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活著》讀后感[2000]
現如今似乎已經很少有人去掂量‘活著’這個詞的份量了!人們大都逐之以金錢名利、悅之以聲色犬馬,死死盯著與生命本身關系不大、與欲海情壑緊密相連的東西,使很多人都不再去思考活著的真正意義了!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世上仍有無數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他們心中所謂的幸福、愛情、金錢、做官!有的人覺得自己改變不了命運,對前途不抱有任何希望;有的人,碰到困難,就選擇了后退,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
在《活著》一書中,主人公福貴也許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著,他也許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經歷一下世間的酸甜苦辣,也許活著在他的心里真的就是如此簡單。福貴是個含著金鑰匙出生、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但由于自己沒有思想和信仰,年輕的他無情地對待家珍,愚昧地賭完了家產,殘酷地在一夜之間讓自己殷實的家庭走向生活的底層。到后來,福貴還清了所有的賭債,他也因此變得一無所有,也不再賭了,也懂得了憐愛與珍惜家人,然而,生活是殘酷無情的,現實沒有因為福貴幡然悔悟歷經滄桑就給予他平靜和安寧的日子,他親眼目睹自己的親人一個一個離他而去,最后他一貧如洗、無依無靠,只能與老牛為伴。也不由得讓我對他由當初的憎惡轉而變成了同情。在這里《活著》就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告訴我們公子哥式的品行只會讓人走向失敗,余華寫《活著》的初衷,也許也正基于這個原因吧。
其實福貴不過是當時廣大中國農民中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的身上,除了曾經的瘋狂和為所欲為,還是遺存了不少的優良品德:比如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在苦難的背景下,福貴經歷了人生中所有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時,他的心其實在滴血!但他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依然直面自己的人生,風燭殘年之時,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他覺得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他曾經傷心哭泣、痛苦掙扎,但他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臉上,你看不到他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他對世道有多少的厭倦,看不到一絲的沮喪,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我們的人生取向。
然而我們有的人遇到輕微的挫折就意志消沉、痛苦流涕,感嘆工作的辛勞與生活的不易,感嘆命運的不公,有的人選擇了“混”,其實我們有資格說我們苦嗎?有資格對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就失去信心嗎,有資格感嘆命運的不濟嗎,不能!可是我們中間經常有人猶豫、彷徨、滯步不前!然而,我們生長的時代與福貴那個物質匱乏、荒唐無知的時代相比,是多么地幸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地生活,理性的生活,要懂得如何勇于承受困難解決困難、如何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其實即使在那樣的時代里,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勇士,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有意義的事情,他們勇于面對困難勇往直前,他們是社會進步的真正勇士,他們是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改革開放一樣都是源于農村的,是與農村老百姓密不可分的!當初毛澤東正是因為及時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勇敢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神奇般的勝利!當初的中國正是因為有著無數像福貴春生這樣的百姓,正是他們堅強地活著并因此忍受了無窮無盡的痛苦和磨難!
福貴老人成長在解放前期,他一生的寫照其實就是現代中國的一部精彩的演變史,讓我們真實地見證人生的無情與戰爭的殘酷。然而,即使福貴一生的故事是這樣一幕人生苦難經歷的人生悲劇,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但是在余華的筆下,他還是在向我們展示高尚!那一刻在余華的筆下,活著就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他通過福貴的口,告訴我們人應該如何去承受苦難;告訴我們絕望之中總是會有希望;告訴我們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福貴牽著老牛漸漸遠去,“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路粗啞而令人感動的歌聲在空曠的田野里像風一樣飄揚……從這樣的文字里我們可以讀出:他所敘述福貴的經歷和感受,不是為了博取別人的同情和幫助!
當今社會,雖然有一部分人仍然一味地崇尚金錢與權力,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也以金錢與權力作為標準!這些都會使有些人的價值取向迷蒙……也促使有人想一夜暴富,有人行賄受賄……社會黃、賭、毒、法、黑也因此應運而生……但是,我們仍然要選擇堅強地活著,并且勇敢地從自身做起,勇于直面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不斷地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并極富熱情地關注社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和關愛他人、培養后代,我們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的壓力,憑著自己的良知去闖蕩社會,即使生活再艱難困苦,我們在很好地活著的同時,還可以了無遺憾地對世人說:我對得住自己的良心!也許這也是人活著的意義吧!如果不是這樣,那么我們和書中青年時期的福貴又有什么區別呢?!因而,對于讀到這本書的我們來說應該算是終生受益吧。
《活著》賦予了太多的內涵,讀著它是一種享受,讓我們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讓我們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讓我們知道應該了解并牢記中國的每一段歷史,因為“一個善于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活著》拒絕謊言、拒絕道德中立、拒絕涂脂抹粉!在一片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景象中,是這樣的文字讓我們知道這只是表象罷了;《活著》不畏權貴,一切憑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說話!用自己的文字真實、客觀地反映和評價著心中的人和事。
篇二:《活著》讀后感[2000]
各位書友大家好,我是來自平江縣委宣傳部的朱江波,今天安排由我進行分享,我分享的這本書是余華的《活著》。由于受業時用心不專,從業后讀書不勤,致使學藝不精,才疏學淺,寫不出優質的文字,請大家見諒,并批評指正。
首先說我現在讀書的心態,不是索取,而是懺悔。每讀一本書,我一開始不要求自己說一定要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我只是覺得自己讀書不夠,所以虔誠地去品讀,但往往從中卻又有意外的收獲。
讀《活著》,可以說是一種殘忍的閱讀。這本書主要講述福貴悲慘的一生。他原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绔子弟,輸光了家業后,父親被氣死,洗心革面之時,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重病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含辛茹苦的拉扯大兩個兒女。團聚后迎來短暫的幸福,然而此后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他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女婿和外孫因為各種原因相繼死去,最后只剩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孤獨又堅強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福貴一直想努力改變命運,卻一次次被命運捉弄。在這個過程中,生活總假惺惺地給他一點美好和希望,我每一次都以為他的厄運即將過去,但是卻沒想到他身邊的人都離他而去,最后只有他還活著。讀完之后我第一感覺內心是無比沉重的。后來我思考的時候,想起最后的老福貴是豁達的,堅毅的,仿佛在訴說:“雖命途多舛,我卻從未放棄,我還在堅持活下去”,我才領悟到,“活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不是別人對你的看法。這本書也為我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我覺得這是一本能讓所有讀者感動的震撼心靈的小說,能帶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著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钪,不向命運低頭,才是最美好和可歌可泣的事情。
在另一層面上,這本講述福貴的小說,跨越了中國從解放前到后毛主席時代,穿越了五十年的歷史,描繪了一個來自中國南方貧苦村莊的農民為了生存和命運斗爭的故事。戰爭、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里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夸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這些災難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讓我感同身受,我清晰地看到中國那段時期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有著強烈的心理沖擊,這些是在歷史教材上無法體會到的,也是我的收獲。作品附帶的也有對那段時期中國革命社會、意識蒙蔽和政治宣傳的批評和諷刺,但小說的主旨仍是超越政治的生活意識的勝利。
有人曾說過,生命歸根到底就是一出悲劇,每個人在死亡面前最終都是失敗者。不幸而頑強的人們,雖然歷經挫折與打擊,仍然與命運作不屈不撓的斗爭,堅強地活下去。這就是《活著》這本書所展現給我們的現實。
剛拿到《活著》這本書的時候,自己對于這本榮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的杰出文學作品竟然選了一張純黑色的圖片做封面感到很驚訝。然而,當我仔細閱讀這本書,我不禁被書中沉重的內容所感染,流下同情的淚水。書中的主人公福貴,起初是地主家子弟,因為在賭場中輸光了家業而成為了貧農。各種不幸接踵而至,他的父親經受不住失去家業的打擊而去世,他自己又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充當解放戰爭的炮灰。當他歷經九死一生從戰俘營里返回故鄉的時候,發現母親已經去世,而女兒也在一次高燒后成為了聾啞人。解放后福貴先后經歷大煉鋼鐵、三年自然災害跟文化大革命,妻子家珍患上軟骨病備受折磨。兒子有慶在醫院為了搶救難產的縣長夫人被抽了過多的血液而死去,而女兒鳳霞也在生育時候難產而死。接下來,妻子家珍病逝,女婿二喜因為事故死去,連唯一的親人外孫苦根也因為吃多了豆子而脹死。最后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孤零零的活在世上。無依無靠的福貴,買來一頭老牛取名也叫做福貴,跟這頭老牛相依為命,每日耕作生活。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巨大的。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幾乎每個人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幸,或遇到至愛親朋離世,或遇到事業愛情失敗打擊。面對這些挫折,有人意志消沉,沉溺于懷念過去不能面對以后的生活;也有人選擇堅強面對生活,將過去的美好放在回憶當中,全力以赴做好當下應該做好的工作,樂觀地活下去!痘钪窞槲覀兠枋龅倪@位老人,就是一位遭受種種不幸,仍然堅強面對,樂觀生活的英雄。
當今社會的年輕人,大都是非常順利地從學校畢業,然后進入社會工作,沒有經受過什么挫折打擊,他們的心理也很少受過失敗考驗。因而,每當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他們往往被悲觀的情緒所控制,過高估計眼前的挫折對自己今后人生的影響,沒有勇氣面對今后的生活,更有甚者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給自己的父母親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我們會認識到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毛澤東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雄才大略,卻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被王明左派排擠而被撤職,直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長征途中召開遵義會議才恢復了在黨內的領導職務;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同志,在文革期間也兩次被打倒、撤職、下放,然而他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退而一蹶不振,而是坦然接受勇敢面對,終于等到了恢復領導職務、粉碎四人幫而大展宏圖的機會。
也許我們無法與偉人相比,當我們遇到挫折困難時,也應該像《活著》的主人公福貴那樣,要有“與命運作不屈不撓的斗爭,堅強地活下去”的精神!独先伺c海》里面有兩句最經典的話:“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與大家共勉,希望能夠坦然面對挫折困難,堅持努力,迎接未來的輝煌。
最終,我富有同情心地回味這個故事和難以置信的、艱難的歷史,能給自己以安慰,因為活著和堅毅,我從中最終獲得的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和美好的憧憬……
篇三:《活著》讀后感[2000]
這本書是剛開學時我在手機上看完的,書架上有很多書籍,但也許是緣分吧,讓我選中了它。書中沒有一句華麗的辭藻,只是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初讀覺得平淡乏味,但卻在不知不覺中深陷其中,竟忍不住地熬夜到凌晨將其讀完。
文章從一個普通農民的視角出發,講述的是在歷史大背景之下一個普通農民福貴身上發生的故事,一葉而知秋。
早先的他是地主家的公子哥,吃喝嫖賭,不負責任,目無尊長,一切紈绔子弟的壞習氣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最終正如讀者想象的那樣,福貴敗盡了家財,淪落成為了一個窮光蛋。這樣一來,周圍人對他的態度有所改變,這并不稀奇。但出乎意料的是,人們的改變竟有原則有標準,界限明確,是那么的明顯而迅速,連個過渡都沒有。福貴一筐筐地還錢,當最后一筐放在債主手上時,他的世界便在那一瞬間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他的稱呼不同了,看他的眼光不同了,對他的態度也截然不同。人們前后不同的嘴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觸目驚心但卻無可奈何。
文章只不過是在簡單地講一個故事,但卻處處將社會的傷疤剝開來,把最丑陋卻又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大家看,是控訴,但更像是第三者在無奈的感嘆。
世事無常,即便潦倒,生活仍得繼續,為了活著,福貴也不得不改變。變成了農民的福貴開始了他的新生命。他將擁有的是努力、忙碌、灑滿汗水的一生,卻也是苦痛、悲慘無奈的一生。書中人物的生活變故與歷史發展始終緊密結合。剛剛開始新生活的福貴,便趕上了抗戰,不幸得被軍隊強行拉走,被逼上戰場、當炮灰,軍官蠻橫無禮,戰爭血腥殘酷,好容易死里逃生。解放后,終于與家人相聚并分到了田地,可還沒開心兩天,卻趕上了斗地主。當年取代福貴成為地主的龍二,在他眼前被活活斗死。人生的境遇真是捉摸不定,若當年沒有被龍二騙盡了錢,也許現在上法場的就是自己?蛇未來得及慶幸,大煉鋼鐵、公社運動便開始了,隨后又是數不清的饑荒與動蕩。世道滄桑,人生艱難,只有拼盡全力,才可勉強度日,日子艱辛得令人落淚,可又是無比的無奈,好容易有些開心的事,卻又總是好景不長。盡管拼盡全力,也只不過能維持生存,到最后連生存的權利甚至都被暗暗地剝奪,家人一個個的去世,最后還是一個人,只不過留下了一身傷痛,和黑白色的回憶。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了哥哥的霸王別姬,同樣是在那個多事之秋,時代不停地在變,高考作文,人也在變,不變的是傷痛,和那悲慘的結局。
但也卻正是因為悲劇,它才更加深刻,給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卻總有一些東西在閃閃發光,這光芒雖然微弱卻足以給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寬容奉獻,相依為命,勞動者老實勤奮,任勞任怨,都讓人感動敬佩。但有時現實卻無比殘酷,連這為數不多的美好,都會被毀滅。
什么是幸福?我們又希望以何種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絕色東方女子學社第十九期讀書會分享的書目《活著》,講述了一個男人的一生。作者余華在自序里這樣寫道:“在旁人眼中富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對于富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幸福感可能來源于知足,可能來源于感恩,可能來源于希望,可能來源于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但是,在所有能帶給我們幸福感的因素當中,排名第一位的應當就是一個字——“愛”。富貴是帶著相繼離去的家人深沉的愛活著的。本次讀書會主講人郭景曉特地邀請了雷熊、李國賓這兩位男嘉賓,以他們作為男性的視角、通過他們自己對于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對這本書進行了多個角度的分析與挖掘,與大家一起探討什么是幸福,我們又該如何活著。
那個叫富貴的老人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回憶了自己的一生,家道衰敗,半路征兵,家人或生病或意外相繼離開他。他過了大半個世紀,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在老年的時候,一頭老牛,平靜的回憶,安靜的訴說。原來活著,只是活著,沒有那么多偉大的目標,也沒有那么多正能量。
《一代宗師》中葉問說過,“我見過高山,才發現最難過的原來是生活。” 高手、大師也逃不過一日三頓飯,人生無常事!
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生活,但我們生活在現實中。在現實里,我們春風得意的時候,意氣風發,以為天下無難事?墒怯龅搅舜煺郏覀冋痼@、焦慮、憤怒、覺得不公正。每個人的痛苦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為何聽了那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西方哲學家賽內加是這樣看待挫折的:人對于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而準備最少的、不能預測的挫折傷害最重。挫折不僅是生理上的、生活上的,還有心理上的,也許我們可以迎著現實中的挫折咬牙堅持,但是心理上卻一直在積累,無法排解。所以我們越來越需要一些正能量,想尋求外在引入的一些東西幫助自己排解,但是好像不怎么管用。雞湯越來越濃,我們卻越來越難以下咽。
我們想遠離挫折,想遠離挫折帶來的不良情緒,我們和它們斗爭,可是斗來斗去,卻是讓我們變得更加震驚、焦慮、憤怒……
讀完《活著》發現其實老年的福貴其實已經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了。我們需要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面對挫折,用最柔軟的方式著陸。
這么說吧,面對挫折,特別是那些不能改變的挫折,我們要去調整我們的心態,接著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眼光就會有所不同。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必須隨時準備好,去面對任何可能發生的壞事;幫助身邊的人去理解并接受已經發生的壞事,其實未必那么壞。為什么這樣說呢?
“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4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