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題。老 家孫 犁前幾,我曾謅過兩句舊詩:“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幾天,又接連做這樣的夢:要回家,總是不自由;請假不準,或是路途遙遠。有時決心起程,單人獨行,又總是在日已西斜時,迷失路途,忘記要經過的村莊的名字,無法打聽;蛘呤怯鲆娪晁缆纺酀;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時鞋太大,有時鞋太小,有時倒穿著,有時橫穿著,有時系以繩索。種種困擾,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也好,醒了也就不再著急,我還是躺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床上,舒一口氣,翻一個身。其實,“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經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經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人,越來越少,中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么意思。那兩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愛的女人,一次是和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們在村莊的周圍走了走,在田頭路邊坐了坐,蘑菇也采過,柴火也拾過。第二次,我一個人,看見親人丘隴,故園荒廢,觸景生情,心情很壞,不久就回來了,F在,夢中思念故鄉的情緒,又如此濃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實在說不清楚。我是從十二歲離開故鄉的。但有時出來,有時回去,老家還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歸宿。中以后,則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經戰亂,行居無定。及至晚,不管怎樣說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是的,從我這一輩起,我這一家人,就要流落異鄉了。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那里的河流,確已經干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我越來越思念我的故鄉,也越來越尊重我的故鄉。前不久,我寫信給一位青作家說:“寫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為寫文章,得罪鄉里。遇有此等情節,一定請你提醒我注意!”最近,有朋友到我們村里去了一趟,給我幾間老屋拍了一張照片,在村支書家里,吃了一頓餃子。關于老屋,支書對他說:“前幾,我去信問他,他回信說,也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磥恚麑@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迸笥迅嬖V我:現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幾間破房,留在那里,實在太不調和了。我解嘲似地說:“那總是一個標志,證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戶。人們路過那里,看到那破房,就會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钡,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一九八六八月十二日,晨起作。悶熱,小雨。16.文章第一段詳細描寫了各式各樣的夢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散文《老家》,主要抒寫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第一段,作者詳細地描寫了自己各式各樣的夢境,就是為了更好地表現作者對故鄉難以割斷的感情。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種思鄉之情縈繞在意識的深處,自然會形成不斷的夢境。這樣寫使文章更形象生動,更真實可信。答案 為了更好地表現作者對故鄉難以割斷的感情,這種思鄉之情縈繞在意識的深處,自然會形成不斷的夢境,這樣寫使文章更形象生動,更真實可信。17.第九段中,作者對老家河流、風沙、屋頂、炊煙、做飯的人……的回憶,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文章第九段作者對老家的回憶:“那里的河流,確已經干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這一段描寫,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沒有華麗的辭藻,以樸素的語言寫出了作者對家鄉深深思念的真情。這一段描寫,睹物傷情,撫今追昔,大有物是人非、深沉凄涼之感,成功地營造出一種傷感的氣氛。答案 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樸素的語言寫出真情。營造了一種傷感的氣氛。(撫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傷情、深沉凄涼)18.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復雜感情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以及對作者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通觀全文,作者既寫了自己對家鄉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寫了自己對家鄉思念而又不想再回去的復雜矛盾的心情。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里已經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人,越來越少,中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么意思。”三是因為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老家的面貌日新,而作者的老屋則顯得越來越不協調,作為作者和老家聯系的標志——老屋——終歸也要消失的。此外,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愛情受挫一個人第二次回老家,“看見親人丘隴,故園荒廢,觸景生情,心情很壞”,也是他不想再回去的原因之一。這樣,作者就只能以不斷的夢境和悠悠的回憶來化解這種內心世界的矛盾了。答案 作者對老家的心情是復雜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鄉,尊重故鄉,卻不想再回去。一是因為家里已沒有親人;二是因為所認識的老人越來越少,中以下都不認識;三是因為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斷的夢境和悠悠的回憶來化解這種內心世界的矛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jixuwen/446499.html
相關閱讀:《有一種感動叫守口如瓶》閱讀答案
張莉《精神救助》語文閱讀答案
托起草原閱讀答案
“冬天說起冬天”閱讀理解答案
《一碗清湯蕎麥面》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