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0字

關鍵詞: 高三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
  
  有幸通過書馨雅韻讀書會的書友推薦,第一次拜讀了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便被深深地吸引。余秋雨,大陸著名文學家、美學家。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家,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中。

  整本書都很美,在讀的過程中一直抱著繼續讀下去的欲望,泛著一種直達靈魂的深邃。抱著追尋的心態一路尾隨文字的流轉。在即將入睡的午夜,點亮床頭的臺燈,伴著作者的文字,在安靜的夜幕畫下心中的幻想。或在無事的下午,拋卻煩躁,在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中跳出來,透過漸漸平穩的內心重看歷史。

  讀完“牌坊”這一章,我心里有一股隱隱的痛,又有一種無畏的敬仰。

  其實牌坊是讓人仰望的。是為了表彰功勛,它也是忠孝節義的代表。但是在中國封建禮教壓迫的論調下,貞節是中國女性的最美,然而美的又是那么的痛,那么的傷痕累累。一塊塊冷峻的牌坊,無情地壓住他們所有的愛恨情仇,他們為了生路,遠走他鄉,隱姓埋名,委曲求全的活著。

  然而他們又是生活的那么優雅,那么的精致。他們象熹微的晨光,當大地還在沉睡的時候,為一個個鄉村解了凍,為一道道山梁解了凍,為一批男孩子,也為自己解了凍。

  在《文化苦旅》中以細膩的筆觸夠了一張張充滿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形象,以最空靈、輕柔的嗓音輕輕吟唱令人感動的瞬間。

  作者從生活中提取精華,經過淬煉,融成經典,伴隨著人流傳入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了解一段段不同的生活。這是豐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最快捷的方式。

  我喜歡他的真實,真實的描述了文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面對艱苦未來時堅強的一代人;在災難中瞬間凝固的龐貝古城、空靜之境的羅馬、氣氛迷人的威尼斯……;生活在鏡頭之外,艱難生存,卻古樸善良、充滿智慧的邊緣人……更愛他細膩敏感豐富深遠的靈魂,讓沉寂歷史的古人以一股撲面而來的,充滿生氣的的姿勢占據想象的空間。

  這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生活。作家,可以用自己的筆記錄生活,以最真實的姿態記錄感動自己的人生,表達心靈深處最真的感觸,清風拂過最細微的顫動。我覺得這是其他任何職業都無法比擬的。

  這位作者或這本書讓我萌生了拿起筆,寫下生活的沖動。但是放下書,我又回到了現實,面對本專業的數學、計算機之類的理科性東西,不禁想起某位偉人說過的一句話:是科學趕走了花叢后的精靈,讓未知的世界不再充滿幻想。

  有可能這一輩子都無法從事作家之類的行業,但我可以通過閱讀,感觸這個廣闊、美好的世界,并學著記錄自己的想法。在以后的某一天,翻開略略泛黃的紙張,重溫一次春暖花開、云寂風清、青春少年。


篇二: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

  午后,陽光暖暖的從窗外照射進來,窗臺上一盆綠蘿郁郁蔥蔥,肥大的葉子在微風中輕輕顫動,茂盛的九里香正抽著嫩芽。

  我的手指拂過書架,停留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上,褐色的書皮仿佛是一個許久未見的老友一般親切。如此明媚的春光,沏一杯清茶,正是讀書的好時光。

  翻開書頁,“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余秋雨先生這樣說著,這樣想著,這樣走著,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宋朝的風洗去最后一點少年英氣,最終疲憊地伏在邊地旅館的小桌子上集結成了這本書。

  這本《文化苦旅》在我看來不能簡單的看成一本游記,它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認識,對中國歷史的一種反思,更是對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的一種尋找。張曉風說:“山水是中國人的宗教。”中國人通過文字體現對山水、對自然的感悟,用自然的變化映射人生的變化。作者用豐富的文化感悟力和底蘊寫下的這些文章,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文化內涵,值得好好的讀一讀。

  作者一路走來,從莫高窟到陽關雪,他見證了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我也曾去過莫高窟,去的時候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游人還不太多,有很多洞窟都沒有開放。游客們都排著隊,靜靜的聽導游講述佛教故事。據說,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60里。歷代的工匠們在這里開鑿洞窟,繪制壁畫,他們中間隱藏著許多真正的藝術家,歷史在這里連綿層累,色彩在這里揮灑跳躍,生命在這里蒸騰飛舞。難怪作者會深情的寫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莫高窟是我們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

  他濃墨重彩的寫都江堰,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如果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卻實實在在地占據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李冰父子也以神的形象被人們世世代代紀念。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民眾祈求能有無數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民眾們以他們獨特的紀念方式世代傳頌李冰父子的功績。

  他用低沉的略帶沙啞的嗓音緩緩的講著江南小鎮,講著白發蘇州、講著西湖夢,把柔麗凄迷、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的形聲俱佳。寫《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又直接觸及到中國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國文人幾百年來在尋求真理、尋求自我的艱難歷程。余秋雨先生這一路走得風塵仆仆,帶著歷史的煙塵,帶著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理想和掙扎,腳步踉蹌,身心俱疲,又滿懷希望,他讓我們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中國的文化,去回味、去冥思,去繼承和發揚。


篇三:讀《文化苦旅》有感[1000]

  旅行,你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一句話,直抵我內心最柔軟的那部分。于是這一期,也便有了更多不一樣的意義。

  小時候,父母會趁假期帶著我們到處走走。那時年少,對旅游沒有概念,更無談渴望。那時的我眼中,旅行,即是父母安排下在景點前的各種擺拍,拍照留念,僅此而已。

  讀書時,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通篇讀完,蕩氣回腸。特別是《風雨天一閣》里,當作者在如注暴雨中拾級而上,一遍又一遍叩問歷史時,我徹底被打動,仿佛與作者置身其中,冒雨一同尋找歷史的印跡。爾后便在讀后感里寫道,磅礴大氣的描述,作者對游地的感悟遠超于觀看或欣賞本身,旅行的意義已成為歷史感悟與家國情懷的糅合。那時我以為,游地與景點,只能是一種不可褻瀆的存在。旅行,要帶著歷史感悟與家國情懷上路,在對游地與景點的回味中,尋找旅行的真正意義。

  待到后來有機會自己出游,我帶著那本《文化苦旅》出發,來到余秋雨先生筆下的風一閣去探尋歷史的痕跡。可惜,我失望了。沒有歷史積淀,沒有家國情懷,天一閣只是天一閣,它安靜地佇立,但卻未曾在我心中撫來一層漣漪。帶著一絲無奈與失落,我離開多年來牽掛的天一閣,陷入對旅行的無限深思。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再次迷茫于旅行的意義,找不到最真切的出行動力。

  直至有一次,當我跟隨如潮人群來到廈門鼓浪嶼度假,在一個天微亮的清晨,在清脆的鳥鳴聲中,我漫步于鼓浪嶼無人的小巷里,感受著小島上最真實的生活,體驗著小巷弄里厚重的年代感。那一刻,我才真正邂逅旅行,讀懂了旅行的意義——那就是將自己置身于自然與環境之中,感受著一草一木,感受著風清云淡,感受著人情世故,感受著身邊人。爾后每每翻看那時拍下的照片,重溫的不是風景,而是重溫那種與旅行邂逅的心情,我想這也是當時拍下的照片至今唯一存在的意義。

  淙說,旅行與攝影,也無非是這樣三種境界:到此一游、純拍景、人景相融。但是,旅行,卻會使你在每一次踏出熟悉城市時,在陌生城市里遇見各種可能性。金雞嶺看日出,炫眼的日光讓你忘卻拍攝;龜齡島觀星空,浩渺星空下忽然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麥徑徒步,身心俱疲時考驗自身的毅力;西藏窮游,在虔誠的朝拜中打動心靈最深處。

  不踏出這一步,任憑你手中的設備有多高端,也不管你看過多少風景美照,都無法體驗旅行帶來的快感,高一作文。旅行的意義,就是在感受不同地域的美景與風情,記錄下屬于當時獨一無二的心情。這便是“用眼睛感受旖旎風情,用快門留住剎那永恒”。

  感謝淙,為我們帶來這樣一期既能觀片又喚醒心靈的分享。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3981.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