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圍城讀后感1500字

關鍵詞: 高三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圍城》讀后感[1500]

  心圍在城中,不知是不知自己被圍困了,還是不愿知自己被圍困,抑或是不愿走出這困心的圍城。四四方方墻,天空便小了。

  方鴻漸,一個留洋回來的偽博士。傳統而封建的朽木為骨,卻被西方文明刷了層白漆的棟梁之才,上層知識分子。隨著興趣寥寥上幾節課,待錢財花盡了,便揣著一張假文憑,回鄉光耀門楣。方鴻漸并不笨,有幾分小聰明。他給人印象性子溫和,偶爾會說幾句俏皮話,不惹人厭。做事優柔寡斷,想將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又非長袖善舞之輩。

  回國的船上,他的故事由此鋪展開。

  起初對方鴻漸并沒什么好感,與鮑小姐的真實相比,他倒給人分“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印象。一面怪著鮑小姐行為不檢點,一面又為她的調情而興奮。

  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鏤空白皮鞋里露出的涂得鮮紅的指甲。皮膚暗而不黑,豐唇大眼。與鮑小姐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冷若冰霜的蘇文紈。眉清目秀,白膚薄唇,典型的東方美人。穿著講究斯文的衣服,身上攤著一本小說?粗栫R,也難掩面上孤芳自賞的神色。

  看著滿船的人,她覺得也只有那方鴻漸配與她說句話。偏偏方鴻漸與她最看不入眼的鮑小姐打得火熱。她既是氣這方鴻漸看上行為不檢的鮑小姐,又是醋意萌生。免不得,幾句冷言冷語諷刺。但是,這里心有不甘,與下船后方鴻漸的幾分主動,卻發生了化學反應。讓這清高的蘇小姐對他生了情愫。

  其實我并不太理解蘇小姐為什么會喜歡方鴻漸。但有時候就是那么巧合,方鴻漸無心一句俏皮話“要奉陪你,就怕沒福氣呀,沒資格呀”,促成了兩人進一步相識。他的話也并無不對,蘇小姐心高氣傲,實在難以接近。但蘇文紈內心依舊渴望愛情,只是被世俗與自身認知所束縛。

  方鴻漸在日后的相處中,卻對唐曉芙情有獨鐘。唐曉芙聰明,但不會太過聰明。引人注意,卻不鋒芒畢露。在這摩登的文明社會里,不受任何沾染。比起蘇文紈這樣的女子,想來多數男子更鐘情唐曉芙吧。錢老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女子的喜愛,最終不讓她和方鴻漸在一起,想必也是為了將她的美好長存吧。看似柔順的孫柔嘉,用著心思,嫁給了方鴻漸。最后的相處,還不是將自己那點美好摧毀的干凈。而唐曉芙則如“窗前的月光”、“心口的朱砂痣”,在無論多久之后,再被方鴻漸想起,都是錯過的風景。最美的風景總在岔開的另一條路上,最好的人總是錯肩而過的那位。

  但是對于趙辛楣錯過蘇文紈,我倒并不可惜。趙辛楣是《圍城》中我最喜歡的人物,簡單而真實,單純執著如孩童。起初,毫不掩飾對假想情敵的敵意,堅守自己認定的愛情。而后,與方鴻漸難兄難弟相稱,一路相扶相持。他沒有方鴻漸的敏感多疑,沒有李梅亭的算計貪婪,沒有顧爾謙的諂媚逢迎。如果夜訪汪夫人是他的污點,那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仍愛著蘇文紈的執著。他只是想多看看這個與蘇文紈神似的女子,并非有非分之想。

  在三閭大學之中,上至校長、下至教授助理,勾心斗角,弄得學校是烏煙瘴氣。趙辛楣在其中,更顯得過于透明,而格格不入。他沒有曲意逢迎的念頭,更沒有道人是非的雅興。本想來教書、順便治治情傷,但三閭大學實非良地。他的離開,不是被迫,反而是必然。

  在我看來,這趙辛楣不知比方鴻漸好多少倍,偏偏蘇文紈不中意。如果蘇文紈一氣之下與趙辛楣結婚,而不是那個曹元朗,她是否不會變成后來那個精明刻薄的曹太太?還是無論嫁了誰,她都是那樣的曹太太?“婚姻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圍城中的蘇文紈是不是和趙辛楣一直深愛的判若兩人?就像孫柔嘉,就像方鴻漸。

  戰火紛飛的年代,變的是戰局,不變的是人心。留洋回來的人受人敬仰,開口都不離西方的思想文化。仿佛中國的東西便是流感,一碰便會傳染。上層知識分子一面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在,一面又被傳統觀念所束縛。方鴻漸一面勸說父母支持孫柔嘉外出工作,自己卻走不出女子理應在家相夫教子的念頭。在這個時期,沒有真正治學之人,沒有支持人們的信念。所有人在中西兩方思想的罅隙里生存,伸手不見五指。你有你的迂腐,我有我的先進?墒歉侵械呐f觀念,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從家族中、從社會中、從自己內心深處攀伸出來,捂住口鼻,讓人窒息。

  想進城的人,想出城的人,都圍著城墻,孤獨而絕望。


篇二:《圍城》讀后感[1500]

  婚姻就像一個金漆的鳥籠,外面的鳥兒想進去,里面的鳥兒想出來……

  ——題記

  優異易夭折,平庸能長壽。愛情何嘗不是如此?

  當我看到方鴻漸和孫柔嘉成親的時候,我便想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天,柏拉圖向老師請教什么是愛情?蘇格拉底就叫柏拉圖去麥田里撿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回來,只能撿一棵,而且要不回頭地走。結果柏拉圖兩手空空就回來了,蘇格拉底問他為什么,柏拉圖解釋說:自己在麥田看到很多又大又好的麥穗,而他以為后面還會遇到更大更好的麥穗,所以直到走出麥田也沒撿一棵麥穗。蘇格拉底告訴柏拉圖這就是愛情。柏拉圖有一天又問蘇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蘇格拉底叫他到松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圣誕樹用的松樹,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松樹,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柏拉圖回答老師:”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但是覺得適合做圣誕樹,所以就拿回來了。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婚姻”。雖然它不是最高最綠的,但它做圣誕樹蠻合適的,這就夠了。

  看完錢鐘書的《圍城》沖淡了內心的很多幻想和憧憬,愛情和婚姻很多時候不能融為一體。故事大概就分成兩部分去講,前一部分講愛情,后一部分講婚姻。蘇文紈和唐曉芙的出場,就猶如被海風吹動的海水,波濤四起,激情滿滿,方鴻漸在愛與被愛中難以取舍。愛情終究會枯萎,無論何種原因分離亦或是若干年后化為親情,最終不會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愛情。激情過后沉淀下的便是厚實的親情,一份相依相偎的感情,就像左手和右手。相反孫柔嘉的出場沒有蘇、唐二人的起眼,打個比方,比如甲乙兩人并肩而行然后丙也跟上步伐同行可卻無人發現更無人在意,孫姑娘就是以這種分量出場卻也是最后婚姻的女主人。方鴻漸對孫柔嘉的感情不像對唐曉芙那么的癡心、激烈甚至神魂顛倒,他們從相遇、相識、相知、相交一切的過程都很平淡偶爾會泛起漣漪。孫柔嘉沒有蘇文紈殷實的家世沒有唐曉芙的出眾的容貌,仿佛“平凡”這個詞就是為她量身定做的。婚后的生活,時常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而發生口角,雙方的脾氣都會毫無掩飾的暴露在彼此面前,兩個人的家庭也因為兩個人的結合再加上市儈的心理而變得不和諧,或許這就是為什么常說“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是兩個家庭的結合”的緣故吧。

  書中的一個小情節讓我記憶猶新“故事發生在兩人吵架后的冷戰時期,方鴻漸在褲兜里找飛機票(又好像是船票,我記不清了)愣是找不著,急的他滿頭大汗,他想問柔嘉卻又顧及顏面沒有張口問,這時生悶氣躺在床上的柔嘉看到方鴻漸著急的樣子,即使心里有再多的委屈,看到丈夫如此著急便也放下自己在彼此心目中那所謂的”面子“張口問道”是不是再找梓梅給的飛機票,票在我這里。我洗衣服時看你口袋里有飛機票就拿出來替你收著了,你看你一天粗心大意,要不是我洗衣服有檢查的習慣,可不誤了大事。說著便起身給方鴻漸去拿。“方鴻漸滿是感動的看著柔嘉,兩人相視無語。很小的一個細節,卻是婚姻多么真實的投射。此后的生活也是在吵吵鬧鬧磕磕絆絆中度過,可是不管怎么吵,在柔嘉生氣難過抹眼淚的時候,方鴻漸大多數時候還是會去哄她的,日子久了,互相了解的更加深刻,有時看著戰爭的號角就要吹響時,便彼此都退一步,平息心中的怒火,日子就是這樣,在爭吵中、包容中、體諒與照顧中度過著。

  有這樣一句話”那些可以將婚姻走到最后白頭偕老的人,一生基本上都結三次婚。第一次是在酒店里,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和一個所愛的人結婚;第二次是在家里,兩人經過幾年磨合和對方的習慣結婚;第三次是在家族里與對方的各類親情結婚。第二次和第三次結婚與第一次相比有很多的不同,沒有隆重的婚禮,沒有親朋好友來祝賀,唯一在場的是雙方的默契,真正的婚姻往往都發生在最后兩次。“

  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漫長的途中,或許會布滿荊棘,但只要彼此心中有愛有情,終會彌途芬芳。


篇三:《圍城》讀后感[1500]

  《圍城》這本書名聲極大,書中的許多句子亦成為經典。仔細看來書中故事雖然沒有其他小說驚心動魄,但其中滿含的隱喻和觀點卻耐人尋味。下面我想從四個方面來說說這本小說。

  一、景色描寫

  小說一開頭就是一串景色描寫,“太陽仍然不饒人地遲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描寫細致卻不隨意,用詞精當,諸如此類。然而,作者的景色描寫目的并不在此,下文中“事后大家都說是兵戈之家,因為這就是民國二十六年。”給上文的熱增加了一層喻意,同時交代了時間,更具有一種淡淡諷刺意味。大家說是“兵戈之家”的原因不是“熱”,而是“民國二十六年”。這是事后諸葛亮的“智慧”。再往下看,方鴻漸回國后,生計有憂,此時窗外“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害羞。”“不知哪里的蛙群齊心協力地干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抖。”“月光不到的陰黑處,一點螢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綠的小眼睛。”他由此而領會到生命的美善,回國的快樂也不足為奇了。

  在小說的其它部分,景色描寫也有其妙用。如在一行人出發向就職地的過程中,“半空里轟隆隆一聲回答,像天宮的地板上滾著幾十面銅鼓。”對暴雨的描寫饒有趣味,五人之行的整體狀況便也可想而知,毋需多言了。

  二、 心理聯想

  這大概是全文最有趣的看點了。生活本是沉悶無聊的,然而給作者借人物之口發表的評論一交雜,就顯得活潑而有生趣了。隨意一翻,作者的機智穿插在行間,如趙辛楣對方鴻漸的態度,“眼里仍沒有方鴻漸。但又提防著他,恰像慰問害傳染病者的人對細菌的態度。”寫到方翁的日記時,作者注解自己的話亦有一番趣味:“這些記載從各個方面,各種事實來證明方翁的高人一等,他現在的一言一行,同時就想日記里,言行錄里如何記法,記載并不完全鑿空,譬如水泡碰了總剩下一水滴水,不論是文武商官,全流露這種病態。”多么妙的注解,“一水滴水”代表那少得可憐的事實依據,而吹出來的“大水泡”正好充當了謊言的角色。在三閭大學時,方鴻漸無意中泄露給陸子瀟自己大學文憑的秘密,心中不快,想:“……可是這種不快意是透風的,見得天日的,不比買文憑的事像謀殺滅跡的尸首,對自己都要遮掩的一絲不露……老實人吃的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雙雕地兼備了。”這些話雖然是氣頭上的心里話,但仔細想想卻頗有趣味,諸如“謀殺滅跡的尸首”和“一箭雙雕地兼備了”用語頑皮,或褒詞貶用,表現人物無奈憤怒而又詼諧的一面,這些心理聯想,種種皆是,十分強大的。

  三、比喻和擬人

  這點倒可以簡單談談,因為作者無時無處不在用到這兩種手法為小說添色。月亮可以是“一只擠著的近視眼睛。”而眼淚在臉上則像“清明時節的夢雨,浸腫了地面,添了些泥。”作者的頑皮勁兒可遠不止此,他將蒼蠅,蚊子,臭蟲比作小飯店里的歲寒三友,并說在深秋它們沒有顯出后凋勁節,可見作者在生活中也是幽默好奇地打量這個世界的。對于王美玉的笑容,他筆下“鮮紅的牙根肉,塊壘不平像俠客的胸襟。”將全無聯系的二者用一個相同的形容詞聯結在一起,小學作文,饒有趣味。聞到烤山薯香味就“鼻子渴極喝水似的吸著”的作者筆下的方鴻漸將汽車夫修車過程居然想像成:“汽車夫只好下車。向車頭疏通了好一會兒,在路旁拾了一塊爛泥,請它享用。”而將車形容成;“這是輛病車。正害瘧疾,走的時候,門窗無不發抖。”可愛可笑,總算給他們的旅途增了一絲情趣。

  四、人物語言

  人物語言是小說中人物思想直接交流的工具,自然也逃不過作者的精心塑造,導師制討論會上,部視學講話作者只選取了一句:平均每半分鐘一句,“兄弟在英國的時候。”沒有評論,卻無可替代地諷刺了講話者崇洋媚外,毫無方法主張的形象。在吃飯的問題上,高松年提出的所謂導師制遭大家群起而攻之,他想模仿西方餐前祝福,搜索枯腸卻找不到合適句子。經濟系主任自語道;“干脆大家像我兒子一樣,念;”吃飯前,不要跑,吃飯后,不要跳。“樸實幽默,卻令人捧腹不止。

  總而言之,《圍城》是一本極佳的小說。盡管故事情節并不離奇,人物也就在身邊,可它的描述細致周到,其蘊含的感嘆也深刻驚人,這也使這本小說不可不讀了。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80133.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