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在懷孕期間就開始刻意地去聽音樂,給胎兒實施胎教,這樣的氛圍會讓胎兒出生后性情比較溫和,而且智力開發的也會比較早。那么孩子出生后是否還需要聽音樂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因為音樂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而且會促進其智力開發,那么該播放什么樣的音樂呢?
一、為孩子播放胎教音樂,刺激孩子的記憶力
胎兒是有記憶的,當出生后聽到曾經聽過的音樂會感覺很熟悉,并且會隨著音樂打節拍。父母可以在孩子洗澡、穿衣、睡覺前播放一些熟悉的曲子,讓孩子恢復記憶,然后逐漸增加新的曲目,反復播放或哼唱,這樣讓孩子在不斷熟悉中獲得記憶,刺激大腦發育。
二、逐漸從簡單曲目到復雜音樂
當孩子對熟悉的曲目慢慢了解了,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聽各種曲風的音樂,為孩子播放風格迥異的音樂是父母能給他的一份珍貴禮物,在各種音樂中,孩子必然會對某一類的曲風比較好感,這是可以根據他們的反應選擇他們較為喜歡的音樂。例如,莫扎特可能比莫特利·克魯的音樂更能為孩子接受,這是由于音樂的譜寫往往與腦結構形式相聯系,經典音樂就與腦電波十分吻合。不過,其他諸如巴赫和秘魯民間音樂,也被認為具有相同的效果。
三、開始讓孩子接觸一些樂器的純音樂
嬰幼兒還不會彈鋼琴、拉小提琴和吹單簧管,但還是應該在適當時候盡可能早時間,最有可能是6歲左右時將樂器交給他們。事實證明:早期聆聽音樂與接受音樂訓練將為他們以后學習音樂打下堅實基礎。一個置身魅力無窮的音樂中的孩子,就獲得日后學習樂器的基礎。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埃德溫·E·戈登發現,嬰兒接受的音樂熏陶,如果時間和順序安排得當的話,將會培養起孩子的音樂才能。適當時候為孩子播放音樂,在以后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就會事半功倍。
在給嬰兒播放音樂時,父母適當引導孩子輕哼、舞動、跳躍、打拍子,將表現音樂的活動引入孩子的生活中,并且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參與進來,通過玩耍嬉戲,孩子們會自然接受音樂,把音樂編進自己的玩耍以及與大人的游戲中。盡管他們的年齡還不適合進行正規的器樂訓練,但已經到了音樂游戲的年齡,所以請廣泛地給孩子們聽音樂,唱歌,跳舞,吹口哨和哼小曲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00644.html
相關閱讀:寶寶愛動手打人 那可能是缺鋅了!
音樂帶給孩子的幾大好處
每個兒童都是小藝術家
藝術可教給孩子為人之道
父母唱歌的目的要讓孩子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