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十七歲入杭州浙江第一師范,在此學習五年,這五年間,李淑同先生是他的圖畫音樂教師。豐子愷在《我與弘一法師》一文中評價李叔同先生道:“他博學多能,其國文比國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歷史比歷史先生更高,其常識比博物先生更高,又是書法金石專家,中國話劇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圖畫音樂,他是拿許多別的學問為背景而教他的圖畫音樂。”對李叔同先生的崇拜躍然紙上。
“其國文比國文先生更高”這話可說得沒有余地啊,要知道夏丐尊先生就是他的國文老師呢,而且豐子愷對夏先生也是十分的尊敬的,單拿這句話不會把夏老師怠慢了么?!不會的,豐子愷自有他的道理,在《悼夏丐尊先生》一文中,先是講“李先生教我們圖畫、音樂,夏先生教我們國文。我覺得這三種學科同樣的嚴肅而有興趣。就為了他們二人同樣的深解文藝的真諦,故能引人入勝。”然后引用夏先生說的話:“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名言警句。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為他教圖畫、音樂,而他所懂得的不僅是圖畫、音樂;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可謂“夫子自道”。再說夏先生教國文,“他也是博學多能,只除不弄音樂以外,其他詩文、繪畫(鑒賞)、金石、書法、理學、佛典,以至外國文、科學等,他都懂得。”故夏先生“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學生的心悅誠服。”更深一步的闡述后,得出了李先生所行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所行的是“媽媽的教育”,平分秋色了不是?!
兩位老師的教育又豈止限于學校呢?!后來李先生做了和尚,成了弘一法師,芒鞋破缽,云游四方。出家的前晚,李先生叫豐子愷和同學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里,把房間里所有的東西送給他們三人。離開夏先生后,豐子愷也時常與先生接近,不斷地接受先生的教誨,甚至于為他的漫畫集作序。兩位導師還是他眼中的導師,他說:“不過所導的范圍由學校擴大為人世罷了。”
難得的是,豐子愷不愧為名師所出的高徒,對李叔同先生的毅然出家,對夏先生的多愁善感、悲天憫人,都有他獨到的理解,覺得兩位先生無論出世還是入世,一樣的痛感眾生的疾苦,他認為:“在‘人世’這個大學校里,這二位導師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與‘媽媽的教育’。”豐子愷已經不僅僅是他們的學生,而且是他們倆難能可貴的相交相知的朋友了。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6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