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000]
八月應是赤日炎炎,驕陽似火的月份?蛇@幾天雨水卻有點耐不住寂寞過于頻繁了些,周記,才剛剛升起的一縷光影,轉身就被烏云包裹。我窩在窗旁的沙發里,沉浸在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世界里,偶爾抬頭看看玻璃上拍打著的小雨,繼而又轉回書中。閉上眼睛傾聽她的人生歷程,和她一起高興,同她一起悲傷。連續下了幾天的雨,心境本來也被這潮濕感染著、陰暗著,可是我卻透過海倫的頑強,在她那無光、無聲、無語孤獨的歲月里,看到了那些鼓勵我們勇敢、努力去生活的善良、溫厚與心懷感動的瞬間。讓我在這充滿光明的意境中沉淀了一份心性,讓我更好的去感悟命,感悟生活。
海倫。凱勒被馬克·吐溫稱為十九世紀的兩大奇人之一。她出生在美國一個溫暖的家庭,一長串一長串的爬藤薔薇倒掛在陽臺上,散發著芳香。她有愛她的父母,從出生就是個聰明伶俐倍受寵愛的嬰兒。然而這一切卻在她19個月的時候戈然而止,因為一場大病失去了視覺,聽覺和說話的能力。她不是沒有憤怒過、粗暴過、無禮過,然而有位充滿正能量的老師莎莉文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讀書。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給她帶來光明和希望。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成為了一名知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臘五種文字的作家和教育家。一生一共撰寫了《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14部著作。
在看這本書的初期,我產生過很大的疑惑,海倫對周圍事物的描寫是那么的細膩、那么的靈動,根本不象是一個生活在無聲、無語、黑暗世界的人所寫。她寫到在旅途中結交新朋友,去騎馬、劃船,去月夜泛舟,去采摘鮮花、捕昆蟲,這些都是多么鮮明、活潑、生動的文字。然而隨著文章的深入我才知道她其實并不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她的心去領略美景,用心去感受世界,用心享受生命。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
海倫教會了我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如何綻放出無限的光芒,使我們懂得了時間的珍貴。做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接觸各種病人。有些病人身患癌癥,所剩時間星星點點。他們有的暴躁憤怒、有的郁郁寡歡,但是最后都會在為數不多的時間里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填滿所有的遺憾?傆X得時間不夠用,再多給一點時間。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每一個今天當成最后一天去珍惜,那我們的生活會不會變的更多姿多彩?古羅馬詩人霍勒斯曾寫到:“這個人很快樂,也只有他能快樂,因為他把今天稱之為自己的一天;他在今天能感到幸福,能夠說‘不管明天怎么糟,我在今天已經努力過了’。也許有人會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呢?最近也流行著一句很潮的話,”得不到的才是最珍貴的“。聾人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盲人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可是我們為什么要在失去后才知道去珍惜呢。
篇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000]
海倫就用她艱難卻幸?鞓返囊簧忈屃松囊饬x。同時也使我汗顏,使我警醒。使我懂得如果說生命在于一個人,那么生命的意義應該是珍惜每一秒時間。
隨后我想到了我們自己,雖然我們有著健全的身體,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把人生視為當然。我們雖然知道有一天我們必得死去,但我們總是把那一天想得極其遙遠。我們處于精神活潑、身體輕快的健康狀態,覺得死亡簡直遙不可想。所以我們學會了拖沓和等這些個詞,小孩子說等我長大成人之后;然后大人說等我結婚之后。可是結了婚又能怎么樣呢?是不是要變成等退休之后?當一路走過再回頭看看自己經歷過的一切,不知怎么的,已經把所有的都錯過了,而一切又一去不再復返。我們總是做些無價值的工作,卻又幾乎意識不到我們對生活的懶洋洋的態度。所以說又有誰敢肯定的說我們比海倫活的快樂并且有意義。更甚至有些人選擇不看、不聽、不語,關閉上自己的心,盲目的活著。繼而想起這幾日和朋友說起假如給你三天光明這個話題,有個朋友的回答是這樣的“假如只給我三天光明,那我寧愿一天也不要”。這個回答無疑是悲觀消極的,但是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是啊,假如只給我三天光明,讓我感受了這個世間的美好,卻終將失去,那還不如從來沒有得到過?墒侨说囊簧彩嵌虝旱模覀儾荒芤驗樯亩虝憾財嗨尫殴饷⒌臋嗬。
海倫也教會我了感恩和知足,如果用心感觸一下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群,誰又敢說自己不幸福呢?看看那些被病痛折磨而苦苦掙扎的人,誰又敢說活的累呢?曾有一日清晨,從醫院大樓出來,惟一的感覺就是陽光直射在身上,是多么美麗的,多么溫暖,多么燦爛!其實我們什么都可以缺少,唯獨不可缺少的就是面向生活的笑臉。都說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大。
最后海倫用她頑強的意志告訴我們不經過努力怎么見彩虹。與此同時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名擁有著同樣頑強意志,堅強不屈的奇人保爾。他雙目失明,四肢癱瘓,他頑強地與病魔做斗爭,他不僅以自己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戰勝了病魔,還寫出了世界文學名著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說到這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為遇到的一點點困難就開始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為自己的懦弱找尋借口。我們也要像海倫和保爾一樣,擁有堅強的靈魂,F實環境固然可怕,但我們應該抱持希望,不斷奮斗,勇敢的接受生命的挑戰。
海倫的一生是個傳奇,也許三天能看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但都太少太少。我們要用心去生活,堅強的去擁有,擁抱每一個即將到來的黎明,擁抱每一個小時,抓住金色的每一分鐘。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物。
篇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000]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出生于亞拉巴馬州北部的小鎮康比亞,十九個月時因病導致失明失聰。1887年,她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莎莉文。莎莉文與海倫朝夕相處50年,沒有莎莉文就不會有海倫這個奇跡。海倫是個聾盲人,讓她接受知識,是無法想象的。莎莉文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加之海倫對知識的強烈渴求,鑄就了海倫的傳奇。身體殘疾,使海倫的求學之路異常坎坷,但她對知識的渴望,給了她堅持的力量,她不僅學會了開口說話,她還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這四門外語。她曾說:“將來我也會上大學——但是要上就上哈佛大學!”后來,她如愿地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畢業之后,她將所有時間與精力全部投入到殘疾人的福利事業之中。她在世界各地創建許多慈善機構,盡可能地給不幸的人帶去光明與希望!
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識使她產生了一種信仰:現實環境固然可怕,但應該抱有希望,不斷奮斗。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或不敢想象未來的世界,每日懶懶地生活,懶懶地工作,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是否值得紀念?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和幸福的生活。那么,我們更應該發揮其功能,創造出價值。
書的最后是她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在文中抒發了對光明和聲音的渴望。而最后,她留給了世人一個深邃的主題,讓人思考,讓人銘記。她說:“把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當作最后一天來過,就好像我們明天就要死去一樣。我以為,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一定會無比強烈地彰顯出生命的價值。”是啊,當人面臨死亡的恐懼時,一切都會變得坦然。因為,沒有人能逃脫死神的韁繩。索性,坦然去面對最后的安詳時光。設想一下,如果自己明天就要死亡。那么在死亡前的時間里,你會干些什么呢?把每一天當作最后一天來過,似乎有些激進。但是我們需要的是這種壓力,使得自己盡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我們要用積極的心態來生活,認真對待每一天,不要讓遺憾和悔恨伴著到老。
1968年6月1日,她的故事于此完結。但她的著作與精神永遠流傳于后世。她的傳奇人生將永遠影響世界,震撼世界。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