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韓寒和方舟子的“口水戰”開始升溫,晉級為“熱戰”,甚至將“舞臺”搬上了法庭。起初,我對此事冷眼旁觀:本來對韓寒這個“少年天才”就不大,方舟子的“打假戰斗”也覺得是故弄玄虛。不料,今天興致大發,細細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不禁也想說兩句。
小時候,我就“久仰”韓寒的大名,“天才少年”、“神童寫手”等金光閃閃的名號都是他的代名詞,再加上“粉絲”的“熏陶”,我對他更是一度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于是,當我從哥哥的書架上,偶然翻出了韓寒的“著作”《長安亂》時,內心的和期待便可想而知了。不料,“現實總是殘酷的”,盡管哥哥的牛皮吹得“天花亂墜”,我還是對《長安亂》大失所望。嘿,語言蒼白,結構松散,情節乏味,無病呻吟,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就是“寫作天才”韓寒的手筆?我不禁疑惑了。后來,又“滿懷憧憬”地看了他的“爆紅名篇”《三重門》,更是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仰天長嘆“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現在,爆料出了“方舟子打假”事件,手握一堆證據稱韓寒的許多文章都并非原創,是他的韓均仁充當了“幕后寫手”。聞此消息,不由得悚然一驚:難怪他當年的《求醫》、《書店》那么文采飛揚,酣暢淋漓,自己寫的幾本書卻“囊中羞澀”!
我這么說,不是在誹謗韓寒,也沒有資格誹謗他,因為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讀者,并不是“打假專家”。可是,從小學到高中這近十年來,我也斷斷續續地讀過韓寒的不少書。公正些講,如果說讀《紅樓》《水滸》是在吃“山珍海味”,大覺充實;那么讀《長安亂》《三重門》,便是喝白開水,索然無味,字里行間,全然不見當年“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的奕奕神采。
據說,韓寒因“新概念”一戰成名后,不顧七科成績“亮紅燈”,“潛心”創作起《三重門》來。這分明是在和當前的教育體制公然叫板!分明是在逃避困難!雖然,我也對“應試教育”心存不滿,但是退縮也不是個正確的,迎難而上,用優異的成績,良好的綜合素質,凌駕于教育體制之上,才是真正的“王者風范”。像韓寒這樣,沒有夠格的學歷,甚至連大學都懶得上的“天才”,被“中國作協”拒之門外,在中國文壇舉步維艱,如今又陷入“代寫丑門”,也就不足為奇了。
曾經,韓寒如同一個傳奇人物,夢幻般地闖入了我們的視野,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對立面。而今,周記,他日漸枯竭的文字,接連不斷的丑聞,卻成了最大的諷刺。不管“韓方之戰”誰是贏家,如今,韓寒作品的影響力在日漸衰退,卻已是個不爭的事實。中國有句古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西方也有句諺語:“羅馬,不是一天造就的。”看來,妄想投機取巧,靠微薄的天賦和靈氣來獲取,是作繭自縛,自取其辱。
整理書柜時,一摞厚厚的“韓寒藏書”,被我和哥哥送進了陰冷潮濕的地下室。從室內出來,我們坐在矮矮的石階上,望著蔚藍澄凈的天空出神。“你在想什么?”“我在想,韓寒就像一個夢。是夢,總會醒來,總會遠去的。”哥哥的語調有些惆悵,卻透著成熟和堅定。
“是了,揮別‘韓寒夢’吧。踏踏實實走好自己的路。”
此時,大片大片金色的陽光,正從稠密潔白的云朵里傾灑下來。
我倆相視一笑,豁然開朗。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4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