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卻被人議論成“奸賊”的陰謀家;曹操,統帥三軍,威懾朝廷卻遭世人的唾罵;曹操,還是位詩人,一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將自己的一次軍事上的失敗置之度外,一笑而過。然而在這段塵封的歷史,又有誰能真正了解這位活躍在東漢末年的英雄人物呢?
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吶喊,從此,這位政治家背上了奸賊的稱號。華佗之死、孔融之死、荀?之死更是讓世人所不滿。難道曹操真是如此嗎?
東漢末年,黃巾作亂,宦官當權,曹操不滿朝政,與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從此開始了他的統帥人生,一生中先后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北方的統一,對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而在內政方面,他創立屯田制,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還打破了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于禁和樂進,張遼和徐晃,這些人才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詩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
最值得說的是,曹操的性格的復雜和多樣。遇事審慎,臨危不亂,有時又性情多疑。胸襟博大,樂觀宏達,有時卻毫不客氣。征戰拼殺無論勝敗如何,曹操多會大笑,始終不為表象所動。征烏桓迷走沙漠生死攸關,唯曹操能想出使將士望梅止渴而戰勝自我脫離險境的妙策。乃至后人評價“大重之舉果絕,險危之行無懼,風云詭譎,笑談其間,唯大英雄者可稱之。曹公曹孟德者,誠如是。”性格的復雜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現和融合。
曹操,倘若沒有他在,三國也將失去光彩,周記,也失去一個傳說……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6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