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株幼苗,生長中既需要水分,也需要土壤、陽光、和養料。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學校、社會、家庭都應依據教育方針,全面培養青少年一代,促使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我們正處于21世紀,孩子們面對的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和挑戰,他們不但需要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健全的人格,更健壯的體魄。更積極的創新精神和更強的實踐能力。而這一切,需要從小就加以培養。
張弛,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國籍博士生,年僅22歲。他的成長和培養,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他的父親張明山談到對兒子的家庭教育時,一連說了幾個“要”和“不要”:“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給學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養,不要讓孩子一味依賴父母的指導,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
因此,他在實踐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a.◆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b.◆孩子學習情感的培養;
c.◆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及愛心的培養;d.◆獨立意識的培養;
e.◆與孩子平等溝通、"面與面"的交流;f.◆對孩子實行積極暗示;
g.◆適時適度夸獎和欣賞孩子;h.◆培養和提高綜合素質;
i.◆家校實施教育一致;j.◆培養自信;培養孩子勞動意識、吃苦精神、刻苦學習。
該家庭的實踐經驗和結果證明了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戈爾曼的一句話:“人的成功,智商指數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
還自由和空間給孩子
孩子在身心發育的過程中,有著廣泛的興趣和求知欲。這些是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要保護這種求知欲并培養其創造力。就需要給孩子一個自由探索和選擇的空間。
教育家認為,對孩子行為的不當干預,不僅會束縛孩子的求知欲,而且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對他的智力發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影響。
一位成功的家長說得好,如果你想把孩子培養成參天大樹,而不是小小的盆景,那就把他放到廣闊的天地里去。
A.給孩子自由,讓孩子獨立
『臺灣漫畫家蔡志忠,他的家庭教育觀念頗具特色!拔易屗杂伞边@是蔡志忠父親的“家教之道”他15歲那年,要去臺北畫漫畫,父親只是一句“那就去吧”將蔡志忠終身前途的大事就決定了。當別人問他怎么放心兒子棄學離家時,他說:“對兒子的行為其實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興趣和天分,所以,我給他自由!辈讨局腋赣H言行,促進了孩子獨立個性的發展,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自信的性格。試看眾多孩子到了入大學時,還要父母陪同,甚至鋪床疊被,也要父母代勞,家教優劣的差異,豈不明顯可見?
B.創設寬松的家庭氛圍
『英國歷史學家弗勞德說:“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樣一個人也需要學會依靠自己,學會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只有在這樣的基礎,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識上的成就。”著名作家石灣,她認為:子女成才關鍵在自己。在培養女兒的過程中,她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培養女兒的自立、自尊意識上,把女兒當作朋友來看待,在同等地位上與女兒討論交流生活中的難題和選擇,而不是高高在上,一味的要孩子順從自己的想法。正是這種“詩外”的功夫營造了寬松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許多時候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自尊和支持,從而堅定了對自己選擇的自信,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C.讓孩子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心理學表明,興趣是我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動力。興趣能對我們從事的活動起支持、推動和促進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能體會到,只要孩子感興趣的事,他就一定會自覺自愿地去學習鉆研,并能創造性的把它做好。興趣能激發孩子內心潛在的熱情,豐富他們生活,使他們對世界、對明天抱有無限美好的希望。許多孩子借助個人愛好在不同領域中取得了優秀成績,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建起很強的自信心,為他們以后的成長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138027.html
相關閱讀:老人幫你帶孩子,你擔心什么
莫讓溺愛寵壞了孩子的心靈
孩子哭鬧家長學會傾聽
學齡前兒童成長的幾個關鍵期
擁抱讓寶寶心靈更美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