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幼兒生活習慣及養成教育模式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教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一是盡管幼兒對外界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渴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但他們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及能力水平遠跟不上他們的需要,這使得我們在制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考慮以游戲為主,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我們認為,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兩種:
  1、 養成性教育模式
  現代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期是人生歷程中生理、心理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一個人心理發展的許多關鍵期都處于這一階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潛意識中的矛盾沖突引起的,這種矛盾從嬰幼兒期就已開始,并對成人時期產生影響。因此,對幼兒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對他們未來的方方面面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幼兒時期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兒理解、認識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生活習慣,形成一種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勢或反射,包括個性心理品質、情緒情感、社會適應等方面,即采用養成性教育模式。
  2、補償性教育模式
  由于家庭、托幼機構等的教育缺陷以及幼兒心理發展滯后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幼兒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呈上升的趨勢。不少幼兒表現出行為偏異、情緒障礙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對于這些已經出現了心理障礙的幼兒,除了應加大養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還應積極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詢、治療技術,對他們的心理障礙實施有效干預。這種補償性教育模式在幼兒時期的使用不僅重要,而且比等幼兒長大成人之后再進行干預,效果要好得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70393.html

相關閱讀:想要帶孩子去塞班島,有什么比較好玩的地方嗎-
糾正孩子磨蹭拖沓的習慣!
鼓勵“幫倒忙”的寶寶
對待孩子好壞行為家長要獎懲分明
當心孩子的四大高危性格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