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語言文字參與建構人們意識中的世界》閱讀題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現代的思想家們常常說,語言文字參與建構人們意識中的世界,可以呈現一個民族深層的思維和意識結構。那么從漢字中,我們能夠看到什么呢?
  漢字是現在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是由圖畫抽象、規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漢字表明,古人不習慣于抽象而習慣于具象,比如“牛”,各種字形始終突出地顯現著牛正面的頭部和對稱的雙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沒有一個總的類名,如莊稼、糧食之類。反過來看,漢字的這種象形性也對中國人的思想世界產生極大影響,使中國人的思想世界始終不曾與事實世界的具體形象分離,思維中的運算、推理、判斷始終不是一套純粹而抽象的符號。
  漢字的衍生和分類顯示了古代中國人關于世界的知識的感知方式。漢字的衍生是一個樹形 滋生的過程,以造字時代獨立產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語)為根,通過會意、指事、形聲等幾種造字的方法,滋蘗出“字”。從每個“初文”中產生的與它意義相關的一批字,在后來被視為同屬于某一個“部首”,它們所表示的現象或事物,在古人看來就是現實世界的一個“類”。這種分類方式與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國人特別注意一個現象、一個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為分類的依據。因此那些以類相從的字,無論以什么“初文”為義符,“初文”的象征性總是使這個字與原初的形象有聯系,使人們一看就可以體會它的大體意思。這種歸類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為依據,通過感覺與聯想,甚至隱喻的方式進行 系聯。例如“木”作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稱,那么以“木”為義符的字應該都表示樹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實際上,“木”這一類名的范圍卻遠遠超出了樹木,它可以是樹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與樹木有關的某些性質與特征,如“柔”“枯”,甚至還可以是與樹木并不直接相關,卻可以從樹木引申的其他現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來是象形的縱橫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時代的卜辭中,不少字就與它有關,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從“彳”,但當它在后世以“彳”為義符后,就使人覺得從役之人好像真的總是在路上奔波。當漢字作為一種不言而喻的思想運算的符號被接受時,人自己創造的文字就反過來影響、制約和規范了人對世界的認識。
  漢字的象形性也影響了漢語的句式,獨立呈意性使漢字在任何場合均無需嚴密的句法即可表現意義。這就使得古代中國人的思維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邏輯、次序和規則,話語發出者和接受者憑著共同的文化習慣,就能夠表述和理解很復雜的意義。
  我們除了能從漢字本身大體了解古人“怎么想”,還可以從中了解他們“想什么”,比如能從漢字的字形中探尋某種思想和制度的起源,從漢字的分類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興趣等等。因此,我們有必要把古老的漢字置于思想史的視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義。
 。ㄕ幾愿鹫坠狻蹲鳛樗枷胧返臐h字》)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人 們意識中的世界是由語言文字建構的,因此從漢字中,我們能讀出古代中國人深層思維和意識結構中的一些東西。
  B.漢字以象形為基礎,由具體圖畫演變而成,它通過會意、指事、形聲等方式衍生滋?,構成了一個獨特的符號體系。
  C.古代中國人創造了表具體事物的文字,卻沒有表抽象意思的類名,如有“米”“黍”等字,卻無表“莊稼”“糧食”這類抽象意義的字。
  D.由“木”引申出“梅”“李”,進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體現漢字通過感覺、聯想、隱喻等方式進行歸類。
  2.下列對文章的論證邏輯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了從象形的漢字中看中國古人深層思維和意識結構這一觀點,分別從漢字的衍生和分類,漢語的句式兩方面展開論述。
  B.根據文章第三段內部的句子邏輯可以判斷:“部首”的外延要大于“初文”,“義符”的外延也要大于“初文”,這三者都不屬于“類”。
  C.古代漢字中的“!钡母鞣N字形都突顯牛正面的頭部和對稱的雙角,這一證據證明了古代中國人習慣于具象而不習慣于抽象的思維特征。
  D.“役”字原不從“彳”,后以“彳”為義符,人們覺得從役與奔波有關,這一證據其實無法證明這個字與原初的形象有聯系。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字留下了創造者思維方式的烙印,影響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古代中國人的思維始終與具體形象相聯系,與漢字的象形性大有關系。
  B.象形性使漢字能獨立呈現意義,說話者在綴詞成句表達意思時,無需嚴密的句法,聽話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習慣順暢理解話語的意思。
  C.古代中國人主要通過表象來感知世界,無需借助運算、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這種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漢字具備了強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漢字能讓我們感知古人的思維方式和知識觀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應當被作為思想史 的研究對象。

答案:

1.B(A“人們意識中的世界是由語言文字建構的”與原文意思不一致;C表意絕對,“卻沒有表抽象意思的類名”不當。根據第三段“例如,‘木’作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稱”“‘木’這一類名的范圍卻遠遠超出了樹木”兩處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總的類名;D曲解原文,“進而引申出……再引申出……”不當。原文所說的幾種引申情況彼此之間是并列關系,而非選項所說的一脈串連式的關系。)
  2.D(這一證據其實恰恰證明了這個字與原初的形象有聯系,)
  3.C(“無需借助運算、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理解有誤。原文只是說中國人“思維中的運算、推理、判斷始終不是一套純粹而抽象的符號”,并不表明不需要“借助運算、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uedu/yilunwen/1125328.html

相關閱讀:王蒙《文化瑰寶與文化泡沫》閱讀練習及答案
《品味瑕疵》閱讀練習及答案
議論文閱讀《跨越苦難》參考答案
《財富與幸福》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金字塔感言》閱讀練習及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