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文化苦旅讀后感1500字

關鍵詞: 高三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讀《文化苦旅》有感[1500]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

  ——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

  我仰望人生。

  這是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二

  我很欣賞的一本書,《文化苦旅》。

  我很欣賞的一個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來自上海,一個如此繁華的城市,卻有著如此干凈的文字。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高位任命和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他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他作為全球迄今唯一完成全部抵達現場的人文學者,對當代文明的思考和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余秋雨先生有很多著作,《行者無疆》,《千年一嘆》,《中國文脈》等,我最欣賞的卻還是他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分為三部分: 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其中的文章在《行者無疆》,《千年一嘆》,《霜冷長河》中皆可找到。然而,作者把他們編在一起,卻絕非簡單的拼湊,從中國到世界再到人生,不僅僅是內容上的升華,更是萬般皆歸一的體現。因此,我唯獨鐘愛這本書。

  三

  周國平說,我是一個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

  我想,細節又何嘗不好呢?

  是的,地理是細節,歷史是細節。但不面對細節就無法面對真實。

  歷史是一種宏大而又美麗的悲觀,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文化又是歷史的靈魂。文化是永存的,因而歷史變成了片段式的。我總會發呆,想想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我卻只記住了李杜,東坡,稼軒,易安,顯祖,容若,只記住了驚心動魄的那一段,也是只有文化靈魂的那一段歌。

  地理也與文化有著無法言說的聯系,自古以來,文化傍山水,文化襯山水。行者無疆,似乎更有苦旅的味道,一如陶潛的那句“托體同山阿”。特此摘錄幾句:

  “山河間的實際步履,使一切偉業變成了尋常風景,因此也使我們變得輕松。人類本應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和生命的終點。”

  我想,行走的人有權將腳下的一切,稱作我的山河。

  是的,這是我的山河。

  四

  秋雨先生的文章雖是講述的是歷史文化這樣深重的話題,卻絕不佶屈聱牙。他的文章是質樸的,親切的,而不是空談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通過文字我可以猜想,秋雨先生應該是很溫和的,微微地笑著,不多說什么,卻能以這樣洗練的文字感動人心。

  他的文字雖溫和,但同樣也是犀利的。他毫不留情的指出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通病,讓我們在驚嘆于文化的偉大的同時也深深的反省自身。

  文化的終途是生命,這一點倒是與周國平先生一致。文化苦旅的苦,在這個嬉鬧的時代,總是顯得不合時宜。然而我們必須知道,高貴的生命要創造文化,必然會經歷坎坷。

  文化,需要無數個高貴的生命苦苦來支撐。

  五

  我是在軍訓返程的時候在車的側邊欄看見這本書的,誠然,如此深刻的話題,對于沒有多少閱歷的我來說,談起來一定有很多漏洞。然而我卻深深的著迷了,我不知道我能有多少理解,但我希望人們也能看看,尋找自己的山河。讓那些支撐著的人,多少有些慰藉。

  謹以此文,紀念屬于我的文化苦旅,和我的山河。


篇二:讀《文化苦旅》有感[1500]

  初讀《文化苦旅》感受到它的苦澀和艱辛。卻惟獨覺得在《江南小鎮》這篇小記中感覺到了寧靜。不知是個人偏見,還是作者筆下流露出來的抑不住的江南水韻。總之寫得甚是巧妙。

  自以為總想尋覓一處山水,然后靜靜生活到終老。不是矯情地希望另一種生活。只是覺得每天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城市再大再美,也只是多了一個落腳的地方,再無其他。而心在那里總是空落落,干涸,了無生氣。就像是飄蕩在風中的蛛絲,沒有著陸的地方。

  找不到一種歸屬感。

  看完《文化苦旅》中的《江南小鎮》之后,心就像瞬間被小橋流水所滋潤了。看著余秋雨先生透過自己的雙眼看到那個蕩漾在流水懷抱里的小鎮,有的只是“淺諸波云彩,小橋流水江村”,有的只是“梨花村里扣重門,握手相看淚滿痕”,有的只是河水慢慢流,船擼慢慢搖。感動于此情此景我就想,這才是我心之所向的地方。我定要一一走近它們。

  我想此生若是擁有如此地方,我大可以曬著太陽,養一只貓,在陽光下細數流年時光,或在夕陽西下中,獨倚閣樓感嘆光陰的燦爛輝煌,抑或在細雨朦朧中,穿著我最喜歡的長長拖地的白色的連衣裙,撐把油紙傘,立于小橋之上,幻想自己成為世界中獨特的風景那也很美。

  可是這樣如古箏獨奏般淡雅清麗的生活是如此得來?我不禁要探索這個神秘的源頭。而余秋雨先生告訴我說那是江南小鎮人民珍惜和恪守自身生態得來,是歷史的故事告訴小鎮人民要寧靜無為。我想這大抵也因為這個由水潤養的溫婉小鎮承載不了太多的金銀銅臭,因此這樣的生態可以沿襲至今不曾失去。

  可是不暴露的歷史也會蒙上塵埃,何況是一個置身于塵世的小鎮。隨著人口劇增,一切私家園林都一一變成公眾游觀的現代,現今江南小鎮承受著幾千年都沒有受過的重負。我想在一個摩肩接踵的擁擠中游一個印象里秀氣的小鎮那會感覺一切都變了味罷?人們游一個江南小鎮,結果多半會敗興而歸罷?余秋雨先生穿透歷史的風塵又對我講那是因為今天的小鎮比過去缺了點真正的文化智慧,缺了一點潛在河邊小巷間的安適書齋,缺了點是以使這些小鎮產生超越時空的吸引力的藝術靈魂。那么這樣說來這一切都來得理所應當了。因為小鎮在發展,人群在到來,當初的一切都在變成商業化。

  這些缺了一點使整個小鎮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靈秀的樣子了。它越來越火熱,也隨之越來越被吞沒于時代潮流中,那么失去它安安靜靜模樣的小鎮隨之也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嗎?

  我不甘心,所以循著作者的步伐我親自前去尋找它們。但在我走過了人流走過的那些擁擠小鎮,感受了作者那時的感受后,我真正覺得有種失落。我不得不心情低落,步履沉重。因為原本心心念念要尋的歸屬,原來只是我一廂情愿地想太多而已。

  可是我又想縱然現代化使小鎮失去了我們心中原本的樣子,但是倘若我們沒有社會進步帶來資金、技術和精力去修繕那些幾百年前的每天泡在水里面的木質的建筑,那些小鎮現在也只不過是一灘腐爛的木頭和一堆丟棄的碎石而已。若沒有人為的去宣傳那些江南小鎮的美麗和風韻,也許這樣的美麗還是會塵封下去,或許還會更槽糕得泯滅在歷史的沙塵里,永遠不被察覺。這樣說來適當的修繕恰到好處的宣傳,可以讓我們民族擁有的精神文明繼承下來,并且展示給世界。這一舉動不能單單只是說它好或不好。所以我沒有激烈地要去譴責或者要去抱怨這種小鎮現狀。不管怎樣,我還是樂觀的把它認為那是一種社會進步的無奈罷。

  人總是在不能自控地成長,社會的進步也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而我們會執著于那些過往的人或者事物,也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我想過去只是過去,它還是留在過去作為過去時光的一種見證比較好。就像若是你穿一件漢服在時尚的都市里穿行,雖然漢服是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但在此時人們不一定就會附和贊嘆。過去的終究是過去,它還是發生在回憶里比較好,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更多地把握現在,發現眼前的美。

  這樣想過之后心中的失落與郁悶就被豁達和明亮取而代之。我也不再會為了把江南小鎮記憶中的燭火換成了燈管而感到糾結不堪。也不會覺得尋不到這樣一處江南水而遺憾不已。

  心存花開,自有花香來。讀《江南小鎮》我突然明了我一直尋找的歸宿感,只是一種心境而已。若是有緣我依舊可以尋一處江南水靜靜到老。


篇三:讀《文化苦旅》有感[1500]

  初讀《文化苦旅》,對其中的“苦”字特別不理解。余秋雨先生雖說不是什么大富大貴,但是在旅程中也絕對稱不上是“苦”。這么一看,《文化苦旅》倒是改為《文化之旅》也無妨了。可后來再看,發現細細思索起來,這“苦”字是自有其內涵的。

  所謂“苦”,并不體現在余秋雨先生本身旅程中的苦,而是一種從古至今,從文人到文物再到文化所經受的“苦”:從《莫高窟》、《道士塔》中王道士對文物的漠視,到蘇軾、柳宗元等文人無端遭到貶謫,小學作文;從《風雨天一閣》中描寫的天一閣的藏書多次遭受磨難,再到“文革”中余秋雨先生所見的進步青年的悲慘遭遇……古往今來,中國的文人、文物、文化大多游離于主流的意識思想之外,游離于統治者的眼光之外,稍有不慎,便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成為了這樣或者那樣的犧牲品。文人們和有識之士的抗爭,大多沒有結果,甚至有的時候,面對文化與文明的破壞,根本無人抗爭。中華文明的文化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伴隨著的是一段文物與文人的血淚史。

  但是,苦又怎樣呢?文人們面對著苦難,沒有屈服,書中描寫的很多文化成就,都是在逆境中達成的。甚至正是因為逆境,才使文人與文化,蛻變出了一種別樣的精神。蘇軾被貶謫到黃州,詩文和思想卻都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卻寫出了《永州八記》這樣的名篇……正如書中的《柳侯祠》一文中所說:“朝廷萬萬未曾想到,正是發配南方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而余秋雨先生本人,卻也與這些文人有些相似之處。所謂“苦”之于余先生本身,并不在身體,而在思想與心靈。余先生的文章寫得很平實,有些也似乎僅僅是在寫風景,但在風景背后,蘊含著的,卻是對中國的文化,以及文人命運的深沉思索。他寫的是風景,但絕不只關注于那一方風景,而是以長遠的眼光,和博大的人文情懷,去看山水背后的文化與精神。他既通過這些文章,來使中國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得到展現,并對之作了深刻的思考;又試圖作為先導,通過自己的思考引領中國文化朝著新的方向發展。讀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他的深刻思考與博大的人文關懷精神,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反思,等等等等。余秋雨先生自己的思考,總是深沉的,以致于仔細讀來,倒覺得他的內心,該是有幾分痛苦的了。但是他的這種或隱或現的痛苦,卻是為了中國的文化,為了今日的文人、文物與文化免遭先前的“苦”。

  就現今來看,雖然當下人對待文化的態度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對文人、文物與文化的漠視甚至壓制,仍然在以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時隱時顯地存在著。在這種環境下,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書,就顯得十分可貴。因為這本書中所蘊含的對文化的尊重與關懷,對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甚至是人格的思考,正是當下所缺乏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反復讀過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都江堰”之后,震撼于心底而生,震撼李冰以使命為學校;震撼李冰的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震撼李冰的八字真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他的治水方案永遠水氣淋漓,成為水利工程的圭臬。

  李冰沒有被掛在墻上,沒有被寫在書里回憶,卻為祖國筑建好了一座兩千年仍在工作的都江堰。他就像一匹駿馬,沒有成為泥土間的化石,沒有成為古墓里的雕塑,而今天還躑躅在家園四周的高坡上,守護著每一個清晨和夜晚,這難道不是奇跡嗎?難道心底能不震撼嗎?

  更讓人敬佩的是李冰讓自己的兒子也奉獻在這個崗位上。不僅生前,生后還要化為雕塑矗立在滔滔江水中,不懼怕江水的嚴寒與冰凍。只要李冰驚魂不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

  青城山是道家圣地,把水作為教義的象征。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味無色,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這便是道。這讓我從新認識了“人”、“水”和“道”以及他們之間的平衡關系。都江堰與青城山相鄰,互相映襯,互相佐證,成為研究中國哲學的最濃縮課堂。余教授留給道士的一幅對子: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

  拜水和問道,有機會我一定親自去拜水,問道,領悟這中華的一大秘密。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2142.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