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這是一只小船,在人生長河波濤洶涌之際將你擺渡到安全的彼岸,它是一盞明燈,在人生前途陷入黑暗之際,給你指明一個前進的方向,它是一家藥鋪,在人生備受煎熬之際,為呢送上一劑去痛的良藥。隨遇而安,它是一種姿態,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
一句流行語說得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總是殘酷的,殘酷到有時會將人逼得走投無路。這時,當你無法改變現實時,何不學一學《楚辭》中漁父的處世方法呢?“舉世皆濁,何不?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其??”和現實一起隨波逐流呢?何不像蘇軾那樣在隨遇而安中求得心靈的愉悅?蘇軾遭遇“烏臺詩案”,仕途從此一蹶不起,他也曾因自己遭受到的待遇感到不平,也因自己的所處的境況感到苦悶,但他最終還是尋到隨遇而安這一劑良藥,將自己從現實的苦海中拔了出來。所以才有了流傳千古的《赤壁賦》,高三作文,典雅閑適的雪堂會友、作詩、飲酒以及那受人稱道的名菜東坡肉。如果蘇東坡一直都郁結在心,想必我們又會少一個大文豪。
但我們生活中像漁父,蘇軾這樣的人實在太少,很多人不懂得或不愿意在自己無力改變自己處境時去選擇隨遇而安,而他們很多人都活得很累、很痛苦,甚至為此付出生命代價。如屈原、項羽等數也數不清的人。史書給予屈原之死的評價都是相當高的,認為他是出自愛國才投汩羅江的。但我覺得他這種死意義并不大,他的死絲毫不會減緩楚國的滅亡,如果他領悟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真諦,或許他還能被任用,還能為楚國的復興繼續出謀劃策。項羽之死就更慘烈了,正如李清照所惋惜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刎于烏江邊。這其實并不是英雄本色,而是沽名釣譽,你為什么就那么肯定江東三千子弟就不再愿意跟隨你項羽?你如此一死了之,否定一切可能性,最終也只能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所以說隨遇而安代表著更多的可能性,代表著開辟出一條新徑,代表著“柳暗花明又一村”,代表著不必一路走到黑,代表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
人生苦短,學會隨遇而安,短暫的人生將不必沉浸一片苦海之中。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8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