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高考所有科目單項考題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題,在語文考試中,占到總分的40%,在全部高考科目中,占到8%;
它是高考考題中唯一沒有標準答案的一道題,是給考生的開放度最高的,也是給閱卷者自由裁量權最大的一道題;
在“文以載道”、“文章合為時而著”傳統的影響下,它所考察的內容,在高考所有科目中最具有超越知識本身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
高考作文題,區別于其他高考題目,它從來不只和考生、家長、老師相關。
從1977年恢復高考,高分作文就有上《人民日報》的記錄。此后30年,高考作文題年年大熱。作文題曝光,震蕩波從校園往外漫,作家、學者甚至演藝明星,都會紛紛加入發表評析、甚至操刀試寫的隊伍。它能刺激起全社會的興奮,和當時社會的文化取向、價值判斷擦出最亮的火花,屬于社會參與度極高的年度新聞“話題王”。
高考作文題的改革探索,無可避免地打上了轉型國的印記,激蕩著爭議和搖擺。它有規律可循,也趨勢明朗,但它的軌跡不是平滑順暢的直線,而是在調整、反復和曲折中往前走。
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經歷了不同的實驗,已經形成現在相對固定的命題作文、給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三分天下的框架。作文評分也演進為采用“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雙重標準,以“發展等級”鼓勵學生充分展示才華,發揮創造性。而高考命題的立意取向,是30年探索的重中之重。
梳理30年的高考作文題,如同管窺30年來中國社會發展和變革的一部微縮的“信史”。一個大時代的背影,依稀可見。
政治掛帥型
代表:1977北京卷《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
1978《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縮寫
1977年恢復高考,作文題承襲了從“文革”前就占據了主流地位的“政治掛帥型”。
這一年,因為時間倉促,各省自主命題,北京市題為《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上海市題為《在抓綱治國的日子里》,天津市題為《宏偉的目標鼓舞著我》,黑龍江省題為《每當我唱起〈東方紅〉》。
北大教授陳平原考的是廣東卷《大治之年氣象新》,后來他的高考作文上了《人民日報》。文內有“黨中央正確領導”、“毛澤東思想武裝”等那個時代的模板化行文字樣。
口號體寫作是政治掛帥型命題作文的常態,不寫幾句口號,作文就像沒完成。有北京考生回憶說,他用“戰天斗地結碩果,毛澤東思想武裝了我”描述自己在十三陵種地。
多年的政治灌輸和文化荒蕪之下,這樣的題目,和這樣的寫作,都合乎邏輯。中國社會和人們的思維,都還在長期形成的慣性中運行。
大約用了3年時間,此類作文命題,即從高考作文題中消失,成為上世紀的記憶。
家國天下型
代表:1982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985年致信《光明日報》編輯部,呼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國男子排球隊在爭奪世界杯排球賽亞洲區預賽的關鍵一戰中,頑強拼搏,逆轉獲勝。北大學子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迅即傳遍全國,成為一代人、一國人的心聲。
這種對國家復興的熱望,化成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在高考作文命題中,是對國運、國事的關注和思考,時代話題集中,關切社會現實。社會發展中的焦點問題成為高考作文的選擇方向。
1985年的作文題,要求給《光明日報》寫一封信,呼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而1982年的作文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這種高度參與的激情的充分展示。
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有明顯責任感標志的命題在此后的高考作文中得到時斷時續的沿襲,2001年全國卷作文題《誠信》,2014年全國卷作文題《論中國人讀書》,都是直接指向當下的現實話題,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跡。
道德拷問型
代表:1998年《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2002年《心靈的選擇》
“文以載道”在高考作文命題中一直有較充分的體現,多年以來,高考作文都自覺不自覺地承擔著樹立主流價值觀、鑒定思想品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職能。
雖然近年高考作文題不再明確“觀點正確”的要求,但不少題目本身,已經預設了正確的價值前提,考生必須認可。像1991年的三南(作文題)卷(海南、湖南、云南)《談回報/學會關心別人》,1998年全國卷《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都是道德高點上的命題。哪個考生也不敢脆弱。他的作文指向是單一價值的,他必須也只能戰勝脆弱,沒有的話,就編唄。
這種作文,限定了考生必須表達端正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無論真假。談道德、談哲理,立意高遠、觀點深刻,不是做不到,但應試作文、偏重說教、道德八股的土壤也就此成型。
主流價值觀的認可和建立,對考生品格素養的要求,肯定是需要的。但是不是要通過高考作文來鑒定、來要求?高考作文本身,又是不是能完成這個職能呢?
2002年《心靈的選擇》激起了對高考作文命題泛道德化的反思。這道“暴風雪中的登山者是不是停下來援救陌生人”的材料題,被資深高考作文研究者魯公認定,是近年來最糟糕的一道作文題。材料過于殘酷,這種生死選擇出現在高考作文題中,又是如此大是大非,是逼著考生沒法說真情實感。
魯公說,避免危機時刻、生死選擇這類題目,避免在道德選擇層面上逼著學生說假話空話,已經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共識。
但是,以正確價值觀為命題思路的影子,仍然約略可見。2014年寧夏卷作文題為《機遇與堅持不懈的精神》。
中性思辨型
代表:1994年全國卷《嘗試》
2000年全國卷《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當我們生活的社會逐漸走向開放和多元,高考作文命題也從封閉的單一價值指向,而轉向開放度更高的、隱去限制性詞語、留下充分思辨空間的中性題。
2000年全國卷《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可謂其中的一面旗幟。作文題本身,就顯示了命題者的思路。這一類型的作文題,不存在絕對的對和錯,好和壞,像“習慣”、“嘗試”、“機遇”等,都是傾向性不明顯的中性詞語,見仁見智,兼容性強,教化功能淡化,夸也可以,罵也無妨,看考生自己的選擇和發揮,沒有壓在頭頂的天花板,體味和思辨的空間,都大大增加了。
有社會的寬容,才有高考作文題的寬容。
個性感悟型
代表:1996年上海卷作文《我的財富》
1999年全國卷《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個性化時代來臨,高考作文題對人、人類本身的關注度提升。一方面,體現在貼近考生、貼近個體的心靈和情感上,命題不再高高在上,例如1994年上海卷《父輩》、1996年上海卷《我的財富》,都是人人有話可說的切近。另一方面,打破禁錮、觸動心靈、釋放想象、開啟思維的命題,從破土萌芽到枝繁葉茂。
1999年全國卷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被認為是出奇制勝,是“戰略性突圍”,具有劃時代意義,是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次大解放。
此后,高考作文命題風格路數迥異,贊者認為多姿多彩,各有優長;批者認為亂七八糟,沒有方向。魯公認為,發展到今天,大體形成了高考作文命題的南派和北派。南派較多給材料作文,在諸多義項中選項作文,北派較多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例如2014年天津的《愿景》、遼寧的《肩膀》、北京的《北京的符號》。南派選擇性大,偏重調動學生想象力、思維能力,激活生活和思想儲備。北派指向清晰。
但2014年,北派的北京市,作文題是據“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的四層含意進行選擇和發揮,山東卷《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南派的江蘇卷為《懷想天空》,浙江卷為《行走在消逝中》。
可見,沒有太絕對的劃分。
高度開放性的、價值多元的、充滿哲思的、附著情感的作文題正在占據高考作文命題立意的主流。
但此類命題同樣引發了論爭。即使是好評如潮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也有學者指出,器官移植的概念對廣大農村考生來說相對陌生,想象和創造都要有基礎,此類天馬行空的題目,明顯對視野更開闊的城市孩子更為有利,隱含著一定的不公平性,會加大中國教育的城鄉鴻溝。
震蕩、徘徊和爭議都會存續。像一切我們正在經歷著的社會變革。(記者 周?)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2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