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孩子適度的“爭”與“讓”,不僅懂得如何對別人“讓”,也要學會向他人“爭”,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心愿。
謙讓不是簡單事
謙讓是建立在對他人關心和體察的基礎上的,這種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思想的能力,稱為“共情能力”。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對象”,可以讓孩子先通過觀察爸爸媽媽,來學習感知他人情緒。當寶寶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樣的心情時,才能主動做出適宜的謙讓行為。樂于分享和被分享,是達成爭與讓平衡的第一步。爭什么?讓什么?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出讓和占有,而應該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滿足自己愿望的基礎上,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
3.找到解決方案,并達成共贏。
爭與讓都需要勇氣
很多人認為:能夠向別的孩子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氣的,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其實敢“讓”也同樣是需要勇氣的,不是每個寶寶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東西和伙伴分享。一個開開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這是我的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以交換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過會兒還能再次回到我手里!敝挥挟敽⒆觾刃某錆M了安全感,對未來狀況充滿信心時,才完全不擔心會失去,才會有勇氣謙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99579.html
相關閱讀:當心孩子的四大高危性格
糾正孩子磨蹭拖沓的習慣!
想要帶孩子去塞班島,有什么比較好玩的地方嗎-
鼓勵“幫倒忙”的寶寶
對待孩子好壞行為家長要獎懲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