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你的孩子是慣寶寶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教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以下事情,你已讓家中十二歲孩子自己獨力負責完成的,請打勾:

  □ 為家人切盤水果 □ ?狗

  □ 清理汽車內部 □ 消毒自己的小傷口

  □ 摺好自己的衣服 □ 縫掉落的鈕扣

  □ 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

  省省吧!等他做喔?我還是自己來比較快!或許你內心如此叨?。

  怎?可能?別弄傷自己就謝天謝地了!或許你心?正如此?喊。

  在直覺認為孩子不可能、做不到、不想做前,請等一下!

  請花個三秒回想:孩子曾在大人陪伴下,做過這些事情嗎?當孩子自動自發完成這些事情時,你怎?說?

  孩子是否有自立能力,其實是親子互動的結果,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如是觀察。

  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是放手讓孩子自己來的基本?備。

  把家事列為本位課程之一的臺北市五常國小,老師觀察各年段孩子能力,分別為低中高年級制定了不同的認證。如低年級有整理書包、擦桌子、擺碗筷,中年級有掃地、整理書桌、洗碗盤,高年級則有洗衣服、挑菜洗菜、縫補鈕扣等。

  本身有五個孩子的美國親職教養專家依麗莎•梅德哈絲博士(Elisa Medhus),在《Raising Everyday Heroes:Parenting Children To Be Self-Reliant》一書中,也提出要讓孩子成為日常生活?的自立小英雄,打從孩子十八個月大,就可以交付他簡單的生活小任務。

  例如從撿起玩具、如廁后沖馬桶開始,三到四歲,可讓他自?簡單的三明治、用安全剪刀剪下折價券;五到六歲,讓他把垃圾拿出去、自己洗澡;之后隨著年紀增長,可以成為家庭小幫手的范圍愈來愈廣。在她對十一至十四歲孩子建議的嘗試清單?,就包括了換床單、燙衣服、根據購物清單?買、規劃自己的小派對等等。


  四大觀念,放手更容易

  放手的過程,其實就是創造選擇并承擔后果的機會。

  美國知名教養專家芭芭拉.柯盧梭(Barbara Coloroso),曾要父母自問兩個問題:這事是否攸關生命或關乎道德?若答案肯定,那就該干涉;但若不是,那就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大人的任務,是把必備的生活技能教給孩子,至於孩子做得如何,責任與后果就還給孩子。

  親子間的關愛與擔憂,是天性。歸納學者說法,在孩子逐漸從幼兒成長到學齡兒童的過程中,大人無法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的原因不外乎:對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擔憂孩子受到傷害、怕孩子做不好受到評價而感到沒面子、甚至是難以面對孩子不需要我的失落等。

  總是難以克服讓孩子自己做的盲點?以下四個觀念,或許能有效幫助你跨越障礙:

  觀念1 鼓勵參與,多一點

  掌握孩子的發展階段,順勢而為,是讓放手得以站在借力使力起點的重要關鍵。

  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指出,學齡前孩子的發展重心在自主與進取,學齡孩子則是勤奮與好奇。若能善用孩子在這些階段所展現的天性,用鼓勵、邀請的方式,請他們共同參與,孩子較能樂在其中。而這也是為什?諸多教養理論均指出,培養習慣從小開始的原因。

  蒙特梭利教育也以學習敏感期來稱呼幼兒某段時期內,對某些事物特別感興趣,且反覆操作樂此不疲的天性。在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開設蒙特梭利課程的程?菁指出,學齡前正值感官敏感期階段,這段期間孩子會什?事都想嘗試自己做做看;但若大人一味阻止,從蒙氏理念來看,則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大好良機。

  例如許多蒙氏園所會?棄不銹鋼材質,而?用陶瓷杯碗做為孩子的餐具,甚至放手讓大班孩子使用筷子。這是因為蒙氏教學認為,學齡前孩子天性就是愛用跟大人一樣的東西,所以會?量?用與現實生活相似的器具;就算不慎打破,也認為背后蘊含莫大的機會教育。如小小孩子無法自行善后,但老師把碎片用報紙包起來后,最后丟到垃圾桶的動作,也一定要求孩子自己去做,程?菁說,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丟掉的動作,也是學習參與、自我負責。


  在家庭?,總動員式的親子參與,則是讓家事生活變好玩的誘因。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大人的陪伴可提升兒童學習效果,萌生躍躍欲試的動力。父母也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大人對家務?取逃避敷衍心態,便很難激起孩子對家事的熱情。

  像日本親子家事專家辰巳渚便建議,父母可事前與孩子進行分工討論,妥善分配工作內容與分量。如可從分內生活自理的事情開始,接著再鎖定孩子有興趣、且能力所及的家事,以免孩子因負擔太大或沒興趣,讓家事變成苦差事。

  觀念2 具體與正向,多一點

  語言具體步驟化,態度積極正向,可讓放手的過程更容易。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等多本親職心情札記,也為國小孩子設計小廚師一日活動的蔡穎卿,愈來愈能體會具體溝通的重要。

  如她帶小廚師活動后,逐漸不再用類似整齊、乾凈的模糊字眼,而改說:麻煩把這二十個杯子,從那兒端到這個?子上,然后每三個一排,每個杯子的耳朵都朝向同一邊。透過具體描述,讓第一次參與廚事的低年級孩子,也能成為可以交?重任的一日員工。

  強調生活自理的蒙氏教育中,也不時可見這種拆解的精神。程?菁指出,培養自理能力,生活中處處是機會。不必花大錢買教具,只要掌握慢、具體拆解、關鍵處清楚示范的原則,當一步步看到孩子從不會到逐漸會的成長,父母就比較能累積對孩子能力的信任。

  除步驟具體外,在鼓勵孩子的自立與獨立行為上,隨時保持正面鼓勵的態度很重要。

  梅德哈絲在揭舉父母鼓勵孩子獨立的二十個好習慣中,第一條便是避免悲觀的言語。與其說那沒有用,倒不如說那值得一試;與其告訴孩子這?重,你搬不動,不如改說假如你覺得太重,我可以幫忙。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也觀察到,當孩子無法表現出自立行為時,若家長的想法是我只是還沒有找到適當方法、策略需要調整,父母就比較能持續鼓勵孩子。同樣的,當孩子將自己的好行為歸因於我很努力、我是可以的、我做得到的自我能力上,帶動其他自立行為的機率就大大增加。


  觀念3 幽默與裝懶,多一點

  忙碌的母親,如何不再被母性本能壓得喘不過氣?面對滿屋子待辦事項,用點調皮、找樂子的心情與智慧,有助為人父母者改頭換面。

  淡江大學心理與?商研究所教授柯志恩,曾帶女兒看灰姑娘芭蕾舞劇,沒想到女兒就此愛上角色扮演,經常要求媽媽配合演出。角色從天使、王子或南瓜都有,直到有次,她被女兒指定演壞后母,發覺那真是一次愉快無比的演出。

  她回憶,壞后母只要插著腰、動動嘴,就能天經地義要求女兒收好玩具、吃飯不得離席。即使心有不甘,但她只需提醒灰姑娘要聽從壞后母指令,女兒便會認命呈現女主角前半期卑微無奈的遭遇。

  既然當壞媽媽可喘口氣,現實中為何要處處受限於好媽媽的框架?那次經驗,讓柯志恩幽默寫下完全惡媽守則一文,鼓勵媽媽抽離油麻菜籽形象,優雅的撐把洋傘,走在孩子后面。

  如絕不多做守則提到,幫孩子多做一點,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影響往后大肌肉小肌肉甚至大腦發展,這個罪可擔不起。所以千萬克制點,不要手癢!更重要的是提醒父母不必與完美主義畫上等號,適性的馬馬虎虎才是生活最佳狀態。

  類似這種懶父母教出好小孩觀點,黃倫芬?釋,可說是一種策略性的懶或裝傻,多留點機會讓孩子自己負責,你會發現孩子的潛力,其實超乎你的想像。

  觀念4 適性適齡,標?低一點

  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年齡呈現正相關,在生活訓練時應該給予適齡的挑戰。與其要一個二至四歲的孩子幫忙洗碗拖地,不如先從排碗筷、拿報紙、擦桌子等簡單的練習做起。不妨事前幫孩子?備合適的工具,例如小刷子、小塊抹布、兒童圍裙等,讓孩子做起家事來更順手。此外,事前大人可先示范一遍,教導步驟和要領。

  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林佩蓉強調,培養小小孩的良好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父母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以及能忍受一段混亂期的心胸。


  如孩子想抓著湯匙吃飯,有些長輩或外傭會因小孩容易把飯菜掉滿地,增加善后清潔工作負擔,乾脆自己?比較省事;有些則肇因不信任,哄著孩子你不會拿,大人才會而阻止動手。

  事實上,像舀湯、扣扣子等肢體精細動作,都需透過日常反覆練習才會純熟。林佩蓉建議,父母應善用孩子每一個我想學、讓我試試看的時機,順水推舟讓他練習,并把腦筋花在如何減少后續麻煩上,才是根本之道。

  像怕孩子吃得亂七八糟,可在桌上或地上鋪報紙,方便收拾;若覺得孩子舀液體的能力還不好,可先給他小米果等固體食物練習,掉在地上也較易清理。

  面對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大小孩,家長要懂得分封領地,并適度降低預期標?,學會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主動做事的動機,才能適度放手,有效減低?突。

  人稱家事女巫的林素芬舉例,如經常成為家庭?突點的襪子,一定就有家庭成員不會乖乖放到洗衣機旁,她的解決之道就是買個漂亮的垃圾桶放在客廳或浴室,讓大家就近丟;嫌配對襪子很麻煩?她就一次買同樣?色二十雙,媽媽時間寶貴得很,不能把時間都花在配對襪子上,她這樣告訴孩子;孩子房間總是亂七八糟?她的應對之道就是「亂?面,別亂到外面」的界線,由小孩自己負責面對自己房間臟亂的結果。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林素芬愈來愈體會到:只要確認孩子非不會也,只是不為也,那?唯有激發孩子自己想改變或學習的動機,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林素芬當年從連洗衣服都讓同學傻眼,變成今天知名的家事專家,就是在擔任日商公司?書時,接觸到日本《家庭畫報》雜?后,書中一頁頁精?無比的文章與照片,激起她追求美好生活的動機與熱情,成為她鉆研各式家事妙法的動力。

  四道步驟,循序漸進放手

  以上四個觀念,有助大人跳脫“幫孩子=愛孩子”的思考陷阱;但究竟有哪些行動步驟,才能讓放手過程更順利?

  在童軍教育領域超過三十年,臺北市綜合活動輔導團輔導員陳君健,?釋教學與教導的過程為經過嚴謹設計的放任。無論是教學生或自己的兩個孩子,她都秉持規則、見習、實習、試做四步驟。如以教孩子搭公車為例:

  步驟一 規則:事前清楚說明。在家中說明整個過程,以及可能遇到的突發狀況。這個過程有可能是從日常聊天中慢慢累積,重點是大人要耐煩回答孩子提出任何的疑問。


  步驟二 見習:大人示范,孩子觀看。此階段由大人帶著孩子同行,大人說明自己每個步驟的用意,小孩專心觀察。透過見習過程,有助於孩子具體了解先前獲得的知識。

  步驟三 實習:孩子領導,大人觀察。此階段也是大人小孩同行,但角色互換,由孩子發號施令、自己決定,大人在過程中只觀察,就像路人甲般跟在孩子后面。除非過程中嚴重危及道德或生命,否則所有評論都等下車后才進行。

  步驟四 試做:交給孩子,大人驗收。此階段,大人不隨行上同一輛公車。若仍不放心,可騎車跟在公車后面,或是直接前往目的地驗收成果。

  透過以上四階段過程洗禮,家長較能心安理得放心放手。透過循序漸進的放手過程,讓孩子一步步累積對自己的信心,大人也一步步累積對孩子的信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66720.html

相關閱讀:糾正孩子磨蹭拖沓的習慣!
對待孩子好壞行為家長要獎懲分明
想要帶孩子去塞班島,有什么比較好玩的地方嗎-
鼓勵“幫倒忙”的寶寶
當心孩子的四大高危性格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