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了解課文內容。
3、分析文中反復的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3
教學難點:分析文中反復的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辨字形,讀準字音
燒灼( )拂曉( )腋窩( )匍匐( )瓦礫( )
地窖( )顫巍。 )迫擊炮( )明晃晃( )
覆( )舀( )揣( )
2、解釋詞語:
(1)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2)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竭:盡。
(3)名副其實 :名聲與實際相符合。
(4)肅穆:嚴肅而恭敬。
(5)匍匐:爬行。
(6)瓦礫 :破碎的磚頭瓦片。
(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遠流傳,不可磨滅。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⑴導入:許多古詩文中以蠟燭為題抒發感情,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現在,蠟燭已失去它本身的實用價值,但我們仍常用它來寄托某種情感:喜慶,或是憂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更是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⑵板書課題,簡介作者:西蒙諾夫(1915-1980),蘇聯作家。
⑶檢查預習情況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標上自然段,概述課文內容。
明確:一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其暴尸戰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地將其掩埋,并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燃在戰士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
⑵學生交流。
提示:這是一篇通訊,閱讀時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3. 細讀課文,發現問題
同學們有沒發現文中對一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能找出來嗎?大家一起來找一找,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為何要對這些內容進行反復的描寫? (盡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后歸類)。
提示:炮火(11) 老婦人的黑色圍巾(5) 老婦人的動作“跪”、“爬” (各3) 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6)等內容進行了反復交代和描寫。
4.這些反復描寫有什么作用?
學生找出交流,討論其作用
①對“炮火”的11次描寫,突出了當時環境的危險,更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為老婦人的行為而感動
②對“蠟燭”的多次描寫,說明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 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③對“黑圍巾”的5次描寫,表現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突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④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4.語言實踐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動?請為同學們朗讀出來,并說說你感動的原因。
5.布置作業:
“ 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了。他們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驚擾那肅穆的空氣,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斗。”
他們談論是什么?請寫一段他們的對話,不少于150字。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教案
3.蠟 燭
教學目標:1、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學習通過動作來描寫心理的寫法。
3、品味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品味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聽寫詞語
二、揣摩語言
1、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那作者是通過什么來進行人物刻畫的呢?提示:結合上節課的“跪”“爬”(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請同學生們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并說說通過這些片段你覺得文中的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老人?
明確:老婦人飽受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無所畏懼,不怕艱難,安葬烈士,并把結婚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陪伴。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2、結尾兩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點撥: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三、閱讀訓練
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站在墳旁的紅軍士兵們立刻脫下了帽子。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的燭光。
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這一支和墳上的快點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樣,顯然是一對。老婦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蠟燭頭,把那新的一支點著,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離她最近的紅軍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來。
教學札記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了。他們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驚擾那肅穆的空氣,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斗。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1.“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中“又”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畫線句的含義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屬于_________描寫,表現了老婦人怎樣的心理活動?
4.第五段“他們小聲地談論著”,試想像可能在談論什么內容?
6.最后一段的含義是什么?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3.蠟 燭
學習目標: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了解課文內容。新課 標第 一網
3、分析文中反復的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學習重點:教學目標3
學習難點:分析文中反復的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辨字形,讀準字音
燒灼( )拂曉( )腋窩( )匍匐( )瓦礫( )
地窖( )顫巍。 )迫擊炮( )明晃晃( )
覆( )舀( )揣( )
2、解釋詞語:
(1)拂曉:
(2)精疲力竭 :
(3)名副其實 :
(4)肅穆:
(5)匍匐:
(6)瓦礫 :
(7)永垂不朽:
二.學習?研討
1.檢查預習情況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標上自然段,概述課文內容。
⑵學生交流。
提示:這是一篇通訊,閱讀時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3. 細讀課文,發現問題
同學們有沒發現文中對一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能找出來嗎?大家一起來找一找,我們一起來分析
4.這些反復描寫有什么作用?
學生找出交流,討論其作用
4.語言實踐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動?請為同學們朗讀出來,并說說你感動的原因。
5.布置作業:
“ 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了。他們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驚擾那肅穆的空氣,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斗。”
他們談論是什么?請寫一段他們的對話,不少于150字。
學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蠟 燭
學習目標:1、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學習通過動作來描寫心理的寫法。
3、品味關鍵語句的含義
學習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學習難點:品味關鍵語句的含義。
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二、揣摩語言
1、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那作者是通過什么來進行人物刻畫的呢?
請同學生們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并說說通過這些片段你覺得文中的老婦人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2、結尾兩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閱讀訓練
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站在墳旁的紅軍士兵們立刻脫下了帽子。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的燭光。
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這一支和墳上的快點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樣,顯然是一對。老婦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蠟燭頭,把那新的一支點著,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離她最近的紅軍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來。
學習札記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了。他們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驚擾那肅穆的空氣,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斗。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1.“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中“又”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畫線句的含義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屬于_________描寫,表現了老婦人怎樣的心理活動?
4.第五段“他們小聲地談論著”,試想像可能在談論什么內容?
5.最后一段的含義是什么?
學后感
3《蠟燭》參考答案
課時一
二、2⑵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老婦人目睹一位紅軍戰士在戰斗中犧牲。經過:老婦人不顧年老體弱,冒著炮火,掩埋紅軍戰士,并點燃蠟燭,悼念紅軍戰士。結果:老婦人點燃的蠟燭將永遠燃燒在人民心中。
課時二
三、1、“又”表明老婦人將珍藏的又一支蠟燭也拿了出來,表現了老婦人更珍重南蘇情誼,更感謝年輕的紅軍戰士。2、在戰爭中,南斯拉夫人民和蘇聯紅軍結成深厚的戰斗情誼。3、動作描寫 感謝蘇聯紅軍的援助,表現了老婦人對為解放南斯拉夫而戰的紅軍戰士深深地敬愛之情。4、感謝老婦人,贊揚老婦人的勇敢及對友誼的珍視。5、這燭光是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這燭光是精神的火花,象征著母親對孩子的深情,激勵著士兵們勇敢戰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4649.html
相關閱讀:背影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
八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案(北師大版)
送你一束轉基因花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