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針尖對麥芒地不滿足寶寶的要求就是挫折教育。這種做法可能會挫傷寶寶的積極性,讓寶寶缺乏自信,給寶寶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真正的挫折教育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挫折教育不可以突擊進行
有些家長會帶寶寶參加一些打著“挫折教育”旗號的訓練營的活動,經受所謂的“挫折教育”。
那么讓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是如何解釋挫折的:“挫折,是個人從事有目的活動時,由于遇到障礙和干擾,其需要不能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所以我認為挫折應該是在沒有準備的狀態下出乎意料地面臨的各種人生難題。如果已經有了準備,那么這種挫折教育也就部分地失去了意義。這些訓練營無疑是有準備的,所以我不認為他們真能起到作用。
生活中的許多挫折往往出現在不經意間。只有經受得住那些突然降臨的挫折的考驗,才能說是“挫折教育”的成功。因此寶寶的“挫折教育”應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而不能通過某些活動來突擊實現。
2.挫折教育不是不提供任何幫助
遭受一些失敗和挫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戰勝它,就會為寶寶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難奠定基礎。對于寶寶來說,有些挫折可能在成人看來微乎其微,但對他們來說則是一種心理上的考驗。比如寶寶摔倒了之后讓他自己爬起來,這對他來說就是一個磨練的過程。但是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如果寶寶摔倒了,我們不去扶他,也沒有任何表示,那么他將來就有可能變得比較冷漠。因此,在遇到類似問題時,我們不一定要袖手旁觀,而是需要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他們一些擺脫困境、解決矛盾、克服困難的方法,比如,看他摔倒了,我們可以根據他摔的程度來斷定是否需要去扶他一把,而不可一概冷漠待之。有的時候,他不把摔跤當回事兒,我們也就不用去強調他摔了這事。有的時候,他明顯摔痛了,我們不妨去扶他一把,幫他摸摸摔痛的地方。但是扶他的時候不要表現的大驚小怪,表達出我們的關心就可以了。這種幫助會帶給他一種心理上的支持,他也因此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心理能量,將來就會更加勇敢的去面對各種挫折,并學會了以同樣的方式去關心他人。
如果寶寶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些活動,積累一些經驗,寶寶就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從而產生一種欲望和信心。這樣,在經歷挫折時,寶寶就不會被所遇到的困難所嚇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990313.html
相關閱讀:莫讓溺愛寵壞了孩子的心靈
孩子哭鬧家長學會傾聽
學齡前兒童成長的幾個關鍵期
老人幫你帶孩子,你擔心什么
擁抱讓寶寶心靈更美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