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風云三國 英雄史詩——《三國演義》讀后感
翻開歷史長卷,駐看鼎足三國;聆聽烽火交戈,感悟英雄壯懷。
讀《三國演義》,百遍而不厭。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后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羅貫中藝術加工,生動再現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近90多年一副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度龂萘x》與《三國志》相比,其文學價值遠大于歷史價值;與其他三大名著相比,盡管各有千秋,不敢妄加評論,但《紅樓夢》中有太多曲折情傷,《水滸》中有太多江湖豪氣,《西游記》中有太多虛幻場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度龂萘x》之所以成為我的最愛,除了三顧茅廬、赤壁之戰、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更有200多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他們或正或邪,或剛或柔,或愚或智,或忠或奸,各具其態,共同鑄就了這部小說的靈魂。
劉備——以寬厚仁慈著稱。用現代人的語言描述,作為領導者,在劉備身上體現了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劉備一生志向遠大,目標明確,不畏艱難,內心涌動的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壯志。盡管許多人對其“亂世之梟雄”之稱有誹議,甚至有言其為婦人之仁、一介懦夫,事業全仗眼淚而非能力。但我以為,按照儒家思想來看劉備,他以仁義當先,熱愛百姓,即使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所到之處無不布施仁政,始終得到百姓愛戴,當屬難能可貴。按照人際關系學原理看劉備,關、張忠心輔佐,諸葛亮鞠躬盡瘁,眾英雄云集麾下,只靠眼淚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必有其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當屬帥才必備之能力。按照“成大事者必有強勁對手”的理論來看劉備,他的對手曹操不可謂不強,然曹操青梅煮酒之時,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何為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天下動蕩,群雄并起之時,能率虎狼之師,席卷天下,統一中原,成就霸業者,方為英雄。至于為人將相,雖屢建奇功,封狼居胥,亦皆為賣命之徒,看家之犬耳。怎可與英雄共論?由此我言,劉備實屬人中龍鳳,世之梟雄也。
曹操——以奸詐多疑揚名。羅貫中筆下的曹操,從第四回誤殺呂伯奢一家九口,末了還揚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開始,就注定了多疑無情的形象。之后,在《三國演義》中,為了不斷地凸顯劉備、諸葛亮等人的“光輝”形象,硬生生將曹操演義成了“反面角色”。不管世人如何評價,但我以為,羅貫中這樣描述曹操,從文學色彩化的角度可能不無道理,如果從尊重歷史真實性看,將曹操描寫為漢朝的篡逆者,其實并不公平。真實的曹操實則為東漢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貢獻之大無人可及。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從根本上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產生了積極作用;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地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精通兵法 ,以所著《 孫子略解 》、《兵書接要》、《 孟德新書》等為證。在曹操的領導下,消滅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 曹魏立國的基礎。在文學方面,曹操善 詩歌 ,著有《 蒿里行 》、《 觀滄!返仍娖,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 清峻整潔。著有《魏武帝集》。特別是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 三曹 ”(曹操、曹丕、 曹植 )為代表的 建安文學 ,史稱“ 建安風骨 ”,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尤其可貴的是,在《蒿里行》詩中他以同情的筆調,寫出了廣大人民在戰亂中所罹的深重苦難:“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我最喜歡的《觀滄!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 ,山島 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讀來朗朗上口,意境澎湃。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曹操一方面在亂世中積極追求個人抱負的實現、自我價值的超越,一生以“安民定天下”為己任,以 齊桓公 、 晉文公為榜樣,追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境界。另一方面,內心充溢著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信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使之行為復雜多變,令人難以捉摸。也許,這就是現代人所說的“人格狀態不協調”導致的悲劇吧?傊,曹操不是完人,確實是一個多有爭議之人,但不管怎樣,他的成功決非偶然,正如陳壽評價其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魯迅 評價其為“至少是一個英雄”。想來這樣的人物,如何能叫我不佩服乎!
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化身。羅貫中對諸葛亮的“偏愛”無人能及,可謂用盡筆力、大肆渲染、近乎神化。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一生謹慎,鞠躬盡瘁。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等等,件件讓人驚嘆,樁樁讓人折服。諸葛亮一生盡忠于劉備,盡忠于蜀漢,有人說,“從古至今,可以配用鞠躬盡瘁的只有諸葛亮和周恩來”的說法,我也以為言之有理。但諸葛亮不足之處也十分明顯,其一是妒賢,在蜀國的智囊團里,他從骨子里是容不下別人的,也算是能人之傲氣吧。其二是絕后,從出山到獻身,諸葛亮沒有培養出一位得力弟子,致使他死后,蜀國上下無一人能接班。如果說諸葛亮是一代奇才,那么,這兩點不足更亦可悲。
此外,《三國演義》還成功地塑造了忠肝義膽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勇謀兼備的趙云、心胸狹窄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忠厚老實的魯肅、陰險狡詐的司馬懿、好色之徒董卓等等人物形象。性格關系成功、性格決定命運。羅貫中正是用對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畫,將風云三國描述的波瀾壯闊、蕩氣回腸、耐人尋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崇拜英雄之余,審視世間百態,紅塵之中細思量,忠也一生、奸也一生,善也一生、惡也一生,何不把美名留!
對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畫,將風云三國描述的波瀾壯闊、蕩氣回腸、耐人尋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崇拜英雄之余,審視世間百態,紅塵之中細思量,忠也一生、奸也一生,善也一生、惡也一生,何不把美名留!
篇二:天下英雄——讀《三國演義》有感
題記:林俊杰的歌《曹操》中說“不是英雄,不讀三國。”
在看三國前,便對三國里的著名故事,英雄人物早有耳聞。 “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煮酒論英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已是家喻戶曉,已成人們的美談。“火燒新野”,“空城計”,“赤壁之戰”等故事中的計策也令人嘖嘖稱贊。而英勇無比的趙云,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大仁大義的劉備更是令我敬佩不已。但難以了解深奧的古文,就一直沒有嘗試看。
好不容易迎來了暑假,忽然對三國演義有了興趣,便拿起一直被遺忘在書柜中的《三國演義》準備細細品讀一番。
讀完三國,感慨萬千。就憑第一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令我想到了許多許多。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這一次次的改朝換代,就是一次次的分與合后慢慢進步,然而中國解放,也是分后的合。光開頭第一句話,就這么有道理,而這么多的故事,更能讓我懂得更多的道理。
曹操曾煮酒論英雄,那我也來論論。三國中的英雄有好多好多,像關羽,周瑜就是。但英雄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讀后感。先說關羽吧,他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自然能看出關羽武藝的高強。但關羽太傲,視群雄如草芥,他也太愛意氣行事。赤壁之戰中,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看出了關羽的仗義,但也看出了關羽的意氣行事。劉備去吳國迎娶孫小妹那會兒,關羽和張飛又差點氣走了諸葛亮。而關羽的最大一次錯在他失守荊州。關羽不聽勸告,自作主張,從而敗走麥城,還搭了自己的性命。關羽之死,劉備悲傷過度,一絕不正,蜀國也日漸消沉。借曹操的話“哀哉云長,痛哉云長,惜哉云長。”
再說周瑜。在看三國前,我還不相信有人會被氣死,現在,我真信了。周瑜的缺點在于心胸狹窄,“既生瑜,何生亮”就道出了周瑜的內心。在諸葛亮出現之前,周瑜或許以為自己是一個無人能敵的聰明人了,但在孫劉聯盟之初,諸葛亮出現后,周瑜是日日夜夜想著要殺諸葛亮,對諸葛亮是又嫉又恨,因自己對諸葛亮之恨而不一大局為重,目光放短了。是魯肅的千勸萬勸才使周瑜放下了想殺諸葛亮的念頭。后來劉備占據了荊州,周瑜氣得吐了血,對荊州朝思暮想,一直莽撞地想攻打荊州。周瑜千方百計地設法攻取荊州,先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后來主動對荊州發起攻擊又遭受埋伏,這兩氣加上前面一氣居然把周瑜給活活氣死了?梢姶巳说男《请u腸,其實,周瑜并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他自己的原因。周公瑾享年三十六歲,江東一代豪杰就這樣走了。
如果我們人人都想周公瑾那樣心胸狹窄,那這世界上是不是就沒活人了?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新時代。就說我們班吧,就是一個社會的小縮影。我們班寫作高手如林,寫作新黑馬是一批批地不斷涌現。在我們班,只要有好作文就要到講臺上去讀。有一段時間?的文章一直受老師贊揚,而我在班里寫作三人行中,這一段時間我的作文成績卻成績平平,陷入了寫作低谷。三人行中的其他兩人的作 文也被老師贊揚。老師雖然沒有批評我,但我自己心里卻明白,我羞愧萬分。我想,如果這種情況下我像周公瑾那樣的話,那我的成績非但不會恢復,反而會更加的糟。我自然很羨慕?,我痛下決心,一定要回到以前的寫作水平,我細心揣摩,用心寫作。在幾星期后,我又寫出了佳作。
既然英雄身上都有這么多缺點,那更別說我們平凡人了。
三國中我最喜歡趙云了,好像沒什么大缺點,神勇而又忠義,膽大而又心細;蛟S是羅貫中把他寫的太完美了。三國中的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美名遠揚,名垂青史,還有一類是臭名昭著,遺臭萬年。而美名遠揚的人皆是英雄,但這英雄都不是完美之人,武官無謀,文官無勇,難得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周瑜,卻又心胸狹窄。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的夢想就是——哈哈,雖然不要當英雄,但也要當一個女中豪杰。我其實是一個比較愛哭的人,這也是我的缺點,每次受到挫折,或被老師重重地批評,我第一件事不是想接下來該怎么努力,而是想忍!忍!不能哭!淚水不能留下來!可每次都無濟于事,眼淚流了下來,使我感覺我是個軟弱的人,但其實我并不是那樣,我自認為還是挺堅強的,只是止不住眼淚罷了。要當女中豪杰,必須改掉愛掉眼淚這個毛病,才能使自己真的堅強。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李清照最有骨氣的一首詩。如果人人都覺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話,那這世界上就沒有懦弱的人了。我也要做人中豪杰!
篇三:三國讀后感 鄭昕笛
《三國演義》是明朝羅貫中著,與《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度龂萘x》講述的是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三國歸晉的故事。各種英雄人物層出不窮,神機妙算、忠心耿耿的諸葛亮;仁慈純樸、志向遠大的劉備;武藝超群、有情有義的關羽;奸詐狡猾、足智多謀的曹操……
在三國眾多人物中,曹操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他東奔西走、四處征戰,更有“官渡之戰”這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他貴為大漢丞相,治理國家,井井有條;他飽讀詩書,佳作萬千,一首《短歌行》更是流傳至今,《觀滄!、《人龜雖壽》也是家喻戶曉?刹懿儆质乔Ч磐贄壍哪娉假\子。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寫出了曹操的勃勃野心,更露出了他的兇殘和不仁不義;”挾天子以令諸侯“,事事都打著天子的名號,其實他才是幕后操縱者,可見他的狡猾、奸詐、野心,以及城府之深;曹操愛美女,天下皆知,只要長得漂亮,哪怕是有夫之婦,他也要納于懷中,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像他這樣的亂世奸雄更是如此。人和事都有兩面性,經常褒貶不一的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尚且如此,更何況曹操呢?所以評價一個人要從正反兩方面去評價。
”王允設宴后堂,公卿皆至。允曰:‘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于是眾官皆哭。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愿即斷董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允隨取寶刀與之,曹操持王允寶刀刺卓,不成,騎馬逃走。“曹操刺殺董卓,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刺殺董卓時,曹操只是一個小小的騎都尉,卻有著過人的膽識和萬夫不當之勇。別人在哭和抱怨時,曹操只字未語,卻打算見機去刺董卓,一展大丈夫本色,同時引出他為民除害,死而后已的鴻鵠之志。
行刺董卓后,董卓懸賞捉曹操。曹操被一個叫陳宮的縣令捉住,陳宮舍官隨曹操來到他父親的世交呂伯奢家。曹操疑心呂伯奢要害他,便殺了他全家,才發現誤殺了人。逃走路上曹操明知呂伯奢是好人卻因為怕他發現后報復,不顧情分,為一己之私殺了他。陳宮棄操而走。由此可見曹操的不仁不義、狠毒和忘恩負義。曹操只因怕他復仇,就殺了呂伯奢,乃是小人所為。既是誤殺了人,就要勇于承擔,主動承認,怎能再殺好人。這件事充分表明了曹操的狼子野心,也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句令人毛骨悚然的千古名句做了最好的詮釋。
曹操在兗州招兵買馬、招賢納士其勢日壯。于是曹操派人迎接父親,沒想到其父親在徐州遇害,曹操悲痛下令大肆殺掠百姓,如文中所言”操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 且說操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挖掘墳墓,民不聊生。“曹操為父報仇且可以理解,但也不該牽連那么多無辜的百姓,不該為此而血洗徐州。這種做法,與奸賊董卓有何區別?無論有多大的血海深仇,都不能拿百姓出氣,他們不該成為戰爭的犧牲品。據《后漢書》記載”屠殺的黎民達到幾十萬之多,泗水流之不暢“,足以證實當時的慘烈。也深切的讓人體會到曹操的兇狠、殘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管是誰,只要有殘害百姓的污點,必定不能統一天下,成就大業。
曹操一生征戰無數,游走天下,一統北方。但是讓人敬佩的還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對抗,曹操最終取得勝利的戰役,也是中國古代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當時曹操率兵七萬,而袁紹率兵足有七十萬之多,如此實力懸殊,有何人會相信曹操會贏呢?在大多數人眼里,曹操無疑自不量力,以卵擊石,但他充耳不聞,毫不在乎。他知道袁紹兵多,自己兵少,不能硬碰,只能智;他知道袁紹糧多,自己糧少,不能持久,只能速戰速決,而想出燒糧一招,一舉破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和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從而讓天下人另眼相看、刮目相待。曹操的勝利雖說和許攸密不可分,但也與他的愛才和善于納才有著深切的關聯。曹操赤腳迎許攸,想必是婦孺皆知吧。許攸本是袁紹的謀士,足智多謀,但因袁紹羞辱自己而投奔曹操,曹操激動得連鞋也忘了穿,急忙去迎許攸,不顧丞相身份,向他跪下叩拜,于是許攸真心向曹,為他出謀劃策,給曹操獻了一計(燒糧),然后殲滅袁紹,繼而統一北方。曹操不見得儀表堂堂,但作為一軍統帥,一國丞相,風度、氣質也十分重要,怎么會忘了穿鞋?定是刻意做出來的,如此這般會讓許攸充分感到自己的重要以及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從而死心塌地地追隨曹操。曹操身為大漢丞相,見到許攸竟跪下叩首,無疑再一次感動許攸?闯隽瞬懿俳苹燥@奸詐的性格:他的愛才、用才和他統領大軍的勇猛無敵、所向披靡。
《三國演義》中計策出神入化,各種篇章又不乏神秘感,書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性格鮮明,讓人讀后不禁叫絕,可謂書中之典范。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8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