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司馬氏有廉臣焉,曰吳君隱之,出刺廣州,過貪泉而飲之,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逼浜箅[之,卒以廉終其身,而后世之稱廉者,亦必曰“吳刺史”焉。有元憲副吳君為廣西時,名其亭曰“飲泉”,慕刺史也,而憲副之廉,卒與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憲副之孫以時,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書“飲泉亭”三字,征予言。予舊見昔人論刺史飲泉事,或病其為矯心,甚不以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皆當見而為之又何可病而譏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爭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飲之者死,我乃奮其不畏之氣,冒而飲之,死非我能奪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強飲焉,是矯也,是無益而沽名也,則君子病而不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禮以立之,驅之以刀劍而不為不義屈,臨之以湯火而不為不義動,夫豈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與好名,皆蠱于物者也,有一焉,則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決非矯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篤也,故飲之以示人,使人知貪廉之由乎內,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內貪濁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真足以啟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齊下矣。番禺在嶺嶠外,去天子最遠,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貪,貪相承習為故,民無所歸咎,而以泉當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嶠外之民始獲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與物皆受其賜。嗚呼,偉哉!以時尚氣節,敢直言,見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祿位者,多不與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風也,是為記。
(選自《誠意伯文集》卷六,有刪改)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歃懷千金歃:飲,微吸
B.或病其為矯心。好,錯誤
C.死非我能奪也奪:強行改變
D.多不與相得 相得:相互投合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亦必曰“吳刺史”焉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B.我乃奮其不畏之氣今君乃亡趙走燕
C.使外好名而內貪濁者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D.民無所歸咎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記述了飲泉亭的歷史沿革,從西晉吳隱之過貪泉,到元代在原址建亭題名,書寫“飲泉亭”三字,借以表彰吳氏刺史,歌頌良臣廉吏。
B.本文議論深刻,且有針對性,駁斥小人“病其為矯心”的觀點,用“君子以身立教”,與貪廉乃“自我作之”為論據,說明貪廉“由乎內”,破中有立。
C.本文篇末揭示出以貪命名泉水的真相所在,“怨而激者之云”,發人深省,作者借此表達對元末貪官污吏橫征暴斂的罪惡行徑的憎恨與憤懣。
D.本文語言質樸自然,記述清晰,議論深刻,說理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文中評述了吳刺史此行的重要意義,意在告誡人們要廉潔自奉,不飲盜泉之水。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皆當見而為之又何可病而譏之哉?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①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爭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3分)
②驅之以刀劍而不為不義屈,臨之以湯火而不為不義動,夫豈一勺之水所能移哉?(4分)
參考答案:
14.B(B.項“病”均訓為“認為……是錯誤的,意動用法”)
15.D(A.項“焉”均訓為“句末語氣詞,可不譯”;B.項“乃”均訓為“轉折關系連詞,卻”。C.項“而”均訓為“轉折關系”,D.項“所”第一句中訓為“所字結構,與后面的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結構,指代人或事物。第二句中訓為“與‘為’呼應,構成‘為…所…’句式,表示被動!保
16.D(“意在告誡人們要廉潔自奉,不飲盜泉之水”不合原文意思,且無中生有)
17.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皆當見而為之/又何可病而譏之哉?(評分標準:每兩處得1分,斷對1處不得分,斷對2、3處得1分,斷對4、5處得2分,斷對6處得3分)
18.⑴一個人的生命的長短是由天來決定的,不能夠憑借用外力來爭得長壽,而立身處事之成功失敗(或慈善兇惡)是由自己來決定的。
(評分參考:修短,長短;否臧,成敗,善惡。各1分,語句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規范,沒有錯別字,得1分。共3分)
⑵(大丈夫之心)用刀劍驅逐逼迫他卻不被不義屈服,拿沸水與烈火降臨于他卻不被不義動搖,難道是喝了一小勺水所能夠惑亂改變他的嗎?
(評分參考:而,卻,可是,轉折關系連詞;為……屈,被……屈服;為……動,被……動搖;移,改變。四處各1分。語句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規范,沒有錯別字,否則扣1分。共4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xiandaiwen/1100190.html
相關閱讀:有一種愚蠢,叫“用朋友圈試探人性”閱讀附答案
魯迅自傳閱讀答案
無機材料大師嚴東升:生而為國 閱讀附答案
《論讀書》閱讀答案
中學生課外閱讀訓練與答案:《如果麥子沒有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