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悲慘世界讀后感2000字

關鍵詞: 高三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悲慘世界》讀后感[2000]

  一直對自己的閱讀速度很自信,結果在這本書上前所未有的花費了一個半月。

  因為老師的介紹,我開始認識雨果,因為他的《九三年》,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看他的《悲慘世界》。于是在過去的一個半月,每一天我都將一本《悲慘世界》放在包里,在課堂上,在廣播臺,在公交車,我一頁一頁的翻了1760頁,感受著這個人世間最像上帝的人的胸懷。

  經典名著,在一般人看來,大多枯燥乏味。對我亦是如此。我一直偏愛現當代的言情武俠小說,對大部頭頂禮膜拜,看著封面上的作品名和作者名就肅然起敬,沾染一下才氣似的稀罕地摸兩下,但僅此而已了。我試過翻開其中的一些,然后發現,里面是一整個未知的世界。那些作品涉及的背景知識就像是在那個世界探索的通關武器,我的無知和不耐讓我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引人入勝。而現在,我開始學會沉淀,也漸漸發現,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它的偉大不只局限于那一個時代和那一個時代的那一群讀者,現在它的光芒依舊閃耀,持續地給我們指引,讓我們觸動,進而得到啟發。

  2012年4月20日早晨7點的三水,在小小的宿舍外仿佛在上演3D版的《泰坦尼克號》,狂風大作,雨點迅猛,雷聲隆隆,閃電霹靂,透過陽臺上布滿水霧和一道道淚也似的水痕,我們看見陽臺上的衣服在這樣恐怖的大背景下無力地掙扎,我想如果它們能出聲,喊的一定是“救命”。那牢固的兩道門和三扇窗把我們好好地保護起來,我們呆在溫暖安全的屋內,冷眼旁觀外面的風云變色,變化無常。

  對于《悲慘世界》這本書,在未讀之前,我原以為自己是這樣一種狀態。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并沉迷其中時,才發現,我無法冷眼旁觀,無法置身事外。當我翻開書頁的那一刻起,我已經身處其中,無法自拔,我不由自主地思考那個世界,那個世界的人們,現在這個世界和其中的人們以及我自己,而且發現感慨良多。第一次,發現名著還可以這樣吸引我。

  那天的課上,老師說雨果的思想無法和俄羅斯的作家們相比。是,雨果筆下的人,腦子里想的東西好像要簡單的多,遠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拉斯科尼科夫那樣將思維充塞了自己的整個生命,也不會像托爾斯泰的瑪斯洛娃和涅赫柳道夫一樣用思想的斗爭貫穿整本書,更不會像高爾基,給我的感覺就像奶奶講老故事。

  因為,雨果不是以人世的角度看這個社會,而是以上帝的視角看待這一切。冉阿讓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救贖,不僅是自己的靈魂,還有芳汀,還有珂賽特,還有沙威。還有我。雨果筆下的人物心理描寫的確不似俄國作家的深刻而又復雜,雨果的人物,心理活動是有個簡單的縱向標準的,那就是善和惡。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雨果相信上帝,相信善良,也正因為如此,沒有任何一個人物有如此的胸懷承載這樣的博愛精神,所以沒有一個人物可以代表完全的雨果的思想。

  我沉醉于雨果對故事情節的安排和結構把把握的天才,他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網,將人物、情節巧妙地穿插組合在一起,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卻不失自然,水到渠成,讓人感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對一個新人物的描寫從不讓人感覺突兀,一路讀下來,發現逐漸茅塞頓開。合上書時,哪一個個性格各異的人物和看似紛繁復雜的情節已經服服帖帖的在我腦海里存在了。它像是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瞥見了十九世紀的法國,并對它產生了興趣。

  我驚奇的發現,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人們對身份的觀念如此根深蒂固且牢不可破。冉阿讓永遠是一個苦役犯,人們并沒有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人們把偏見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上,即使他成了馬德蘭市長,建造工廠、醫院,為窮人謀福利,那樣德高望重的人做了那么有益于社會和人們的事,卻在主動承認自己的身份后遭眾人唾棄。在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后,沒有人念及他的功勞,污言臟語像漫天大雨一樣鋪天蓋地,那些受過他恩惠的人都背棄了他,除了那個門房老太太和堅定的修女還牽掛著他,相信他,為他掩飾,為他說謊。呵!多么扭曲的世界!

  我在這個扭曲而悲慘的世界看見了向善的靈魂。沒有天生的大善人,我感覺到冉阿讓的內心掙扎,在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和受人唾棄的苦役犯冉阿讓間作出選擇,或者說,在后者那加上問心無愧和靈魂超脫八個字,我看見他并不是毅然決然,義無反顧地,出發前有猶豫和掙扎,但已做好不再回來的準備,途中幾次退縮,他愿意把馬車壞了作為一個上帝的指示,并已經說服自己已經贖完罪,可以心安理得。他的心中甚至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一絲絲怨恨和不滿,希望給他找來馬車找來的小男孩不存在,希望那一趟郵車晚點,希望趕不上那次庭審,希望去到時已經塵埃落定,但他的腳步從未停下,他的肉體不覺勞累,他的良心趨他前行。驅使他勇敢地推開從辦公室直達庭審現場的大門,坦白一切。他的掙扎是常情,他不是圣人,卻是一個令人敬佩的人。

  而最先感動我的山的靈魂是米里哀主教。我驚訝于那樣完美的一個人,他在靈魂上似乎是沒有瑕疵,他給人同情,導人向善。他生活清貧,把自己的絕大多數的錢用于救助窮人和不幸的人,甚至還去“劫富濟貧”;他不辭勞苦,步行至偏遠地區給窮人帶來福音;他語言幽默,言行一致,對窮人多加照顧,卻對富人和當權者不假辭色,直言不諱;他坦坦蕩蕩,夜不閉戶,甚至用仁愛和無畏感動了克拉瓦特的劫匪并取回了圣器法衣;他尊重與他立場觀點不一致的國民公會議員,他是一個;逝蓞s為一個差點投票贊成國王死亡的人以臨終祝福。而對于冉阿讓這樣的苦役犯,他像對待其他窮人和不幸的人那樣給予他同情信任和寬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冉阿讓完成從苦役犯到馬德蘭市長的轉變也就不足為奇了。

  整部小說都貫徹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仁愛思想,在法律無情的世界里,仁愛是唯一的救贖。而在中國,幾千年前,也有這樣一位有大智慧的哲人這樣說過:“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降救之,以慈衛之。”他,是老子。


篇二:《悲慘世界》讀后感[2000]

  “悲傷”,顧名思義,意思是:傷心難過。我看過很多書,里面的主人公常常會為這么一個簡單的詞選擇自殺,的確,很簡單,簡單的不能再簡單,至少在我們看來是這樣。那時的我時常會嘲笑他們的脆弱,譏諷他們是懦夫。

  我不知道當時是我太幼稚了還是我太腹黑了,記憶中,隱隱約約是這樣。

  可是現在,很可笑,當初那個嘲弄別人的孩童也會悲傷,或許,我長大了,懂得了什么是恐懼,什么是悲傷,也明白了那些可悲的主人公為什么會統統選擇去死。從懂事開始,我再也沒有觸碰過悲劇美的小說了,直到那天我莫名其妙地收到了這么一本書。

  在書中,冉阿讓偷了好心收留他的主教的銀具,而主教卻并沒有責備他,只是鄭重地對他說了句:“冉阿讓,我的兄弟,您再也不是壞人了,我已洗凈了您的靈魂,把它獻在主的面前。”或許,是主教大人的信任和寬恕激起了冉阿讓改過自新的念頭;或許,是神圣的主饒恕了他之前犯的一切“罪惡”……其實,我們并不需要去觸發這些種種猜測,換個角度思考,事實就是冉阿讓在那一刻做下了一個決定:做真正的自己,放下19年來對法國社會的憎恨與唾棄,重做那個19年前天真善良的自己。他的人生即將從頭開始,他的熱情也會重新燃燒!

  《悲慘世界》。

  這是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法國現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有力的刻畫了法國各個階級的生活,堅定地捍衛了人民有幸福、自由的生活權利。作者利用中心人物冉阿讓和流露街頭的女人芳汀的悲慘遭遇寫出來。

  冉阿讓,當時那個被腐蝕的塵世摧毀了他,僅僅為了一塊面包和打碎一片玻璃,無辜地將他關在那冰冷無情的鐵欄里整整19年。這19年,讓他有了太多太多的變化,他不再年輕,他不再輕狂,他不再放縱,他不再擁有那本該尋歡作樂的年華……這19年,仿佛一個真實的夢魘,他拼死拼活地在死氣沉沉的牢中做工,圖什么?!只圖一條生命,僅僅只圖能夠活下來,19年的工,報酬只有一百零九個法郎十五個蘇,19年!一百零九個法郎十五個蘇!這是最長的時間最少的錢最苦的工!但為了這些小錢,他不得不頂著風雨,冒著嚴寒,或站在酷暑下沒日沒夜地做苦工,他時不時要想著自己是否還存在于這個世界。答案是:存在。可那顆心呢?!它在哪里?!在19年前他入獄時就破碎了,僅僅剩下一個無用的空殼裝個樣子,好表示他的肉體還在。19年后,慈悲的主教大人再次喚回了它,挽回了他,那顆破碎的心重新組織,回歸,甚至比曾經更加堅不可摧,就像是一只迷路的羊羔在主人多次的呼喚下重拾方向,是什么將他的靈魂回歸軀體?!是愛,高中作文。

  芳汀,窮苦和現實逼迫她將自己最愛的珂賽特寄宿人家,她滿以為自己的女兒在德納第夫婦家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在自己為了珂賽特的生活費而苦苦打工時,她正和德納第夫婦的兩個女兒玩洋娃娃,哼著小曲兒,穿著漂漂亮亮的衣裳?墒鞘聦嵳媸侨绱嗣?!不!在芳汀受苦受難時,她那遠在異鄉的珂賽特又何嘗不是?!她受德納第一家欺負,遭他們的打,挨他們的罵。他們把珂賽特當牛做馬,一刻不停地讓她干活,在珂賽特的生活里,除了干活就是干活。芳汀每個月必須按時交給德納第夫婦生活費,這些錢越來越多,但珂賽特受的苦反而沒有因此減少。芳汀被蒙在鼓里了。甚至在最后,她不得不把她那引以為豪的金發和門牙賣了,從此,她不再照鏡子,她失去了做女人的一切權利,但她依然時不時會笑笑,因為在她的記憶中,她的珂賽特正快快樂樂地生活著。直到她死,也不會知道這件事。

  冉阿讓和芳汀的悲慘遭遇讓我欲哭無淚。為他們,同時也為我自己。

  曾幾何時,我們或許虛偽地在“朋友”面前露出笑容,可心里正想著快點擺脫那個煩人的家伙;曾幾何時,我們可能假意地對討厭的人低聲下氣,可思想正狠狠地惡罵著;曾幾何時,我們也許試著逃避那些真實的夢魘,將內心深處那個最脆弱的自己用一層層一層層的假笑包裹起來,淚,只在自己的被窩里流,好怕好怕別人看見自己流下那種叫“淚”的液體……

  似乎,我們偽裝地很好,甚至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墒牵钟姓l知道,或許正當你露出偽裝成功后那種洋洋得意的笑容,遠處站著的某個人,早就把這一切看在眼底,并且在心底惡毒地諷刺著,咒罵著,詛咒著?杀氖牵莻人就是不阻止你偽裝下去,只是眼睜睜地看著你對偽裝上癮得無可自拔,他將這當做一種樂趣。直到你的偽裝所有人看破后,在他們的指指點點中,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你的形象在那群人中完全破滅了,完完全全地……

  回顧《悲慘世界》里我最尊敬和喜愛的人物,就是米里哀主教。他的高尚和博愛讓我深受打動,也讓我對主教這個神圣的職位更加仰慕和欽佩。

  米里哀先生是迪涅城的主教,當上這一職務時他人已老邁,他的身邊只有自己的妹妹巴蒂斯汀和女傭馬格洛太太兩個人。他的家庭早在革命中破產,作為主教,他每年只領取一千五百發廊的俸祿。

  然而在任教期間,他常年將這些錢幾乎全用于慈善救助和捐款上:他將主教府主動讓給患者們住,自己搬到低矮狹窄的醫院里;他巡視到迪涅教區的每一個地方,鼓勵和撫慰鄉民,也將自己繁雜公務之余大部分的時間用于看望貧苦、患病和傷心的人身上;他的布告費、寬恕費總是取于富人給予窮人,自己寧愿節衣縮食、過清貧困難的日子的也從不中拿取一分一毫;他不顧及別人的議論和眼光,一心一意地做著主教該做的事,做正義的事。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主教和充滿仁愛的正義者!

  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

  我再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們能像純潔的天使一般保護人們慈悲為懷的心靈,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助人為樂的隊伍里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我們自己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幸運的是,通過這本書我懂得了悲傷,也明白了悲慘。

  愿冉阿讓,芳汀在天之靈安息。

  “阿——門——”


篇三:《悲慘世界》讀后感[2000]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個站著的天使展開著雙翅,在等待著這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一書的結尾,“這個靈魂”指的就是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故事最后,冉阿讓與那個悲慘的世界告別了,但他在書中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這一整篇故事都是圍繞著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展開的:冉阿讓生活窮苦,因偷了一塊面包而被抓進監獄,他多次嘗試逃獄,卻被延長刑期。出獄后,冉阿讓受主教的關照而感動,立志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他來到了海濱蒙特勒伊,改善了那里的一種輕工業的發展,他也因此變得富裕,當上了市長。冉阿讓當上市長后,認識了一個可憐的女人——芳汀,她把自己的孩子珂賽特托德納第夫婦撫養,卻沒有想到德納第夫婦內心狡詐,并把小珂賽特當成家里的仆人使喚。德納第夫婦還從芳汀那里騙了許多錢。特別是有一次令我記憶深刻,德納第夫婦謊稱珂賽特得了一種嚴重的病,需要芳汀寄錢,而此時的芳汀也十分貧困,最后,出于自己的偉大母愛,芳汀讓一個牙科醫生拔掉了自己最漂亮的兩顆門牙,換了兩個金幣,寄給了德納第夫婦。其實,這也是一個殘忍的騙局。當我看到這兒時,不禁怒發沖冠,心里恨透了德納第夫婦,但同時,我也為芳汀感到難過,因為她的偉大母愛被騙了。后來,芳汀希望見珂賽特一面,可還沒見到,就在病魔的折磨中死去,命運十分凄慘。冉阿讓也因人們的不理解,又一次被捕,但他逃了出來,領養了珂賽特,并撫養她成人。最后,這位一心從善的主人公冉阿讓在一個夜晚離開了那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

  這個故事中其實還有一個人物叫沙威,他相信法律,是一個出色的警探,他一心想抓到冉阿讓,但每次陷害他都沒用。有一次,沙威去偵查反政府人民軍,卻被當場抓住,冉阿讓正好也在那兒,就讓軍隊給他槍決沙威的機會,軍隊同意后,冉阿讓把沙威帶到了一個軍隊看不見的地方,把他放了,并朝天空開了一槍,表示已干掉沙威。這個情節使我很感動,沙威一次又一次地陷害冉阿讓,如果是我,肯定恨透了沙威,但冉阿讓卻在可以干掉沙威的時候,饒恕了他,并且放了他,實在是寬宏大量!

  說起這個情節,我就想起了自己在學習中的一次經歷。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幾天我一心想著玩,沒有認真聽講。結果有一次數學考試,我原本覺得很簡單,可考卷發了下來,我看到自己只考了70分。這張考卷上有因粗心大意而錯的題,也有因沒有認真聽講而錯的基礎題,畫滿了刺眼的紅叉叉?吹竭@張試卷,我立刻意識到這幾天自己沒有認真學習。晚上,我一見到爸爸,心中立刻緊張起來,猶豫著該不該告訴他我考了70分,因為如果我考這么差,一定少不了一頓揍。可一想到我那丟人的成績,我也顧不了猶豫了,后悔的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此時,我只好吞吞吐吐地告訴爸爸:“我······我數學只······考了······70分······”爸爸見我在流淚,居然沒有火冒三丈,而是想了一會兒,然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哭是不能改變現實的,它只能說明你還是要好的。你考這么差是因為你沒有認真聽講,這是肯定的。一個人總會犯錯誤的,只要他重視這些錯誤,分析犯錯的原因,以后注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行了。”爸爸的話令我深受感動,我長大后也要做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在我正在閱讀《悲慘世界》時,我并沒有把這本書讀完。但是,其中有一個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他就是主教——米里埃。在我眼里,他是一個稱職的主教,一個善良的人。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主教身份而自以為是,而是竭盡自己的所能去向富人籌款,為了救濟窮人。在他眼里,并沒有所謂“壞人”,他總是盡力去救贖他們的靈魂。書中的幾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米里?吹结t院里人滿為患時,他與院長有一次談話。“你們有二十六個病人,卻只有五六間小病房。我們只有三個人,卻占了五六十人的地方。我告訴您,這是個錯誤。你到我這里來,我住到您那里去。把我的房子還給我。這里是您的醫院。”就這樣主教把自己的房子給了醫院,他寧愿自己住的差一些,也要幫助別人。

  米里埃作為主教,從國家領取一萬五千法郎的年薪。就在他遷居醫院的那天,他對這筆錢做了一勞永逸的分配。

  通過清單,就能看出主教有多么無私,他寧愿自己過的苦一點,也要幫助他人。數字就是最好的說明。

  還有一次,主教到鄉里巡視。當地有一個土匪克拉瓦特,他之前曾搶走教堂里的所有圣器。人們派憲兵去圍剿,可他次次都逃之夭夭,有時還拼死抵抗。就在人心惶惶的時候,主教來到此地。他堅持不帶護衛,一個人動身,去山里的貧困小鎮。當他到達之后,土匪克拉瓦特將圣器獻給了他。可見,用自己的的寬容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回報你。

  最后,本書的主人公——讓 。瓦讓從監獄里出來時身無分文,他偷走了主教的銀器,逃之夭夭。后來,他被憲兵抓住,扭送到主教這里。主教非但沒有生氣,反倒把銀燭臺送給他,讓他做一個善良的人。這無疑是,改變主人公的直接原因。

  讀完了《悲慘世界》,我的心仍然不能平靜下來。我為一心從善的冉阿讓感到激動,又為擁有偉大母愛的芳汀感到難過;我對內心狡詐的德納第夫婦感到痛恨,又對可憐的珂賽特感到憐憫······總而言之,書中描繪的那個悲慘世界已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

  這本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作者在創作它時的心情;這本書,使我仿佛身臨其境,來到了當時的世界;這本書,使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最重要的是,這本書,使我與作者雨果都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才可以醫治社會災難,以愛制惡。

  此時,我的腦海中又浮現出“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個站著的天使展開著雙翅,在等待著這個靈魂。”這句話。讀完《悲慘世界》之后,我才發現這句話中“漆黑的夜”正表示了當時那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心懷大愛,寬宏大量,共創美好的家園!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2231.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