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

關鍵詞: 高三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

  最近幾年確實很難完整而又快速地讀完一部小說,不是因為自己無法集中精力來閱讀,就是因為小說本身沒有獨特的吸引力,無病呻吟,不知所云。也難怪,在網絡時代,快餐類的小說越來越泛濫,內容越來越膚淺,思想性就不可避免地一落千丈,讓人難以產生心靈的共鳴和思想的震動。閱讀一部好的小說,仿佛成了一件難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追風箏的人》,其簡潔的文字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我不忍釋卷,一周之內就字斟句酌地讀完了22萬字,字里行間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主人公的自我救贖讓我掩卷深思。有人說,閱讀一部好小說會余音繞梁,讓人陷入到小說的情景中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認,在讀完這部小說后的幾天時間里,我的思緒依然還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被故事深深地震撼了。

  《追風箏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少爺出生在一個頗有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富人家庭,他與一起長大的仆人哈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善于追風箏的哈桑對阿米爾少爺言聽計從,寧愿自己受到傷害,也要拼死保護少爺。但是當哈桑受到強權的傷害時,阿米爾少爺卻因懦弱害怕而逃避,背叛了兩人之間純真的友誼和兄弟之情。雖然心中充滿了愧疚,但為了掩蓋自己的心虛,阿米爾少爺將哈桑趕出了家門,從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見。阿米爾少爺舉家遷往美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內心深處的愧疚越發不可收拾,尤其是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他的情緒幾近崩潰的邊緣。終于等來了一個機會,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雖然九死一生,也依然義無反顧。故事情節簡單而又復雜,平鋪直敘而又縱橫交錯,輕描淡寫卻又引人入勝,從中能感到作者的舉重若輕,也能感受到情節安排的游刃有余。小說對兄弟、父子、情侶、朋友乃至同鄉的情感描寫恰到好處,人物形象豐滿立體,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小說僅僅是上述情節故事,可以算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卻很難稱得上優秀。而讓小說增添厚度的是故事所發生的環境——動蕩的阿富汗,政治博弈極其復雜,種族傾軋異常慘烈,先是蘇聯的入侵讓人民流離失所,后有塔利班統治讓百姓民不聊生,惡劣的環境極大地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和現實意義,也讓主人公的贖罪之旅充滿了艱辛和曲折,對主題的渲染大有裨益。作者也通過這部小說,將這樣一個充滿悲劇、夢魘和動蕩的阿富汗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了解了阿富汗悲劇的根源,告訴世人一個真正的阿富汗,正如出生于阿富汗的美籍作者卡勒德·胡賽因所說:“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灰塵,將背后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是一部極具藝術性和文學性的政治史詩。

  再回到故事中來,追風箏的人看似是指仆人哈桑,因為他是一個追風箏的好手,每次都能幫助阿米爾少爺追到風箏——在阿富汗,這種斷線的風箏象征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在哈桑身上,展現出了質樸、忠誠、堅毅和勇敢的品質,這就是哈桑的風箏,不僅讓主人公阿米爾少爺自愧不如,也讓讀者為之動容,當哈桑被種族主義者殺害在街頭時,一種發自內心的疼痛涌上了心頭,就像一件美好的東西被打破后帶給人剎那間的思想空白,在阿富汗,現實就是這么殘酷。透過哈桑的高貴品質,折射出的是阿米爾少爺心里的陰暗,阿米爾由于自己的懦弱、背叛、謊言而背負了羞恥、內疚、自責,雖然已經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也不得不重回依然動蕩且處處充滿危險的阿富汗,走上一條自我救贖之路,成為一個追風箏的人。

  哈桑將風箏交到阿米爾的手中,知道真相的阿米爾裝作什么都不知道,對哈桑越來越冷淡疏離,不僅如此,他還想將哈桑趕出家門,幻想哈桑的離開能夠將自己的懦弱一起帶走。

  阿米爾將自己的手表放在哈桑的床上,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表,而善良的哈桑知道是阿米爾做的,怕他被父親責罵,就承認是自己偷的,哈桑和他的爸爸心灰意冷的離開了那個家。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統治者”從此這對小伙伴形同陌路。“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的時候,就剝奪了別人得知真相的權利”阿米爾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就算多年后他與父親搬到美國,成為一名作家,與往事再無牽絆,也難逃往事留下的陰影。直到阿米爾的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已經死在了塔利班的槍口下,只留下了一個兒子,阿米爾應該回去將自己的侄子帶回,這是他唯一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打動人心,讓人震撼,大概是因為其能直指人性的深處,并折射出我們內心中的那個小我,那個背叛朋友的我、那個踐踏親情的我、那個不知感恩的我、那個自私自負的我……進而讓我們深感自責和內疚,心中涌起了贖罪的沖動,也許人生就是在這樣一種“犯錯——救贖”的循環往復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實現人性的升華。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可能因為自身所處的環境做過一些難以啟齒的事。但是我們應該像阿米爾少爺那樣,勇敢地透視心中的那個小我,勇敢地走上自我救贖之路,勇敢地去追逐心中的風箏。這與中國古語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只是中國賢人勸誡大家要自省、思過,避免下次再犯,而小說卻鼓勵我們不僅要勇敢地面對,還要積極地承擔自己的過錯,用實際行動來實現自我的救贖。

  優秀的作品總會給人向上的力量。這部小說不僅讓我們要勇敢地面對曾經的罪責,還要積極地放飛自己心中的風箏,使自己的風箏飛得更高更遠,讓善良、正直、誠實、擔當等優秀的品質在空中高高飄揚,讓其成為人與人交往的黏合劑和潤滑油,讓這個世界少一些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相互傾軋,多一些坦誠相待、真誠友善、互助互愛,讓真善美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讓世界到處彌漫著愛的味道。

  這部出版于2003年的小說,一上市就受到了熱捧,大獲好評,并被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2007年被拍成了同名電影。


篇二:《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

  一個同事遞給我一本書說:“現在還看書嗎?建議你看看這本《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著),看了才知道真正的阿富汗和阿富汗人。”于是我帶著好奇心從這本小說走進了阿富汗和阿富汗人的世界。

  荒涼的戈壁、起伏的山岳、繁華的街市、一望無邊的枯樹林、滿天飄飛的風箏……兩個男孩形影不離,勾肩搭背,打鬧玩耍。他們一個是普什圖族的富家少爺,叫阿米爾,一個是哈扎里族仆人阿里的孩子,叫哈桑。哈桑不愛說話,憨厚老實,他有生理缺陷,“嘴唇從中間裂開”,也許正是這一點加上他的身份,小主人并沒有從內心喜歡他。但哈桑依然對主人忠心耿耿,每當那些鄰居的孩子欺負他,總是哈桑挺身而出,小學作文,將他們擋回去。

  喀布爾有個傳統民俗:追風箏。放飛的風箏在空中追逐,孩子們施展技藝,盡力用玻璃線將別人的風箏線割斷,然后追趕飄落的風箏作為戰利品。有一天,當阿米爾追到戰利品時,被阿塞夫三個惡棍圍住索要,阿米爾很害怕,而身邊的哈桑卻猛然掏出彈弓對準高大的阿塞夫。弱者嚇退了強者,卑微者保護了高貴者。

  一年一度的風箏大會再次到來。阿米爾在哈桑的幫助下幸運地贏得了風箏大賽的殊榮,當哈桑追到那只敗落的藍風箏,再次被那三個惡棍圍堵,他遭到強暴。阿米爾目睹整個過程,不但沒有施以援救,反而選擇了逃離。哈桑為了小主人,獨自承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傷害,選擇了沉默,隱忍。然而更大的傷害卻是來自小主人阿米爾。他開始躲著哈桑,萌生了讓哈桑離開莊園的想法,好為自己的懦弱無能尋求解脫。阿米爾把自己的手表放到哈桑床鋪上,以此來證明哈桑是個盜竊犯。阿里無法忍受阿米爾對其兒子的誣蔑,為了尊嚴,他選擇了離開。雖然阿米爾爸爸一再真誠的挽留,阿里還是決定帶著哈桑離開了這個他們衣食所寄的莊園,連同他們兩家四十年的友誼。

  沒有任何辯解,沉默,隱忍。讀到這里,我感嘆不已,也許這就是一個弱勢者面對冤屈和不公所能作出的無奈回應。即便受到不公平對待,哈桑依然堅守著真誠與善良。他說過一句可以讓人掉淚的話:“為你,千千萬萬遍。”我又由此看到隱忍的內心卻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國唐代人李翱講了一個寓言:說有兩匹馬并駕而行,一匹駿馬,一匹瘦馬。駿馬仗著力量強大咬破瘦馬長鬃之頸,使其流血不止。瘦馬若無其事,仍行走自如。駿馬回家后卻渾身顫抖,水草不沾。原來它因為咬了弱馬而感到羞愧。瘦馬在受侵犯時雖然沒有還擊,卻產生了比體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忍讓可以感化卑劣,寬容可以喚醒良知。

  作為一個富家少爺,阿米爾對哈桑的感情從最初開始便是矛盾著的,有著階級意識的普什圖人和哈扎拉人,永遠只能是主仆關系,不能成為朋友。這,在阿米爾內心世界里一直是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所以,他在沒有人的時候才和哈桑玩;所以,他不會讓哈桑在有客人的時候出現;所以,他很久很久不敢承認自己和哈桑的友誼。

  然而,對于哈桑來說,阿米爾是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他可以,為他,千千萬萬遍。只因,他是他的朋友,唯一的,最好的朋友。因此,他可以為他去撿風箏,哪怕是被人圍追截堵,以致傷痕累累;他可以答應阿米爾任何要求,哪怕是受到父親的責罵,亦一言不發;他可以承擔阿米爾的栽贓陷害,受冤負罪,不吭一聲;不管何種場景下,自始至終,千千萬萬遍。

  多年以后,移居美國的阿米爾時刻為童年的無知卑劣之舉感到懺悔,為了贖罪,他回到戰難中的祖國,冒著危險要幫助哈桑。不幸的是,哈桑死在殘暴的塔利班手里,他的妻子受到羞辱,他無力保護;沉默隱忍,最終還是沒有讓他平安度過余生,他與妻子雙雙結束了苦難的一生。這讓阿米爾感到無限的感傷,哈桑的聲音在他耳邊一次次響起:為你,千千萬萬遍。而他為哈桑,兔唇的哈桑,那個為他追風箏的人,那個在危難面前挺身而出保護了他的人做了什么呢?

  然而,故事還有更讓人驚訝的隱情。當父親病逝,阿米爾從美國再回老家時,通過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得知,哈桑竟然與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原來讓他倍感榮耀的父親竟然偷了仆人阿里的妻子,阿里是不能生育的,他同阿米爾父親一起守著這個秘密四十年!這是男人的奇恥大辱,阿里也默默地忍受著。埋藏了許多年的秘密被揭開了,我們對哈桑的同情又轉向哈桑的“父親”阿里身上。事實上,阿里的父母當年就是不幸雙雙被阿米爾的爺爺飛車撞死的,為了贖罪,阿里被他們領到家中成了仆人。就這樣,這家三代地位低微的人默默地為他們的主人忍受著一切苦難和恥辱。

  故事的尾聲又有令人震撼的一幕。阿米爾為了心靈的救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是,已墮落為塔利班的小頭目阿塞夫把阿米爾和索拉博逼進一間屋子,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他要與往日的仇敵了結恩怨,他聲稱雙方只能有一人活著走出屋子。就在阿米爾的生命受到威脅時,阿塞夫驚訝地看到小小的索拉博有力拉開彈弓對準了他,一粒銅彈深深地鉆進他的左眼。就像三十年前的哈桑保護主人一樣,他的后代又以弱小之軀保護了別人。應該說,阿米爾是幸福的,有這樣一家幾代人忠心耿耿地保護著他,他曾經的卑劣受到寬容,他的良知被喚醒,他的心靈得到救贖,他追到了在他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做人應該要寬厚無私,正直善良。他終于明白了一個民族得以存在的理由。書的結局深情地寫道:“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作家胡賽尼以溫暖細膩的筆法揭示出人性的本質與心靈的救贖,讀來令人蕩氣回腸。他的筆又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喚醒我們對弱者的尊重,對一個苦難民族的敬畏。讀完這本小說,我的耳畔時時響起那微弱而又高貴的聲音:為你,千千萬萬遍…… 


篇三:《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

  從同學那里借來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曾經大學時候讀過,后又看過電影,重新品讀,依舊會為文中默默的溫情感染。一本《追風箏的人》涵蓋了多少愁情滿懷?一曲靈魂的謳歌,滌蕩了多少晦暗陰霾?一部蕩氣回腸的經典小說引發多少潸然淚下?初讀此書的我,內心充斥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感慨,但一時,竟無從說起。親情、愛情、友情,眾情皆繞;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含。這本書,實在是承載了太多,蘊涵了太多,我如何能說清道明呢?唯有擷取其中的一隅,發出自己由衷的感慨。

  《追風箏的人》由卡勒德。胡賽尼所作,這位現居美國的阿富汗作家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借阿富汗近代戰爭悲劇這一骨架,鑲嵌了一部關于父與子、罪與贖、愛與背叛的故事,讀來令人蕩氣回腸,久久難忘。小說中的少爺阿米爾與仆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這種背叛與救贖的情感尤為動容。

  “那有重新成為好人的路”,故事從這里開始,難道男主人公阿米爾不是個好人嗎?我們從他的童年開始看起,阿米爾從小是個乖孩子,因此會被壞孩子欺負,然而他有一個好兄弟,實際上是他家里的仆人,名為哈桑,當他被其他孩子欺負時,總會站出來保護他,哈桑的打彈弓技術一流。在街上和孩子玩被欺負時不反擊,哈桑將其他孩子推開,打架弄傷了臉,回家后被他爸爸看見,說哈桑是自己摔倒的,被他的爸爸看見了,說阿米爾沒有勇敢的男子漢精神。

  然而,阿米爾的爸爸評論阿米爾不是個勇敢的人,總是躲到哈桑的身后,對哈桑贊賞有加,而阿米爾聽到了這些,覺得爸爸從來不愛他,甚至以為爸爸是因為媽媽生他時難產死亡而恨他。雖然有人勸過阿米爾的爸爸說:“孩子們不是相冊,不能隨你的喜歡去填涂顏色”,然而他的爸爸當時沒能體會。

  風箏大賽是喀布爾每年一度的盛世,每家的孩子都來放風箏,將其他孩子的風箏割斷,最多者就會勝利,阿米爾成功地打破了他爸爸曾創下的記錄,他還需要撿到最后那個被割下的風箏,阿米爾最忠實的伙伴是追風箏的能手,“哈桑,把它帶回來”,“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由衷地替阿米爾高興,獨自跑去追風箏。然而,一群壞孩子將哈桑抓住,說只要交出那只風箏就能饒過哈桑,哈桑執意要為阿米爾帶回風箏,最終被慘遭蹂躪。此時,阿米爾在暗處看著這一慘劇發生,卻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對哈桑的嫉妒沒有去阻止,默默地離開。

  可阿米爾呢?他又是怎樣做的呢?他眼見哈桑受到阿塞夫等人的傷害,卻畏縮不前,假裝看不見,而后,又出于對哈桑的愧疚而想方設法遠離哈桑,甚至要趕走哈桑。這,無疑是阿米而對哈桑所犯下的罪過,這種背叛讓人心生憤怒,亦讓我多為哈桑不平,但哈桑似乎沒這么覺著,自始至終,對于阿米爾,他都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忠貞不渝的珍視,乃至獻出真摯的友愛之心。兩相一比較,一個忠貞不渝,一個卻是赤裸裸的背叛,如何能不讓人感念于心?雖然阿米爾背叛了年少時純潔的友誼,好在他良心未泯,這種背叛在他心里種下了罪過的種子。這罪過折磨著他的不安的良心,令他數年難安,哪怕是他婚后多年。也因著這一罪過,才有了后面不惜一切的救贖。

  故事的后半部分,在阿米爾的父親以及哈桑夫婦都已逝世的情況下,阿米爾不顧一切想要救走哈桑的兒子,亦是他的侄子——索拉博。不得不提哈桑竟是他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這里,插入了父親當年對仆人阿里所犯的罪過,這就好比是一種因果輪回,兒子再次犯下父親當初背叛朋友的過錯,這種輪回無疑展現了對命運的必然性和不可控制的無奈。然而,父子二人在面對罪過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

  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去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曾經富饒美麗的家鄉喀布爾如今到處都是斷壁殘垣,街上都是尸體、乞丐和殘疾人,人們為了給家人買吃的而賣掉自己的腿。阿米爾回到了小時候與哈桑刻下字的地方,“阿米爾和哈桑,是喀布爾的統治者”樹上的字猶在,就好像哈桑和當初一樣,一直支持著阿米爾一樣,給了他勇氣。索拉博被當地的一個塔利班頭目帶走,索拉博被塔利班裝扮成女孩,逼他跳舞,受盡屈辱,阿米爾找到頭目,那人就是拉塞夫,曾經侮辱哈桑的人。拉塞夫認出了阿米爾,并不停毆打他,就在此時索拉博和哈桑一樣勇敢,用彈弓打瞎了拉塞夫,使得他們兩個成功逃了出來。

  阿米爾帶著索拉博回到了美國,與自己的家人共同生活,然而索拉博經歷了戰爭的創傷,痊愈需時,故事的結尾是阿米爾帶著索拉博放風箏,成功割下了別人的風箏,為索拉博追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雖然哈桑不在了,可是看到索拉博得到幸福,與他小時候一樣能快樂地放飛風箏、追逐風箏,就是最大的安慰了。風箏是幸福的時光,即使會一去不返,使人生充滿坎坷和磨難,但是每個人都不應放棄追逐,只要腳步不停,一直向著希望的方向狂奔,幸福就一定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也是每個人成為好人的路。

  父親,用自己的善意和對窮人的熱心幫助來救贖自己,減輕自己的罪過;而兒子最初卻打算用逃避,遺忘來求得心靈的慰藉,這一味逃避的做法終究是無用的。要走上一條善人的路,終究是要還的,罪過,終究是要救贖的。正像當初哈桑不顧一切為阿米爾挺身而出,為阿米爾,千千萬萬遍一樣;幾十年后的當下,阿米爾要為了索拉博不顧一切,在所不惜,這是他欠下的債,終究,是要還的。而當他為了索拉博奮不顧身,與阿塞夫赤手相搏之時,阿米爾才得到一種久違的釋放,久違的輕松。這便是救贖的力量。當他,阿米爾,為索拉博,千千萬萬遍,就像當初哈桑為他千千萬萬遍時,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罪過得到了救贖。

  風箏依舊飛著,只是追風箏的人與放風箏的人有所不同。當年別人為他追風箏,而今他為別人追風箏;當年別人為他千千萬萬遍,而今他為別人千千萬萬遍。這不是因果,卻是輪回;不是罪過,卻是救贖,這,才是煥發著愛之光芒的人性的光輝。

  那曾經的罪過,隨著風箏的翱翔,放逐天際,而握在手里的,是愛與救贖。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8927.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