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教育界,一直都批判家長對孩子太過粗暴的做法,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種模式發生了轉變,孩子打家長儼然開始流行,或者小朋友間相處以打架方式解決問題也引起社會關注。
《爸爸去哪兒》中angela和Kimi的打鬧片段一直被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認為angela過于嬌縱,小小年紀就會欺負人。對此,李湘為女兒鳴不平,指孩子間打鬧是很正常的事。其實,孩子們的世界很簡單,請大人們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也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
李湘請大家寬容看待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中,五位萌寶寶為廣大觀眾展現了孩子們純真美好的世界,也為觀眾帶來了陣陣歡笑。但是在歡笑之余,節目的片段也引起網友們爭論不斷,不少網友對Angela“欺負”Kimi的片段記憶深刻,指責Angela驕縱任性。
李湘曾微博回應此事,前日,她再次從媽媽的角度談起此事。“小孩之間打打鬧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他們通過這樣的互動學習與人相處,我相信所有的爭議都是善意的提醒,但是大家應該看到,沒有小孩是完美的,對于缺點我們可以試著更寬容地去看待。”
李湘認為,小朋友們一些不太合適的行動對于大人也是一種提醒,“這檔節目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就在于,不但讓我們看到溫暖親情,也讓我們學著從小孩身上反思自身。”
孩子們的打鬧很正常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少不了與其他孩子的接觸與碰撞,也難免會有一些沖突,因此打鬧的事情時有發生。孩子之間的打鬧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堂人際交往課。孩子們年紀小,缺少應有的社交技巧,還不知道如何與同伴相處,不懂得分享與合作,所以在與小朋友交往過程中發生分歧時,他們還不懂得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因而選擇了打架的方式。
所以,孩子們的打架不是因為他們的品格存在多么嚴重的問題,而是所有孩子成長的必經環節。
請理性看待孩子的打鬧問題
孩子打架,從本質上而言,與小動物之間的打鬧沒有什么區別,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且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孩子在打打鬧鬧中,可以學會以適當的方式與人相處,逐步完善處理、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意志和堅強的性格。日本教育學家博士認為“打架能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我們應理智地看待孩子愛打架的問題,積極引導,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問題,不要因為孩子一個小小的爭斗,就過早的孩子貼上標簽。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
孩子之間的小沖突,常常被成人貼一張標簽:這個孩子愛欺負人!其實,有時候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放大孩子之間的事情,更不要輕易地把孩子之間這種正常的沖突貼上“欺負或被欺負”這樣的標簽。我們換個角度來想,這么小的孩子,他需要學習怎么和他人有效的交往。他并不是要去有意識地“欺負”別人,而是他不知道具體應該怎么做。
像李湘說的一樣,沒有一個孩子會是完美的,還是都在一個成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發現了問題,不應該一味的批評或者胡亂的去貼標簽,而應該是合理的幫助他們成長。
如何教導孩子不要打架
首先,教給孩子適當的社交技巧。
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維持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因此父母平時要教給孩子一些適當的社交技巧,鼓勵他們運用這些技巧去解決自己的爭端,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解決。
其次,教會孩子保持冷靜,學會理智處事。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導孩子與小朋友友好和睦相處,即便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時,也不要有不友好的舉止或者行為,告訴他們很多事情是不必通過打架來解決的,在對方情緒激動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不妨讓一步,這樣可以避開矛盾的鋒芒,更利于大家友好相處。
最后,發生有矛盾時,讓孩子自己解決。
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或打架的時候,我們不應感情用事,過早地區干預。孩子之前的矛盾,要讓他自己解決,我們只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就可以了,盡量不要插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才會更快的學會如何和他人交往,才會成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79854.html
相關閱讀:糾正孩子磨蹭拖沓的習慣!
想要帶孩子去塞班島,有什么比較好玩的地方嗎-
對待孩子好壞行為家長要獎懲分明
鼓勵“幫倒忙”的寶寶
當心孩子的四大高危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