越來越覺得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對音樂的體驗,乃至對所有藝術形式的領悟都是彼此融會貫通的。了解音樂、學習一門樂器可以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這點絕對毋庸置疑。
大學畢業后我進入電視臺工作,作為一名電視編導,在平時的工作中雖然不總是和音樂打交道,但片花配樂、形象片包裝、晚會音樂的處理等方方面面的細節工作都讓我覺得那4年“爛到家”的二胡學習幫了我大忙。相比從來沒有系統學過音樂的同事來說,我對整個節目在藝術上的把握顯示出明顯的優勢。
后來電視臺制作了一檔“幫你找工作”的職場真人秀節目,我們借助電視這個平臺幫應屆大學生,尤其是才能出眾的職場新人,尋找用人單位。在一場供電局的招聘中,最終脫穎而出的兩個應聘者條件相當,但只能錄用一名。供電局人事部門的領導考慮再三,最終將錄用證書交給了一位姓蔣的同學,原因是他的興趣愛好一欄寫著“會拉小提琴,已取得八級證書”。
我們現場采訪了供電局人事部門主管,詢問他錄用蔣同學的理由,他明確表示,在應聘者硬件條件相當的基礎上,他們更看重應聘者的個人素質!皶√崆,已取得八級證書”代表這位蔣同學多才多藝。他進入單位以后,一些單位的文體活動,他可以多多參與,他在小提琴方面的專業技能也能代表市級供電局參加系統內部的文藝比賽,說不定還能幫單位拿獎爭光。
類似的錄用理由在很多大型國企、事業單位是非常常見的。很多人力資源部門的主管甚至偏執地認為,會一門樂器的應聘者相對素質更高。
我個人覺得,會樂器的人不一定比不會樂器的人綜合素質更高,但會樂器的孩子比從來沒學過樂器的孩子更自信,更善于展示自我。登臺的經歷讓他們的童年更加豐富,這些孩子也更樂于展現自己的特長,通俗地說就是這些孩子“不怯場”。
案例:琴童丁丁(琴齡13年)
丁丁目前就讀于上海某名牌大學對外漢語專業,他屬于什么都會,什么都不精的那類孩子。會跆拳道,會游泳,會圍棋,會小提琴,喜歡畫漫畫、打籃球,還當過中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怎么看都是一個陽光大男孩。用他媽媽的話說:“這小子對什么都感興趣,但學什么都談不上專業級別!
高中時,丁丁的文化課在“一本線”左右晃蕩,媽媽著急啊!就算勉強進了一本,如果填報的學校普通,專業不熱門,丁丁未來的就業形勢還是很嚴峻的。
那時候丁丁媽瞄上了“高考藝術特長生”的招生簡章。
所謂高考藝術特長生是一些名牌大學為組建校級管弦樂團、民樂團或合唱隊而專門招收的一批在藝術方面有特長,文化課成績又不錯的高考生。通過這類大學的藝術特長生考試后,孩子就可以取得高考降分或達一本線即錄取的優惠條件。
丁丁媽針對幾所丁丁文化課成績擦邊的大學,在網上填寫了“藝術特長生報名表”,經過初審以后,丁丁去參加了藝術特長生的專業考試。這幾所學校丁丁分別取得了“高考加10分”或“達一本線即錄取”的資格。
因為有了“高考加分”這顆定心丸,在那年的高考中丁丁發揮得不錯,高考成績比一本分數線多出了6分,最終他不僅進入了名牌大學,而且選到了比較熱門的對外漢語專業。如果光依靠高考成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進入大學后,丁丁參加了學校的管弦樂團,經常參加演出活動,還代表學校去臺灣地區演出。后來,他和幾個外國學生組成了弦樂四重奏,因為就讀于對外漢語專業,外國學生請他當家教輔導漢語。用丁丁媽的話說:“這小子看著干什么都不行,上了大學后居然自己賺錢自己花,連生活費都不用我出了!倍《寢尩淖院乐橐缬谘员。
目前,丁丁正打算申請出國當漢語老師,他將那些看起來雜七雜八沒什么用的特長、愛好依然填寫在申請表格里。
事實上,隨著當今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經濟水平的提高,一個發展全面的人是必須要有一定音樂素養的,而學習樂器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樂器學習在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必修課。這些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是:每一個孩子一生中至少要學習一門樂器。
現在,你再問我,學了4年二胡且最終半途而廢,你覺得值得嗎?
我會非?隙ǖ馗嬖V你:值!絕對值!
想象一下,多年后等你的孩子長大,立足于社會,在某個公眾場合,當音樂響起,他旁邊的人沉醉在音樂里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樣的感嘆:鋼琴詩人的夜曲總有讓人心靈沉寂的力量。
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他或許在想:鋼琴詩人?誰?夜曲?周杰倫的《夜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05522.html
相關閱讀:音樂可調動孩子的社交天賦
電子琴轉鋼琴=走彎路
繪畫是對孩子最好的啟迪
胎教音樂媽媽聽還是寶寶聽
正確對待孩子的特長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