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反映,跟孩子溝通交流的時間很少,及時溝通也是父母主動,孩子被動,孩子為何不愿意跟你說心里話,小編輯總結了一下幾種原因!
案例一:我吐字不清,媽媽不知我說什么
月月學說話挺早,不到1歲時就會叫爸爸媽媽,現在兩歲多了,說話能力有了很大進步,能和父母簡單地交流。可月月總是吐字不清,爸爸媽媽常常是連蒙帶猜還難以正確地理解她要表達的意思。月月發現父母錯會了自己的意思,說話時顯得更加著急,吐字反而不利索了,反復了幾次,月月干脆不說了。一次,媽媽發現月月皺著眉頭,一臉的憂愁,可是怎么問,也問不出所以然,月月哭了,媽媽也是又心疼又無奈。
現象分析:由于年齡的關系,寶寶語言能力不強,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往往由于表述粗疏、斷續、不完整、無重點,做不到準確詳盡、清楚明白,對于思想、情感這一類抽象事物的表達,對寶寶來說則更為困難。
另外,父母要聽懂這類語言表述和很困難,對孩子的提問也是回答得“驢唇不對馬嘴”,讓幼兒經常感到“茶壺煮餃子,肚里有,就是倒(道)不出”。久而久之,寶寶就容易回避語言表述,轉而用行動流露自己的意愿。
支招:父母要學會耐心傾聽
寶寶一旦流露出要和父母交流的愿望,父母應當表現出專注和興趣,并且不論寶寶的表述水平如何,都耐心傾聽,不要以忙碌為借口,不給寶寶說話的時間,也不要越俎代庖,自以為是地替寶寶說出要說的話。一定要聽他把話說完,再下結論也不遲。
案例二:我害怕 ,不敢交流
奇奇快3歲了,在家他能說會道,可在幼兒園里卻變得沉默寡言,不管老師怎么哄逗,他死活都不開口。周一時,媽媽從幼兒園接他回家,一路上總覺得奇奇身上有股臭哄哄的味道,回到家仔細一檢查,哎呀!原來小家伙把屎拉到褲子里了。媽媽一問,奇奇說是肚子疼沒憋住。媽媽又問:“那怎么不告訴老師你想拉屎呢?”奇奇低著頭說:“我不敢說。”
現象分析:對幼兒來說,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新的環境,陌生的人,初次接觸的事物都可能讓寶寶擔心害怕。而拒絕交流就是寶寶本能的自我保護行為。另外,也有些寡言的寶寶的性格孤僻,不善于和人來往交際,與他的自卑心理有關。
支招:父母要跟寶寶做好朋友
寶寶由于年紀比較小,對外面的世界都不是很熟悉,此時,父母可以跟還朋友,陪孩子一起面對陌生的環境,告訴寶寶不要怕,有什么事情可以跟媽媽說。
12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73051.html
相關閱讀:10件小事毀掉孩子自信心!
父母不要怕孩子內向
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玩耍,是寶寶樂觀個性的催化劑
沒有理想的孩子才會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