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玩具店,一天來了一位年輕人,要買一件23元的水槍,他拿出一張100元的票子,玩具店找不開,就到水果店去兌換零錢。然后找給年輕人77元錢。年輕人走后,水果店的人來找玩具店的人說:‘這一百元的票子是假的。’玩具店的人只好又給了水果店的人100元錢。請你想想,他賠了多少錢?”
我們無妨算一筆賬:
玩具店老板收入:年輕人付0元(假幣價值為0);水果店兌換零錢100元;水果店退還回來的假幣0元。共計收入100元。
玩具店老板支出:水槍價值23元;給年輕人找零77元;起初付水果店假幣0元;后來付水果店真幣100元。共計支出200元。
所以,玩具店老板凈虧100元。
用另一種思路:整個過程的問題,都歸咎于那張100元假幣。假如年輕人所付的是真幣,則上述所有過程就都完全正常。那么,那張假幣最終流落在誰的手里,他就虧損100元錢。顯然,年輕人由于禍水東移而獲得不義收入100元,而玩具店老板“交學費”虧損100元,說明文,換取一個教訓。
這也告訴我們,解題時要認真分析,而不要迷信“標準答案”。也希望,寫書的老師應該認真一些,切莫“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99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