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溥熙來會在高樓上打出了“薄書記辛苦了”的招牌,四川的“紅毯”書記,被人民夾道歡迎,看到某縣城官員調離時,“百姓”們“不舍”地哭泣,這些官員們在眾人面前總是一種“青天”的角色,高高在上,壞人的克星,百姓的福音,而當打老虎的號角一經吹響,立馬就像充氣的玩具一扎即破,立馬從神壇的高處墜落下來,這些由權利、金錢壘成的神壇高位竟也如紙扎的一般,風暴之后,化為破爛一堆。高處到底是什么樣?這個問題在官員的心中,也在我們的心中。
過去有個段子說,國民黨為什么失去了江山,其實它的國旗就說明了問題,青天白日滿地紅嘛!軍政人員們在天上,紅色的革命群眾在地下呀!故作清高的劃清三六九等,讓自己高高在上,絕不會在“九等”之人心中也高高在上,那種高處,小學作文,不過是權力暴力之下的虛像,一種自我滿足的手段,必不會是長久之道,放低自己,讓自己降下來,密度變大,實在起來,像廟堂之上的土木玩偶,四大天王的威武讓人不由的害怕,但人們長久的祭拜之后卻無所靈驗時,發現不過土木玩偶罷了,擊之即碎,是神又怎樣,高大又怎樣,最終不過荒涼于郊野。而大凡圣明者,總會放低自己,歐陽文忠游宴山間,東坡耕于東坡,荀子廢死蘭陵,孔丘終老不以箐,放低自己的身段與民同樂,自然成為民眾的偶像。
讓自己的心沉下來,撇去虛像,實實在在最真。收破爛的老人不為捐出一分一角的零錢而羞愧,而是鄭重的捐出了自己的心意;收破爛的老人雖然卑微,但在他捐出自己人的心意時又是如此的高大,雖然毋需華服香車,但那早已不重要,一種在人性面前的高大,勝過對救災的萬千豪言壯語,勝過對災難的長吁與短嘆,讓人有一種由衷的敬意產自心底,這位老人用心靈充實了自己的高處,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竹可筠用自己不恥下問充實了自己的靈魂,季羨林用自己的謙和充實著自己的精神,一位位不論名家還是底層小眾,用自己的點點滴滴充實著自己的高度,正是這樣的基座讓“高處”安如泰山,就如人們不會質疑黑人領袖曼德拉的偉大,不會眼紅袁隆平的財富,這樣的高處讓人放心,讓人心生敬畏。
堅實的底座讓我們置身高處,但僅僅如此,并非長久之策,高瞻遠矚的思想更會延續我們的高度。范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遠,周總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魯迅“棄醫從文”的決心,是外在的改變亦是靈魂的升華,結合人生的感悟,精神上的碰撞,迸發出自己的思想精華,讓我們站在高處,亦處在高處之上,縱覽萬物。
物質的高處總有垮的時候,唯有思想與精神的升華讓人萬年常青,高處永挺。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9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