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時下,早期教育方興未艾。學前教育專家卻發現,大多數人對早期教育缺乏科學的認識,早教陷入種種誤區。
誤區一:企望“神童化”教育
相關調查表明,超常和低智力的兒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的兒童都是“正常”孩子。在家長中,希望孩子“正常發展”的卻只有三成,大多數家長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神童。一些教育機構打出類似“培養超常兒童”的口號,對家長們最有吸引力,但結果只能是拔苗助長。
誤區二:片面強調智力開發
有的人誤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早教的含義包括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不能顧此失彼,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同樣重要。
誤區三:早教越早越好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間成名成才。于是,早教之風越刮越烈,小小年紀的孩子,整日被逼著學這學那,2歲學畫、3歲學琴、4歲學外語,已不鮮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兒學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
誤區四:“派學”“派練”,貪多求全
一些家長將特長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認為學得越多越好,不顧孩子興趣愛好,盲目攀比跟風,要求孩子參加二門甚至數門特長班者并不鮮見。孩子處于心智發展時期,精力有限,疲于奔命,往往是事倍功半。
誤區五:熱衷考級考證
大多數家庭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家長們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無論參加什么培訓班,目的就是“拿成績”。教育是方法、能力、習慣的培養,不是成績的取得。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552515.html
相關閱讀:擁抱讓寶寶心靈更美好更健康
莫讓溺愛寵壞了孩子的心靈
學齡前兒童成長的幾個關鍵期
孩子哭鬧家長學會傾聽
老人幫你帶孩子,你擔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