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狼圖騰》讀后感[2000]
《狼圖騰》這本書讀完了,雖說書中對于草原民族,或者說狼的人性化展現的民族過于鼓吹,但整本書里確實有不少令人深思的道理。有些事想明白很難,但可以先了解,總有一天會頓悟。
什么是強大?
在書中,貌似人類是最強大的,可以占有想要占有的一切。但仔細想來,不論人做什么都受制于整個草原,甚至不只是人。所有的生物所做的事情,都是基于草原的環境下的行為,一旦做出有悖于草原基本規則的行為,得到的一定是整個草原變相的驅逐——令其無法在草原上生存!
草原雖然不會說,但它用自己獨特的影響力影響著每一種生物,你做下的事,就一定會在之后得到懲罰。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從來沒有在你面前出現過,卻又時時刻刻對你產生影響,不論你弱小還是強大,都一直生活在它的陰影里。
這種強大來源于哪里?來源于它時時刻刻的付出!草原從未向任何生物索取過任何東西,它一直在用自己的一切哺育著整個草原上的生物。如此一來,任何破壞它規則的生物,都是在與整個草原上的其他生物作對,又怎能不輸?
“欲將取之必先予之”。道理就是這么簡單,知道的人很多,但真正又有多少人去踐行呢?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起,整個環境變得越來越浮躁,對付出沒有清晰的認識,只是當做索取的手段。固然付出是應該得到回報,但回報絕不是平均的對現在每次的付出上的。更多的應該向草原學習,持續的進行付出,直到整個系統是建立在你的付出之上的時候,必將得到對整個系統的掌控,這種回報才是所應該追求的。掌控了整個系統,系統中的任何單元一定是相對渺小的,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沒有無法合作的,只是意識不對
整本書中有一個很客觀的邏輯現象非常值得每一個人去深究,那就是在整個草原的大生物鏈中,所有的生物都在互相合作。牧民和黃羊在合作,黃羊幫牧民轉移狼的目光,牧民幫黃羊保持種群的延續;牧民和狼在合作,狼捕殺黃羊幫牧民保護草場,牧民延續黃羊的種群來給予狼持續的獵物。甚至可以說生產隊也在跟狼合作,生產隊借著打狼的契機持續的侵占草原,而狼又在生產隊的打狼活動后得到了更高的重視,否則也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現。
這種合作乍一看沒有什么問題,雙方有合作的基礎當然可以合作。但仔細剖析來看,任何一種合作的雙方要么是敵對的關系,要么是競爭的關系,而偏偏他們就能夠找到合作的方式,并且很多合作方式已經被時間證明是有益的。
而在單純的人類社會中,不要說敵人、競爭對手,即便是有共同利益的,想要找出一種能夠長期對雙方有益的合作方式都是非常困難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如果說沒有合作的可能,那么在草原上的各種合作方式又怎么會出現?
說到底還是思想意識問題,任何合作的基礎都是雙方共同受益,一方受益的不叫合作叫敲詐。而人就是因為太聰明了,總想著將合作產生的利益盡可能多的收入自己囊中,從而忽視了別人的利益。而如果說處于這種心態的的人無法跟別人合作是死有余辜,那么另一種人就真的是該死了。
什么人該死?糊涂的人最該死!利己主義者畢竟是少數,真正的常態是大多數人都愿意在合作中分享利益,但很多時候好事都讓糊涂蛋攪黃了。愿意分享給別人利益,不只是有這個意愿就一定可以達成合作的,起碼得讓別人知道你到底給他帶來了什么,你給予他什么。具體到現階段的渠道拓展工作中來,我們非常大的將利益讓渡給消費者以及合作伙伴。但要讓別人成為我們的合作伙伴一起為絞谷事業去奮斗,至少應該讓其清晰地了解到我們到底讓渡了多少價值與利益給他們。想要與人合作,一定是要有利益共享的意識,以及傳達這種意識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守規矩才能走得更遠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樂觀注意的情緒在整個社會中蔓延,總是有人想當然的認為明天一定會更好。那么我想問的是,憑什么?憑什么明天一定會更好而不是更壞?不是說明天不能更好,但其前提是順應客觀規律。任何行為在實施之前,一定要有深層次的思考,思考其到底是不是符合客觀規律,事物的發展演變永遠是遵循客觀規律的,而不是人的意志。
就像在草原上一樣,生產隊盲目的認為種上糧食才是做好的選擇,而選擇性的忘掉了整個草原幾千年來遵循的生存法則。妄想用人力來改變生存環境,改變生存法則。開荒、打狼弄到最后,不僅耕種無力延續,甚至想回到過去的游牧狀態都不可能。搞到最后只能不倫不類的像養牲口一樣去放牧,甚至即便到了這種狀態,還要去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相信這種情況如果一直延續下去得不到改變,那么最終草原一定會徹底的消失。
草原如是人亦如是,少一些“我想”、“我認為”的事,更多的去關注客觀存在的數據及結果,總結并順應客觀規律,才能走的更遠。
小結
《狼圖騰》這本書只是作者因為對草原的情感,從而對自己過去經歷的一番展示。雖然沒有大面積的說教,但其通過對整個草原的描述,切實的讓人感受到了一些自然規則,以及它的強悍,只有在這些規則下的演繹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就像企業名稱所表達的一樣“法天貴真”,只有真正的“天真”了才是絞谷事業發展的動力,否則只能成為負擔。
掩卷沉思,人們不得不追思遙想: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我們向來以炎黃子孫自居,可知“龍圖騰”極有可能是從游牧民族的“狼圖騰”演變而來?如果說草原狼的滅絕,才使人們愿肯定其作用為其正名,但退一步說,假使狼群一直在草原上生息繁衍,人們是否還會一以貫之地畏狼如虎、憎狼為災呢?
篇二:《狼圖騰》讀后感[2000]
狼,兇狠、愚笨、殘暴、卑鄙、貪婪、狡猾,食人畜,危害極大。這是大多數人對狼的印象。于 是,也便衍生出了無數個貶義詞,狼狽為奸、狼奔豕突、狼子野心、狼心狗肺……可自從讀了《狼圖騰》后,我卻被狼這桀驁生靈的背后隱含的不為人所知的高潔靈 魂所折服。它不是卑劣的存在。相反,狼,是神明的使者,也是人類的導師。
翻開《狼圖騰》,一幅遼闊純凈的秀麗風景首先躍然紙上,書中透過知青陳陣的眼,講述了額侖草原上人與狼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那里的草原沒有“天蒼蒼,野茫茫”的荒涼,目之所及是延綿至天邊的半人高的綠草。天地交接處,藍天白云映在了草原之上,綠草萋萋的原野圖景也投射到碧藍蒼 穹的臉頰上。那是怎樣一幅純凈到極致的畫面?“綠山青山、褐山赭山、藍山紫山,推著青綠褐赭藍紫色的彩波向茫茫的遠山泛去,與粉紅色的天際云海相匯。”那是又怎樣的一種剔透的光芒?“湖水波紋輕輕散開,慢慢滑動,一道道瑪瑙紅、翡翠綠、壽山黃;一道道水晶紫、寶石藍、珍珠白,冷暖交融,色澤高貴。”只有這 樣翠綠的草、純凈的山、剔透的湖,才能孕育出世界上最自由的靈魂——狼。
在《狼圖騰》一書的描寫中,美麗的額侖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崇拜騰格里,也就是上天,而狼,則是他們民族的獸祖與圖騰,是他們的信仰。正因如此,蒙古族人實行 “天葬”——即是人死后,將身體放置于狼常出沒的地方,讓狼在三天內啃食干凈,這樣蒙古人才可拋棄沉重的肉體,讓靈魂魂歸騰格里。由此來表達他們對神明的 敬畏之心。
狼是草原上最睿智的動物,也是最有靈性的生物。狼懂氣象,也懂地形,更精通人奉為兵家至寶 的三十六計。狼,從出生起,就擁有卓越的軍事謀略,那是溶于骨髓的本性。它們從不打無準備的仗,只在最佳的時機出擊,奉行團隊精神,協同合作。任何一只 狼,在團隊需要的時候都能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來換取團隊的勝利。
狼是沉著的,在圍剿黃羊時,狼不僅守候、埋伏、打圍、堵截,還充分利用了草原上得天獨厚的地理壞境,一舉將黃羊群困死在了雪湖里。狼是友愛的,獲勝的狼不 會把戰利品全拆吞入腹,而是將大部分留給老弱病殘,以至于人也可在它身后分得一杯羹,它還會埋下一部分留作來年春天的口糧。狼也是聰明的,人下毒下夾子的 地方,只要殘留任何一點人的氣息,狼都不碰,經驗豐富的老狼,甚至可以把有毒的肉咬出一圈記號,好讓母狼和小狼吃旁邊沒毒的肉?墒ズ⒆拥哪咐牵瑓s也是 瘋狂的,那是受到一種溶于血肉里的母性的驅動。為了報仇,狼可以埋伏整整幾年,等待兇手的任何紕漏,進而一舉潛入殺死兇手。喪子的母狼,會不惜以犧牲自己 為代價,腸破肚流、骨斷皮開也要人為自己的殘忍付出代價。
在這里,狼和人,是共生的。草原上的自然環境,是嚴酷的。草原上的生存戰爭,卻是更殘酷的。草原上沒有兇猛的虎豺,也沒有熊獅,它們都無法在草原激烈的戰 爭中存活。只有草原狼和草原人,在一次次撕咬獵殺中分庭抗禮,各自雄踞一方。狼與人,同時也是同盟,他們共同維持著草原上最基本的平衡,高三作文。牲畜過量,草原遭 到破壞時,由狼來捕殺。狼群成患時,就讓人的圍剿獵殺來終結。游牧民族是在與狼的斗爭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悟出了無數戰略兵法,衍生出了日后版圖連綿至亞 歐的蒙古帝國。狼,是無愧于人類導師這個稱號的。
蒙古狼,是梟雄。有勇無謀之人只是英雄,智勇雙全的人才可謂之為梟雄。人類一直自稱為是萬物之靈,是食物鏈上的最高層,卻常常無法認清埋藏在心中的劣根 性,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盛氣凌人,手足相殘之事更是時而為之。反觀蒙古狼,隱藏在它們殘忍的面具之下的,是驍勇、機敏、警覺,以及令人望塵莫及的卓越的 軍事才能和智慧,它們的謀略,足以讓每一個自詡為軍事天才的軍事家羞愧。這不禁令我想起我最崇拜的三國時著名的軍事家諸葛孔明。有人曾寫詩稱贊他“狀諸葛 多智而近妖”,可就是如此足智多謀的一個人,而今在我看來,甚至比不上一只狼。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貫古今,狀似神人,可同時也懷著太多人性的缺點,其 中最為致命的實屬“愚忠”。固執己見,窮盡心力也要扶起阿斗,被忠義二字化成的牢籠耗盡一生,卻不懂得當斷則應斷,良臣應擇明主而伺,以至于他要用一生在 這萬丈深淵中掙扎沉淪。而狼,卻深諳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之理。
《狼圖騰》的作者姜戎,曾多次借書中自身的投影陳陣之口思索人性與狼性,狼與自然,狼與人間的關系以及人對美麗草原自然的巨大破壞。在他眼里,同時也在蒙 古人眼里,墨守成規的農耕民族遠遠比不上驍勇善戰的游牧民族。農耕民族是任人宰割的羊,游牧民族則是智勇兼備的狼。游牧民族是由狼一手打造出來的軍隊,有 著狼一般的智慧與霸氣。農耕民族在幾千年的耕作生活中,早已磨滅了心中的銳氣,變得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在以農為本的封建王朝統治中,使他們即使受盡侮 辱,也鼓不起絲毫舞刀的勇氣。
讀完《狼圖騰》,狼早已不是原先我以為的那般模樣;叵肫鹦r候喜讀的童話書,書中介紹的狼無一不蠢鈍、無知、兇殘到令人發指,但《狼圖騰》中的狼,卻令 我對那無邊自然心馳神往,恨不得自己也是書中豪邁好客的蒙古人中的一員?晌也荒,現今的蒙古草原,現今自由的蒙古狼,已經再也經不住外來人的踐踏蹂躪。 它們那美麗的面孔始終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之外,隔絕了野心者的耽耽虎視與無止盡的欲望。唯有通過《狼圖騰》,我們方可穿越時空,回到那純凈原始的自由之畔, 隔空小心翼翼地觸碰那頑強倔強的靈魂。
在那美麗的額侖草原上,有著上天賜予的純凈與自然。隱在無邊秀色中的那抹身影,在搖曳的綠草間隙中投出絲絲寒意,那是有著世界上最桀驁和自由的靈魂的生命——狼。
篇三:《狼圖騰》讀后感[2000]
在物欲橫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要讀到一本好書確實不易,以致于某日讀到某位作家“非流傳30年以上的書籍不讀”的觀點時,竟于心有戚戚焉。而《狼圖騰》是個例外,讀時讓人不忍釋卷,讀后使人回味無窮。她由作者姜戎傾30年之心血而成,詳盡描述了作者11年草原知青生活中“與狼共舞”的生活點滴,是一部因狼而起的關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學重新認識的大書,“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部描繪、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曠世奇書”。
千百年來,漢民族對狼似乎存在一種與生俱來的畏懼情緒,稍稍留意幾個成語即可見一斑,如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狽為奸等。在浩如煙海的文籍之中,沒有專門寫狼的作品,更勿奢談為狼“美言幾句”,以減輕狼在人們心中的惡像了。而姜戎先生偏偏是個“狼癡”,他迷狼、愛狼,對狼敬畏,對狼好奇,甚至不顧生命危險深入狼穴竊得狼子,像照顧自己的孩子般悉心養狼,既籍以打發艱苦寂寞的知青歲月,又不斷探究狼的“性格”特點,并從中得到感悟與啟示。書中幾十個跌宕起伏的“狼故事”,緊張而激烈,神秘而詭譎,細細閱讀,似親身來到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和作者一道與睿智豪邁的牧民學習草原生存技能,一道品嘗草原的美酒佳肴,一道追尋草原狼的神秘足跡,一道體味草原的凄美、蒼涼。那些精靈一般的草原狼似乎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竟使人屏氣凝神,不由自主地從中攫取強烈的閱讀快感,欲罷而不能。
狼是團結的。猛虎、雄獅無法適應草原惡劣的生存環境,只有團結的狼群才是草原的霸主。它們很少各自為戰,所有的行動都是在狼王的統一調度下進行。狼王一聲令下,群狼便會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獵取食物后,狼不會自私地獨享,還會為老、弱、病、幼留存。如果獨處而被人發現的狼,往往逃往與狼群相反的方向,犧牲自己,保全群體。
狼是智慧的。草原狼是蒙古人眼中的獸祖、戰神、宗師,它們懂氣象,懂地形,懂選擇時機,懂知己知彼,懂近戰、夜戰、奔襲戰、偷襲戰、閃擊戰,懂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狼的每一次進攻都堪稱經典。它們的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都組織嚴密,極有章法,不擊則已,一擊必中,是蒙古人行軍打仗的活教材。當年區區十幾萬蒙古騎兵能夠橫掃歐亞大陸,便得益于長期學習實踐“狼兵法”。
狼是勇敢的。狼從來都不畏懼懦弱,如果踩中了獵人的套,它們寧可“壯士斷腕”般咬斷腳骨,也不愿束手就擒。即使陷入人與狗的重圍,它們也不會自亂陣腳,而是通過博殺伺機突圍,即便是戰斗到最后一條也毫不畏懼。它們是草原上它們是真真正正的王者,狼王一出,誰與爭鋒?
狼是尊貴的。它的尊貴在于熱愛生命、熱愛自由。獅、虎、豹等猛獸都能被人馴服,但獨獨狼不會仰人鼻息,因為狼是真正“不自由、勿寧死”的。即使小狼一出世就被姜戎先生抓住圈養,但它仍極力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由,并為爭取到的每一分珍貴的自由而狂歡。后來外界的狼嗥最終激起了小狼的野性,在鐵鏈縛身的情況下,不惜沖斷脖頸,最終頸部受重傷,因無法進食而死,小狼的“自殺”竟造成了姜戎先生一生的愧疚。
狼還是蒙古草原的保護神。草原“命薄”,怕黃羊、怕馬群、怕老鼠、怕野兔、怕獺子、怕蓄牧量過大,而狼處于草原生物鏈中的頂端,是它們的克星,維系了草原數千年來的生態平衡。誰曾想到昔日那碧綠無垠的大草原、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像既是拜狼所賜。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這一點的,所以他們恨狼,同時也愛狼;殺狼,同時也敬狼,人和狼就在這種微妙的關系中生活了千年萬年。但是文革時期錯誤的滅狼政策,使狼一度絕跡,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使草原失去了靈魂,剩下的只有破敗與荒蕪,以及那漫天飛舞遮天蔽日的沙塵暴。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并非僅僅出于對狼的癡迷而用心良苦地試圖抹去那些長久以來對狼的道德詛咒和刻毒謾罵的文字符號,還對草原、對歷史、對中華文明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探掘,重新認識了農耕文明和華夏民族的國民性,并深入批判了“中國病”的病根:農耕和農耕性格。因為民族存在決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決定民族命運,從歷史規律看,農耕軟化農耕民族性格,草原游牧強化游牧民族的性格,這也是數千年來人口稀少的游牧民族幾度入主中原和近代中國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主因。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的性格堅強進取,這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機會就大得多;而一個民族的性格軟弱,這個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相應增大。一個民族要想復興和富強,必須發展生產力,但是絕不能“惟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振興民族的基礎,但同時必須把培育堅強進取的民族性格和發展生產力并舉,這才具備民族騰飛的翅膀的兩翼。只有儒家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精髓和不屈不撓、堅強進取的狼圖騰精神相結合,才應是民族性格的培育目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最有力保障。
近日,在網上看到外蒙古狼群因天氣嚴寒進入我國境內覓食的報道,心中不由得一顫,原來草原魂并未消失,只是被驅逐到了草原的另一端。但是狼的短暫回歸并不能挽回蒙古草原的頹敗和荒蕪,人們會因其咬殺牛羊而繼續恨狼殺狼。對中華文明間接做出卓越貢獻的狼,人們應該對原有的膚淺認識進行深刻的反思了。當務之急,或許只有劃出一片類似于自然保護區的廣闊草原作為人類的禁地,還狼們一片自由的藍天綠地,狼才不至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狼圖騰才不至于成為歷史和終結,數度改變中國歷史的游牧文明才能得到得以棲息的精神家園……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