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戰壕答案
季明
那時候,老兵還是個十七歲的新兵。
到了部隊,就開始挖戰壕,這活兒累,黃土還行,若遇上山石地,就受罪了,一鎬下去,只刨出個雞蛋大的白印,虎口卻震得發麻。老兵手上滿是血泡,泡起,磨破,再起,最后成了老繭。
對此,老兵很有意見,當兵,練好槍就行,他是來殺日本鬼子,不是來賣苦力挖水渠的。老兵認為,挖戰壕,其實就是挖水渠。
老兵就開始消極怠工。
戰壕挖好后,連長要檢查。連長是東北人,黑大個兒,挎著把盒子炮,每走一步,那盒子炮就會蕩起來,然后,“啪嗒”一聲,又拍打在屁股上,仿佛一只破拖鞋,不停地拍打著光腳板兒似的。一聽見這聲響,老兵就知道連長來了,趕緊抬頭、挺胸、立正,筆直地立在自己挖的戰壕旁。
連長步子很慢,雙手別在身后,握著一把小工兵鏟,一上一下地晃悠。連長看見老兵敷衍了事挖出的戰壕,火苗騰地躥上來,臉就更黑了,掄起小工兵鏟,在老兵頭上“咣咣”地敲。
“你個癟犢子,找死!”連長罵。
老兵戴著鋼盔,工兵鏟拍在上面,腦袋不痛,但那“咣咣”聲,卻震得兩耳嗡嗡響。老兵不服,大聲說:“長官,俺是來殺鬼子,不是來挖水渠的!”
連長愣了一下,繞著老兵轉了兩圈,說:“?——小王八犢子,來殺鬼子啊?要是沒了命,咋殺?”
連長揪著老兵的耳朵,一指戰壕,吼道:“戰壕是保命的,記著,它,就是你的命,重復一遍!”
老兵“啪”地一個立正,就吼:“戰壕,是俺的命!”
接下來,老兵只好認真地挖戰壕,沒辦法,工兵鏟拍在腦袋上的滋味,不好受。戰壕挖成后,還要掏防炮洞。
跟鬼子干了一仗后,老兵就發現連長的話,是真理。那天,鬼子開始進攻了,連長觀察
了一下,大聲地喊:“防……炮……啦!”
連長聲嘶力竭地喊:“防……炮……啦……”
在連長的吼聲中,士兵們抱頭鼠竄,紛紛鉆進防炮洞,瞬間,鬼子的炮彈就鋪天蓋地砸過來,接二連三地爆炸,一時間地動山搖,火光沖天。老兵哪見過這陣式,抱頭縮在防炮洞里,篩糠一樣抖。
炮聲一停,連長立馬跳出去,喊:“上戰壕!玩……命……。
連長又聲嘶力竭地喊:“上戰壕!玩……命……啊……”
老兵沒有出去,抱頭縮在防炮洞內,抖成一團。
鬼子的進攻被打退了,連長沖過來,一把將老兵提溜出去,掄起工兵鏟,在他頭上“咣咣”地敲,罵:“王八犢子!”
連長一邊敲一邊罵,敲一下罵一句王八犢子,半晌,才喘著粗氣停下手。老兵蹲在地上,兩耳嗡嗡響,也不知是炮震的還是連長敲的。
連長吼:“站起來!”
老兵趔趔趄趄地站起來,連長揪著他的耳朵,一指戰壕,吼:“這里不是烏龜殼,它,是老爺們玩命的地方,重復一遍!”
老兵立正,就吼:“戰壕,是老爺們玩命的地方!”
幾仗打下來,老兵就記住了連長的話,戰壕,不僅保命,更是男人拼命的地方。于是,他在連長“防……炮……啦”的呼喊里,進防炮洞;在“上戰壕!玩……命……啦”的吼叫中,跟鬼子拼命。
戰壕,一條條地挖,仗,一場場地打,身邊的兄弟一茬茬倒下,新兵們又一茬茬補進來,老兵就真的成了老兵。
跟鬼子一路打下去,天南地北,到處都有老兵挖的戰壕……
許多年后,九十多歲的老兵,在孫子的攙扶下,來到一處戰場遺址,這里戰壕猶存,只是淹沒在荒草叢中。
撥開荒草,老兵下到戰壕里,突然發現有一個防炮洞還在,他彎下腰,艱難地鉆進去,靜靜坐著,倏地老淚縱橫,他想起了連長。
連長就犧牲在這處戰場,那天,鬼子的炮擊開始時,幾個新兵嚇傻了,站著沒動,連長沖過去,一發炮彈就落在了他的腳下。
老兵看見,在爆炸中,連長消失了,只有那把工兵鏟飛在空中,車輪般翻轉著,然后,落下,筆直地插在地上……許多年來,這把工兵鏟,一直在老兵的腦海中翻飛。
老兵走出戰壕,站在山坡往遠處眺望,恍惚間,槍炮聲在耳邊響起,硝煙和那把翻飛的工兵鏟,又在眼前浮現,于是,他握緊拳,深吸一口氣,學著連長的樣子,大喊一聲:“防……炮……啦!”
四面群山蕩起陣陣回聲:“防……炮……啦……”
(選自《小說月刊》,2016年第1期)
7.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的兩項是(4分)
A.小說以回憶開篇,巧妙引入戰壕的故事,在娓娓敘述中展開情節,刻畫人物,揭示主題,體現出高妙的藝術匠心,也使小說帶有滄桑感。
B.小說描寫簡練而傳神,如描寫老兵挖戰壕的情形,虎口“被震得發麻”,手上“滿是血泡”,為下文寫他因不愿吃苦而消極怠工作了鋪墊。
C.從對挖戰壕“很有意見”到“發現連長的話是真理”,老兵的思想認識之所以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因為他從戰斗中獲得了深刻的領悟。
D.隨著戰壕一條條地挖,仗一場場地打,老兵也變成了一個九十多歲的真正老兵,天南地北到處都有他挖的戰壕,正所謂“遍地戰壕”。
E.小說以老兵在孫子的攙扶下來到昔日戰場,學著連長大喊結尾,將回憶與現實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大大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
8.小說中的連長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4分)
9.小說兩次寫到連長揪著老兵的耳朵,其原因和目的都不同。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并說明這樣寫有什么效果。(6分)
參考答案:7.(4分)B、D(答對一項給2分,答對兩項給4分。B項,老兵“因不愿吃苦而消極怠工”的說法錯誤。老兵是覺得“當兵練好槍就打,他是來殺日本鬼子的,不是來賣苦力挖水渠的”。D項,“老兵也變成了一個九十多歲的真正的老兵”的說法不準確。從戰爭結束到老兵九十多歲,其間不是都在挖戰壕、打仗。)
8.(4分)①英勇無畏,敢于“玩命”;②粗獷爽直,說話直截了當;③戰斗經驗豐富,指揮得當;④對士兵既嚴厲又愛護。(每答對一點給1分,意思答對即可)
9.(6分)
分析:①第一次是因為老兵挖戰壕時消極怠工、敷衍了事,連長以此讓他明白戰壕對于保護生命的重要性:②第二次是因為老兵在上戰壕殺敵時躲在防炮洞不敢出來,連長以此讓他明白戰壕是戰士玩命的地方。
效果:層層遞進,推動情節發展,展示老兵成長過程,凸顯連長形象;前后照應,使小說結構更嚴謹,有助于深化小說主題。
(“分析”每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效果”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xiandaiwen/605433.html
相關閱讀:中學生課外閱讀訓練與答案:《如果麥子沒有考驗》
無機材料大師嚴東升:生而為國 閱讀附答案
魯迅自傳閱讀答案
有一種愚蠢,叫“用朋友圈試探人性”閱讀附答案
《論讀書》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