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世說新語讀后感3000字

關鍵詞: 高三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讀《世說新語》有感[3000]

  本學期學校為了鼓勵大家讀書,統一發了一本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秘笈,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說,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周六晚)上上網瀏覽一下著名網站,上一下qq,關心一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你那里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于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贊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淀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小學時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為他人著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么?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最近閱讀了劉墉《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秘笈》,感觸頗多。劉墉先生以非常平實的語言,幽默的文筆,道出很多人生哲理,實在令人佩服。本文就以處罰的藝術為題談談個人感想。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今天晚上,我又讀了《世說新語》識鑒門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使人的品質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原文是這樣的:王?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鐘士季,須臾去后,客問鐘曰:“向二童何如?”鐘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后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

  譯成現代文是:王戎、裴楷二人兒時去拜訪鐘會,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有客人問鐘會:“剛才那兩個孩子怎么樣?”鐘會說:“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約扼要。二十年后這兩位賢才將成為吏部尚書,希望那時天下沒有被埋沒的人才。”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善于發現人才,并且具有優秀品質的鐘會和一個清明通達的裴楷,一個簡約扼要的王戎。文章以鐘會和客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裴楷、王戎的品質,也寫出了鐘會的善于發現人才的能力。文章第一句中“須臾去后”,意思是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寫出了王戎和裴楷在鐘會家中待的時間短,也一定襯托出了鐘會發現人才之迅速。鐘會話中的最后一句:“后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突出了鐘會善于發現人才,能從兒時的表現想到二十年后的作為,坡有一定功底。也寫出了王戎、裴楷的一部分優良品質,兒時已有所體會。“當”字有一定的肯定意味,突出了鐘會的能力強。后一小句“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這是鐘會的愿望,也是為國家興亡所想的,寫出了鐘會關心國家的未來和國家的下一代。

  像看故事樣的讀著《世說新語》,不知不覺的就看到了后面,感慨頗多。試著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具有深厚的道德及傳統的美德,高一作文。然后,如今看來,某些美好的東西已經成了歷史。今日的中國,人們的道德觀念金錢觀念傳統觀念似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些報道和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人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方面要比大陸人好很多,在尊重老人,愛心事業等方面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我說的是整體狀況,也并不是說我們就一無是處,我們身邊也不乏雷鋒式的人物。我只是想說,現在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將會無法傳承,就連國人的國際形象也大損。

  前兩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71歲農村婦女每月捐款1000元”。說的是濟南地區雙港鎮郭黃莊村鄭金玉大娘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我是家庭婦女,沒退休金,但幾個孩子都孝順,每個月都給錢,我一個老太太,能花什么錢?每個月拿出一點錢來捐助孤兒和困難群體是可以做到的。”多樸實的語言!就這樣她一堅持就是許多年,累計捐款已達10多萬元。

  也在前兩天,電視上看到了一個報道:公交車上兩個年輕人為了爭一個座位差點動起了手,一旁的一位老太太站起來,讓坐于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就真的坐下了。老太太說,“只要他們不打起來,我讓個座,算不了什么”。又是一“愛幼”的典范!但尊老又去了哪里?

  因為迷戀網絡,中小學生弒父(母)的報道,屢見不鮮。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思考嗎?

  “冀爾時天下無滯才”,愿這美好的愿望在今天成為更美好的現實!

  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不僅這些!妒勒f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說新語》里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夸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脫穎而出,終后為竹林七賢之一,成為西晉大臣。

  許多父母在處罰孩子時,犯了兩個最大的錯誤,一是他們要罰,確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們會處罰,但是他們沒有自己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劉墉以自己教育孩子為例,特別是提到他的母親,在劉墉想打兒子確又礙于母親而沒有真打的時候,提醒劉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點,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損了父親的威嚴,更關鍵是絲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劉墉以自己年邁的母親為例,告誡我們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己的原則。

  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險動作時受傷,于是在他不聽話的時候處罰他,目的是使他不受傷,你能把 他打成一身傷,當然不能,所i以處罰絕對不可以過分,否則就變成是你在傷害他了,常此以往,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還會使孩子漸漸遠離你。同時處罰又得有自己的原則,什么事情該罰,什么事情不該罰,不能隨自己心情而定,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而且要經常讓孩子知曉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此想到我們高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對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規,詳細完備,讓學生清楚我們的原則底線,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你犯什么錯誤會相應得到什么樣的處罰,而一旦學生犯錯,一定要處罰,當然這處罰要嚴格遵守事先的規定,不可過于隨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處于青春期叛逆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我們在處罰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這樣才可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細于觀察,善于思考,并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篇二:讀《世說新語》有感[3000]

  近來,高三畢業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聲,我也終于靜下心來好好地學習了《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秘笈》一書,頗有齒頰留香、余味悠長之感,自覺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在我國——韓國也有一定的認識,地位。學這門課前我只知道它的書名而已,可通過這門課我才學到它所提到的東西。對一名留學生來說讀一本中國的文學品是非常不容易的!妒勒f新語》這本書實在很難,但我個人認為,作為學漢語的,學中國文化和文學的非常值得讀一讀!妒勒f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關東漢到南朝劉宋人物軼事的雜史。

  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妒勒f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為和劉向的區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后改為現在這個名字。 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宋書?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小說有晉裴啟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妒勒f新語》雖被保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后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劉墉,是一雙優秀兒女——劉軒和劉倚帆的成功父親,也是臺北青少年諮商中心的創辦人,對于當今時代受教育的主體“新新人類”確實是了解深入,并且有前衛的理論、豐富的經驗,更用積極的行動踐行。全書總計48篇,內容豐富,有日常溝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處理,有學習方法的建議,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導,生動實用,深入淺出,輕松幽默如話家常,諄諄教導又似醍醐灌頂。對于受教育者“新新人類”來說,本書確能引領他們認清自我,規劃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對于教育者尤其是老師來說,確能指導我們更好地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擔負起培養新一代社會接班人的重任。

  全書首起尾合,渾然一體。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對象的兩個特質:第一,新新人類的平均壽命長得多;第二,新新人類要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第一個特質意味著新新人類必須堅定終生學習的理念;第二個特質決定新新人類的個人意志品質,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熟悉了教育對象的特質,才能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這是前提。第48篇則言簡意賅地總結了教育新新人類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方法(原則),教育的終極目標時“更懂事、更成熟、更體諒、更寬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積極、更快樂”,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則)是“教‘新新’人類做‘心心’人類,有愛心”。我以為,生活的目的是積極、快樂,教育的目的更該是積極、快樂。哭著過是一天,笑著過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類是用“心心”來完成的。

  從《世說新語》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劉義慶編著此書時的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對其中的人與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態度;《任誕》、《簡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則對所寫人與事多持否定態度。其他各篇,雖然從題目中看不出明顯的態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傾向性。大體來說,劉義慶對漢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頌或贊賞的;對魏晉的清談家則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較贊賞的晉代樂廣等人,尚清談而又不違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視“名教”的人,則被斥之為“狂誕”。

  第2篇至47篇,劉大師具體地談到了教育新新人類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們快樂、追求并體驗成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適應未來的時代。每一個案例都闡述了很多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試舉幾例。

  什么是成功?這是教育的出發點。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謂的考高分,而是“從生下來起就能快樂、健康、積極地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獲”,“每一刻都在尋找快樂”。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教育才變得靈動深入了。當然,這實在是一種理想狀態,真正實施起來恐怕是要飽受詬病的。惟其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更需要我們去努力地貼近本質。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對話。對話如何達成效果的最大化?“擁抱是心靈的溝通”,看似肉麻,實則切實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進入考場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師、班主任握手甚至擁抱。其實,這哪里是握手、擁抱呢?這分明是一次心與心的碰撞,是一次心與心的無聲地交流。⌒Ч绾?學校的高考成績便是明證。多彎下腰來和孩子說話,多低下頭來和學生說話,這才是交心、和諧的切實有效的方式啊。

  “別為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長、老師,其實都有一種想法,怕孩子太小,閱歷不豐富,辦事沒經驗,所以,總是不敢放手,偶爾放手,還總是跟著身后,幫著擦未凈的屁股。一直這樣下去,孩子何時才能長大?正是因為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加強磨練,豐富閱歷,增長經驗,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練的過程中,犯錯誤在所難免,需要關注的是:錯誤犯了以后,誰該面對錯誤,如何面對錯誤?勇敢地擔當,才是我們應該教育孩子一定要樹立起來的意識。“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啊。

  對有些歷史人物,他雖然并不贊成,但對他們某些行動,卻又持欣賞的態度。如對西晉末年“清談誤國”的王衍,有時也贊賞他不和人計較的“雅量”;對桓玄則稱其早慧?偟膩碚f,他還是依據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標準來評價人物的。 《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簡意賅,頗能傳達人物的個性特點。如《雅量》篇寫祖約和阮孚兩人的優劣,只通過祖約料理財物和阮孚為木屐上蠟的兩個細節,顯示出一個是吝嗇的守財奴,一個只是出於對木屐的癖好。淡淡幾筆,人物性格就躍然紙上。

  《忿狷》篇寫王述性急,吃雞蛋時用筷子刺不破殼就發怒,以至用腳踩,還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數語,把他當時暴怒的狀況生動地表達出來。 在《世說新語》中,記言論的篇幅比記事的更多些。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記載王導對幾個“胡人”彈著指頭說“蘭?蘭?”,就是一句“胡語”;《排調篇》又記載他當著劉?的面說“何乃?”,“?”是吳語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寧馨”等當時的俗語也屢次出現。它在記言方面的另一個特點,是常常能通過幾句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如《簡傲篇》寫桓沖問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說:“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又問他有幾匹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來,卻用《論語》中的話來答對,活畫出世族士大夫們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載桓溫自言自語地說:“作此寂寂,將為文(晉文帝司馬昭)景(晉景帝司馬師)所笑。”接著又說:“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這幾句話,也活畫出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的心理。后一句話是內心自白,很可能出於傳說和想象。書中還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語言,也很生動傳神,如《忿狷》篇寫王恬對王胡之發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說:“汝詎復足與老兄計耶?”王恬撥開他的手說:“冷如鬼手馨,強來捉人臂”。言語間表現出一個很冷靜,一個在狂怒,都很形像。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有時幾如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讀了一遍《世說新語》,內心頗感世事滄桑。

  在這紛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賞那些在亂世中還能力挽狂瀾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我欣賞他們的個性。也許有的人會說這些人都太怪異了。是的,我也承認他們的行為怪異。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能力。我欣賞他們的魄力。讀過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的行為的不隨意。當然我愿意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做我自己。這本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愿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讀后感。我覺得這本書中的許多事情似乎在我們身邊發生過一般,只不過這些事離我們太遙遠罷了。但是我在這里要說的是我最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還會發生世說新語中所述的事。這是我讀后所有所思的地方。這本書中的故事有啟人深思的地方。


篇三:讀《世說新語》有感[3000]

  最近有好幾個朋友跟我說喜歡我的關于《幽夢影》的讀書筆記,其實中間有些是開玩笑寫的,他們說描述得還蠻準的,我覺得大家看了高興就好。今天上午泥巴問我說我自己像什么,我說像魏晉文章吧,樣子很端正,內心很自由。

  既然大家喜歡,我就慢慢地把我另外一些讀書筆記放上來,但是可能沒有那么有趣,也比較多是關于文學和歷史的東西,而且我打字慢,沒有耐性,所以速度應該不會快。

  同時我也會推薦一些我看過的不錯的,對我有影響的,與之相關的文章給大家,跟我最好的朋友們分享讀書的快樂。

  《世說新語》的《容止》是我大學畢業論文的研究題目,是我在整本書里面發現的最有意思的一篇。當初在選題的時候,我原本沒有打算寫這個主題,但是按照我的個性,寫我最想寫的篇目說不定會“出界”,最后從我的興趣角度選了《容止》這篇。我的論文完全是從技術角度來分析的,不用涉及太多的立場問題,也沒有太深入,充其量就滿足了一下自己的興趣。最后在寫論文的過程中,還蠻開心的,有點意猶未盡,但是論文的分數很一般。

  而整本書一共有三十幾篇,我都有寫一些筆記。有些寫得很長,反正全部打進電腦里面應該是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做一點,是一點,看看最終可以做到哪一篇。

  依舊沿用世說新語一貫風格,以問答的形式、簡潔的形式對當時名流進行評價。而評價的不僅是品德、才能,還有精神、氣質、修養等多個方面。正如人的軀體可以腐朽而人的精神卻可以長留天地一樣,此書也因為記載下那些風神俊秀、氣度宏偉的人物而流傳千古,常讀常新。從前三則故事中就可見出本篇體例:

  第一則說的是陳仲舉、李元禮二人不相上下,人們莫衷一是。蔡邕認為,陳仲舉“強于犯上”,李元禮則對部下嚴格,而犯上難,“攝下易”。于是當時的人把陳仲舉列為“三君之下”,把李元禮列為之首。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評價一個人也并非一事,要目光如炬,還要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

  鳳雛龐統與伏龍諸葛亮齊名,但在流傳下來的功績、故事遠沒有諸葛亮多。第三則故事,顧劭請教鳳雛,自己和他相比如何,后人可以從鳳雛自己的回答中了解知道鳳雛是何許人也。鳳雛認為,自己在早就化育社會風尚,與時代起落沉浮方面不如顧劭,而在討論王霸事業的各種策略,觀察禍福的契機關節上面,顧劭不如自己。由此可以推斷,顧劭只是一般的官員而已,而龐統足可以成為政治家、哲學家。如果用圍棋來比喻,顧劭是一般九段棋手,而龐統則是超一流棋圣。

  世說新語的語言多用口語,因而很鮮明、清新、生動。比如把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狗”并不是貶污之意,按照文中解釋,“知古人之視犬,僅下龍、虎一等” 。

  說到書的本身,《世說新語》主要記錄的都是魏晉人士,很少寫到吳蜀兩地,這兩個地方比起建安,少了很多風流氣象,也許是還沒有怎么開發,多是蠻夷之地,諸葛亮要七擒孟獲才搞得定一個小地方,說明當時的西南是相當難治理的。而北方經過兩漢的開發,雖然飽經戰亂,但是經濟上相對富足,還是蠻多文化活動的,曹操幾次發布《求賢令》,在他的周圍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也出了些不錯的文章和詩文。

  魏晉多戰,北邊疆域長治不安,曹丕和司馬家的人都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登上帝位,所以不能以“忠”治國,只好大大地推行“孝”,治國的理念就好像不能像兩漢那樣完全利用儒家的思想,相對比較自由。同時可能由于長期處于戰爭的狀態,也有可能是因為曹家人和司馬家人的性格,寧可錯殺,絕不放過,魏晉流行肉體消滅,就是不管怎樣,先殺了再說,快刀斬亂麻,少了很多麻煩,所以魏晉名流得善終的很少。

  在這種大背景下,魏晉人的個性和這個時代的風尚就變得相當有意思。一邊追求功業,一邊注重享樂,一邊感嘆人生太短促,一邊煉丹服藥求長生,他們可以一邊進行最奢華的享樂,又在同時涌上很虛無的悲傷。男人都抹粉,裝嬌弱,帶花囊;女人則追著漂亮的男人滿街跑,總之很有趣。

  在寫魏晉的文章中,我是很喜歡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的,推薦給大家看看,題目很復雜,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非常有名。他比我闡述的透徹多了,也高級多了,我只是覺得好玩,我對魏晉的理解很多都源于這篇文章。而魯迅先生是魏晉文學和歷史的專家,他有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專門寫《世說新語》的一篇,我稍后再介紹,這次要放上來的是他的一篇演講稿,更加口語化,是一篇很可以用來幫助理解魏晉歷史背景和文化的文章。每次看他的文章,都會覺得,寫得真好,我什么時候才可以寫得這樣好。其中介紹的書都很值得去讀,而且他對曹操的評價在那個時代應該是具有開創性的。再就是他的文章后都有很詳細的注解,非常大的工作量,很嚴謹的態度,讓人非常敬佩。

  今天讀《世說新語》又讀到這么一則,覺得挺有意思,特抄錄如下:

  “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賢俊于巖穴。君吳、楚之士,亡國之余,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大禹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于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每讀古文,古代人物的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出口成章的本事總是令我嘆為觀止。曹植、諸葛亮等婦孺皆知的人物自不必說,就說這則中提到的蔡洪,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算不得什么人物,可口才卻甚是了得。蔡洪初到洛陽,不免有人欺生,譏諷他是來自偏遠地區的鄉下人,鄉巴佬,而且還是亡國奴,有什么本事到我們這里來爭飯吃?且看好個蔡洪,不慌不忙,應對自如。先打個比方,夜光寶珠不一定都出自于孟津之河,一個巴掌都握不過來的璧玉——可見其價值連城——也不一定都得去昆侖山去采。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說好東西,有價值的寶貝哪個地方都有,你洛陽有人才,我吳楚之地就沒有?我蔡洪就是也。真是狗眼看人低!接著舉例論證(對不起,教語文教出毛病了,張嘴就是酸溜溜的術語):再看人家大禹、周文王,算不算人才,他們都是哪個大地方的人?都不是嘛。大禹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地方都很偏嘛?梢,小地方也是能藏龍臥虎的。圣人賢人哪里有個固定的出產地呢?所謂“英雄不問出處 ”,我蔡洪吳楚之士怎么啦?最后反戈一擊,雷霆萬鈞:你們覺得自己出身不錯是吧,覺得是洛陽大城市的人有優越感是吧,“昔武王伐紂,遷頑民于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想當年,武王是把“頑民”遷進洛邑,說不定你們的祖先就是那些“頑民”,你們也不過是“苗裔”,還不如我呢,有什么可拽的?至此,一場完美的反擊戰落幕,蔡洪同志大獲全勝。

  綜觀整個過程,蔡洪也不過說了三句話,卻句句出之有據,結結實實,入木三分,不容人辯駁。而且,三句話三個角度,辯論技巧高明之至。想衷心說一句:蔡洪同志,you  are  my  偶像!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4225.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