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數學學習包括數量和空間概念兩大類,對于空間概念很多家長是比較忽略。兩歲半是孩子空間概念進步最快的階段,給孩子探索的機會,可幫助他形成正確的空間意識。任何訓練不一定都是教與學的互動,只要以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加入,讓孩子有機會練習,他就能建立正確的空間方向感。家庭中空間概念的學習,這一塊對以后的幾何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
空間的敏感期是0到6歲持續發展的。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細小的空間感興趣,所以你會發現大衣柜里到桌子底下玩耍的孩子,這個也是感知空間的發展能力,都是對空間的一個感知。孩子在同一時期反反復復的做同一樣的事情。父母認為空間智能是靠想象出來的,其實最早的空間智能是靠感覺出來的。幼兒的空間方向感發展是由平面到立體的。
在嬰兒時期,是用聽覺來辨認方向。
到了一歲多時,孩子開始試著以動作來探索空間,所以我們常看到孩子試著將玩具放進喝水的杯子里,或者拿一塊積木搭在另一塊積木上,雖然擺不好,他還是會一再嘗試。
到了一歲半時,他對上、下、來、去等空間詞匯已有清楚認識,問他:“媽媽在哪里?”他會用手指或用眼神望過去。
兩歲半左右,是孩子空間概念進步最快的階段,他會使用許多新的空間詞匯,精準度也比以前高。如:后面、角角、上面、樓下、外面、那里。如果問他:“爸爸在哪里?”孩子不僅會回答“在辦公室”,甚至可以連辦公室的地址都能說出來。
到了三歲,孩子的方向感和空間感逐漸成熟。他知道鳥在空中飛,魚在水里游,屋頂在大樓的頂端。在發展的階段過程上,多是先發展空間詞匯,然后才慢慢了解其概念內容。
兒童并不知道你和我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兒童是靠身體感受才知道,孩子這樣的感受為孩子未來的空間智能打下基礎。父母看見孩子從高處往下蹦,家長往往擔心。那我們的孩子對空間有沒有感知力,有沒有自我保護能力了?
科學家在實驗中得出,兒童從視覺上看到低洼的地方都不會爬過去。這就說明兒童適應環境有很強的思維模式。所以我們大人要克服過分的恐懼心理。我們大人可以站在孩子身邊保護他,但是不要嘮叨沒完,孩子的腳剛要伸下來,你的手就支上去了。這樣會徹底的破壞孩子的思維模式,就是兒童自我保護的能力。孩子沒有出生就開始在空間之中,媽媽子宮里的空間狹小又安全。不經意之間摔到大空間里,所以兒童需要不斷的探索,才能夠建安全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310808.html
相關閱讀:如何提升孩子對興趣學習的熱情
過分灌輸知識不利大腦發育
跳繩益處多能讓孩子變聰明
彈跳運動 讓寶寶IQ動起來
孩子都喜歡的簡單跳躍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