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活著》讀后感[1500]
記不得當時是怎么得知這本書的,印象中是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我曾經開玩笑地對表妹說:其實我的內心很豐富,完全可以寫一本書,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表達。表妹大笑著說:得了吧!照你這樣說我也是,其實我說的是心里話。
我是一個愛思考生命意思的人,高中作文,從初中到大學沒有中斷過。
讀到高中以后呆在家里的時間就少了,那時候學習任務也重,每次放假回家都是狠狠地休息,對于村里發生的變化無暇去留意,只有偶爾幾次聽到姥姥和媽媽不經意的說起:“某某不在了”,我才若有所思地從玩命的學習和放蕩的休息狀態中回過神來,開始回想自己和那個不會再出現的人所接觸過的一切,沒有多少片段,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小時候:帶著我們一群小孩兒出去捉魚;偷了她家菜園里的一顆菜苗被追到老遠;做了壞事擔心被找上門不敢待在家;把用過的火柴盒積攢起來留個我們……
后來不知是由于我出去上學很少在村里了,還是他們年紀大了到閨女家里養老去了,慢慢地,說不清是什么時候,彼此都不知不覺的消失了。
我對他們那一代人是有感情的。
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外公的爸爸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去世的,那時的我基本沒有什么記憶,印象中他陪我愉快的玩耍。外公的媽媽是在我高三那年去世的,我和她一起生活的時間很長,算上我是四世同堂。我聽到很多關于他們年輕時的故事,看到過屬于那個時代的印記。這一切讓我深深地著迷,多變的時局注定他們動蕩的人生,他們的經歷太有魅力,太有代表性!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愈顯珍貴!我曾經想過窮追不舍的追問下去,讓他們給我一次說個夠,那樣我便可以組織一個完整的體系,把前前后后都聯系起來,縱然沒有編排成書的能力,也不至于眼睜睜的看著它們消失,而我最終沒有細細的去追問。
《活著》滿足了我長久以來的渴望。
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通過和小說中主人翁——福貴聊天的方式,道盡了中國過去六十年里基層老百姓的生活遭遇。從清末明初,到國共內戰,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太多的不平凡,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只有基層的老百姓才能夠深刻的體會。福貴一生的悲劇無不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他幾十年里生活的變化就是中國當年歷史的縮影。
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少爺,因為年輕時嗜賭成性輸光了家業,氣死了父親,成了佃農,在一段時間的懊悔和迷茫之后開始重拾對生活的希望。不久,在他去縣城為老母抓藥時,卻意外地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母親堅信他不可能又去賭博,等到他從槍林彈雨中僥幸逃生回到家里的時候,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著兩個孩子,而女兒也因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好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貴離家前的情形,縱然辛苦,至少有希望。但是整本書就是這樣:在每次從磨難中出來,讀者長吁一口氣就要產生美好幻想的時候,“希望”都被現實中的一次次死亡擊得粉碎!
這是一部讓人讀起來感到沉重的小說,作者沒有刻意地夸張、渲染,而是用一種平靜、緩慢的方式娓娓道來。在平白無奇的敘述中,把讀者一點一點的帶入,等你看到最后一頁,闔上書本,那種蒼涼的不快感油然而生,讓你久久無法平靜。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們不斷受到各方列強的侵略,我們的民族經歷了最危險的時刻。當把外面的敵人趕走以后又經歷了內戰。等到新中國成立,偌大的國家百廢待興,我們在夾迫中曲折向前。福貴的一生是苦難的、不幸的,這所有的苦難都是我們國家的苦難,所有的不幸都是我們國家的不幸。在為福貴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時,同樣為我們新中國的誕生和成長而心痛,她一路歷經風雨,披荊斬棘。事實證明我們的民族是堅強的、偉大的。無論我們過去的生活多么困難,無論我們的民族受到多少迫害,我們最終都像書中的福貴一樣,堅強地活了下來?嚯y并不可怕,只要我們抱有團結、不屈的心。
另一方面,《活著》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在繁華落盡,洗盡鉛華之后,讓我們思考活著的終極意義所在,我這個年歲很難去理解。在大二的時候,老師曾經問我們:“人為什么活著?”我記得當時的回答是:“活著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沒有為什么。”
篇二:《活著》讀后感[1500]
今天是迎新日,早晨出門見處處亦是青澀的臉龐,寫著憧憬。似乎兩個多月的休整已經足夠讓他們沉淀下來,從他們臉上再也窺探不出其他情緒,外人也不得知,當他們手握錄取通知書時,或喜或悲。過去總要成歷史,無論如何,四年的大學還是要在這兒度過,失敗者也應承受這樣看似巨大的“磨難”。
迎新總歸是忙亂的,志愿者的辛苦從他們被汗水浸濕的衣裳便清晰可見。中秋假期道路想來也是混亂的,我便來茶謠躲了清靜。這地兒安靜,除了偶爾會有人來喝茶聊天,大部分時間還是清然自得的。茶與書是絕佳的組合,茶的醇香和書的墨香真真是讓人身心怡然。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現在的記性不如從前那般好了。常常讀一本書,讀到臨了卻怎么也記不得前文寫了些什么,甚是苦惱。便漸漸地養成了讀半本就拿文字稍稍記錄,也不枉費品一本書的時間和精力了。大半天斷斷續續讀了半本余華的《活著》,他的文字還是讓我感動的,特別是在某個地方會特別觸動人心。書不如影視劇那樣給人最直接的心靈沖擊,沒有情感充沛的言語,也沒有略顯浮夸的動作,更沒有恰到好處的配樂。書不容易催淚,但讀《活著》是活生生地讓我眼里總是噙著淚,我知道,要是流下來,那,一定是苦的。
余華是純粹地寫這本書的,純粹地寫巨大的磨難下也從來不會有絕望充斥,沒有加雜任何華而不實的東西。越是樸素的文字,越是有力量。我很欣賞想書中福貴這樣的人,一生磨難,年少輕狂雖也浪蕩得令人發指,暮年之際還能這般清楚自己的經歷,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和盤托出,沒有任何遮掩。余華說,他是那種能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人老了,什么都明白了。福貴父親在知曉福貴敗了家后的言行令我感動,年輕時自己渾渾噩噩驕奢度日,讓原本家底厚足的徐家元氣大傷。不想,壞基因也注定是要遺傳的,徐家終是在福貴的手中消失殆盡了。因此,沒有過多責罵,苦苦嗟嘆之余也再三囑咐福貴要盡了還債的責任。這是活了大半輩子的感悟和釋然吧。
福貴年輕時,賭博、嫖娼、打女人、罵老子,種種大逆不道的行為也當要背上千刀萬剮的罪名了。古說嚴父慈母,福貴的母親正如大多數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母親形象,即使面對這樣混球似的兒子,終歸還是溺愛的。
母親的偉愛讓我念家。這是第二個不歸家的中秋,想著家里應是團圓的,除了幾個小輩在外求學。一個人的時間愈發難以打發,只能看書聊以度日,花了一日便看完了整本書。福貴的妻子家珍是極善良的,本是有錢人家的小姐,竟也能逆來順受。常理來說,這樣破碎不堪的沒落家庭,加以不會疼愛她的丈夫,就算她頭也不回地揚長而去,也是不會遭來怨言。然而,她非但沒有逃離,反而千方百計地回到這個家庭。在苦難的襲擊和病魔的侵擾下,她是那樣的無堅不摧,像一塊生銹的似得漸漸潤了色,增了韌,澤了鋼。
福貴的一雙兒女都命途多舛,最后死在了醫院。兒子有慶自打生下來就沒過過好日子,就連好不容易上的學也都在拔草放羊的匆匆里捱過了。想來也是,在那個年代窮苦人家的孩子是沒有所謂純真的童年的。有慶的死是高尚的,倘若在當今時代,獻血而逝的人是要被稱作英雄的,贊賞褒揚這些尚且不談,光是慰問金那也是相當可觀的?,有慶死了,什么都沒得到。福貴的女兒鳳霞是個令人心碎的人兒,幼年高燒讓她喪失了說話的權力,家庭的負擔剝奪了她的人生自由,兒子苦根的出世消耗了她最后的生命。
福貴的女婿萬二喜和外孫苦根像福星一般地出現,但最終這兩顆星還是隕落了。
于是,只剩了福貴一人。這一生,命運跟他開了無數個并不好笑的玩笑。一生與命運抗衡,直至老了沒了氣力,與老牛相伴相守在田野,靠最后的一絲信念活著,為活著而活著。
為活著而活著,這容易,也不容易;畹眉兇,但誰能活得純粹而心甘;絕望不存在,那也是在所有的絕望消磨了你所有的希望之后;眼淚的寬廣能包容一切,釋懷一切。巨大的災難后,生活還是要繼續。因為沒有資格抱怨命運,更沒有權利拋棄命運。
也讀到不少人寫《活著》的感悟,大多雷同,都是在時代和社會的背景下剖析福貴一家的悲劇,強調的是那個時代的悲哀。我并不反對這樣的視角,時勢能造英雄自然也能毀滅不幸的人。我沒有什么全新的視角,也只是在泛泛而談自己對書中人物的理解?晌矣X得,寫內心深處的感受遠比批判冰冷的社會現實更動人。
篇三:《活著》讀后感[1500]
誠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同一個世界中,卻有著不同的生活。余華的《活著》讓人感到了沉重的壓抑,但這何嘗不是一部分人活著的方式。
小說的主人公福貴,一直在與一個叫命運的朋友生活在一起,他們互相扶助,卻又互相做著斗爭,但是并未拋棄對方,也未怨恨對方,一直和睦地相處著。
小說的一開始,福貴作為一個富三代,確實有著狂傲的資格,他花天酒地,吃喝嫖賭樣樣沾,最終敗完了自己的家產。當他挑著幾筐銅錢還債回來時,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從前的少爺了,要拖累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女兒過貧困的日子。然而,這或許是所有人都猜到的開頭,卻不會知道接下去會發生什么。
福貴的妻子,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兒,竟未在這時候離福貴遠去,而是選擇留在福貴身邊,讓福貴覺得或許貧困的日子未必就不好,讓人感受到了愛情不分貴賤的胸襟。然而當所有人都覺得主人公的生活會好起來的時候,遺憾的是一幕幕的悲劇相繼而來,兒子為救產后大出血的縣長老婆而活活地被抽血抽死,不幸成為啞巴的女兒剛嫁個好人家卻因難產致死,女婿過度勞累一不留神被兩排水泥板活活夾死,外孫被自己的疏忽吃豆子撐死,最后獨留福貴和一頭同樣叫福貴的老牛在夕陽下回憶。
在作者的筆下,往往有轉機的事情一轉眼就成了悲劇,使人不得不開始同情福貴的遭遇。在感慨福貴悲慘命運的同時,卻又感激命運對他的照顧,他因吃喝嫖賭輸掉所有田地而最終沒有在大躍進的時候被劃為地主而槍斃;一貧如洗只能住茅草房的時候妻子并未離他而去,還為他生了個大胖小子;在拿著家中僅剩的兩塊大洋為母親求醫的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參加戰爭而能活著回來,并且收斂了許多少爺脾氣……這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命運對他的磨練,對他的照顧。
經歷了這一切,福貴對于生活已經有了一種超然的心態,他并未自暴自棄,放棄生活,反而感恩生活。正如他所說,有時候想想很傷心,目睹自己最親最愛的人一個個死去,那種痛苦是刻骨銘心的,但又想想很踏實,他們都是自己親手埋葬,沒有什么遺憾了。正是因為福貴經歷了這些,也看開了命運的安排,在后來的述說中才會顯得那么的坦然。
福貴只是時代蕓蕓眾生的渺小一員,但它身上卻飽含了時代悲劇的縮影。政治動蕩,戰火紛飛,物質匱乏,權貴欺壓。很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那個吃人的世界。作為廣大農民出了活著,還能做些什么?倘若不是政治動蕩,戰火紛飛,福貴又怎么會被拉去做壯丁,多年不得回家?倘若不是物質匱乏,苦根又怎么會吃豆撐死?
簡單而冰冷的文字,余華并未去渲染什么,卻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壓抑、近乎絕望的情緒。余華就像在訴說一段平常的故事,然而這故事,卻讓人印象深刻:當一個人承受了如此多殘酷的經歷,是否還有繼續活著的勇氣。
活著,是一種過程,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態度。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們活著不也是如此?有些人活得坦蕩蕩,為自己謀福利的同時也為社會爭取效益,為廣大人民服務;而有些人活著卻要承受著良心的譴責,為一些蠅頭小利坑蒙拐騙,不惜犧牲大家的利益。如何更好的活著,關鍵在于自己怎么選擇。
人或許只有像福貴一樣經歷了生死離別,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時,是否也想起福貴,想想福貴的經歷,是否會自慚形穢,是否也會開始感恩這個社會,畢竟你的付出或許就有收到回報的那一天,你經歷的痛苦和挫折也會成為的寶貴的財富。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生離死別那是家常便飯。通過自己的努力,看著病人好轉的,那是一種欣慰;面對搶救失敗,家屬的失聲痛哭,還是會忍不住地默默流淚。生命是何其的短暫,前一秒還有呼吸心跳,一轉眼就什么都消失了,從此這個世界又少了一個人,完整的家庭就此變得不再完整。生命誠可貴,只有活著,才能享受生活,享受家庭的溫馨,社會的溫暖。
面對死亡,我們束手無策,但活著的人就應該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來之不易,母親十月懷胎,經歷刻骨銘心的疼痛才產下你,你有什么理由隨便踐踏,隨便摧殘。我們只有珍惜生命,好好活著,才是對母親最大的報答。生活一直在繼續,并沒有所謂的幸福與不幸,遇到挫折時學會忍受,學會抗爭,也許這就是活著的最大意義。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