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備課參考 2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1.精讀課文,找出撼人心靈、富有表現力的句子,揣摩體會其作用。
提示:⑴從詞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說明方法等方面來品讀。⑵同學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談讀后的感受。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補充,然后再全班交流。
從根本上說,羅布泊從美麗的仙湖變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驚的。從寫法上探究,對比、擬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強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靈的力量。
先看對比手法。作者對比羅布泊的今昔,讓人知道羅布泊并非從來如此,原來昔日這里曾是美麗的仙湖和繁華的綠洲。作者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鮮明而具體的描寫,顯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勢的跌宕,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擬人手法。作者將胡楊林擬人化:“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蕩,為自己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將羅布泊擬人化:“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這里同樣賦予羅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再看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連用四個“盲目”,遺憾之情、譴責之情大大強化。又如篇末三個“救救”,呼吁之聲,振聾發聵。
再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边@樣的抒情讓人共鳴,讓讀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覺悟到只有保護環境才能保護人類自己
文章的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作者運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對比、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列數據等說明方法,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力量。
2.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人們會制造悲劇,自討苦吃?
提示:這個問題要抓住重點片段(“問題出在近30多年……渾然一體”),探究深層含義,從中獲得啟發。
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于將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頭腦里根本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盲目,就是目光狹小,只圖本地區利益,不顧整體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規律,不懂生態平衡,不懂上游將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會干涸,羅布泊就會干涸,周邊生態環境就會嚴重惡化,乃至荒漠化。
當年“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擴大耕地,開采礦藏,也是開發,問題是當年的開發沒有考慮水資源,簡單的以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顧了上游不顧下游。
從羅布泊消失的深層原因中應該吸取的教訓是:開發要克服盲目性,認識自然規律,認識生態平衡,謀求發展必須抓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3.討論:假如你是當年新疆建設兵團司令,你怎么規劃塔里木河流域的開發?然后交流各自看法。
提示:“事后諸葛亮”語帶貶意,但是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教訓必須總結,吸取。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充分的假想,可以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深入領會課文。
4.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羅布泊或者是羅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樹,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條小溪……你將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們訴說些什么呢?
提示:運用擬人、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列數據等說明方法,抒情等表達方式。

《旅鼠之謎》
1.歸納北極旅鼠的幾大奧秘。
提示:第一大奧秘是,旅鼠繁殖能力驚人;第二大奧秘是,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節制,而且一旦繁殖過多,會出現種種怪現象,好像想方設法要自殺似的;第三大奧秘是,死亡大遷移,數百萬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2.這是一篇很別致的科學小品,它的寫法能不能叫做“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來介紹科學知識”?作者為什么采用這種寫法?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提示:可以這樣探究,先用記敘的要素來衡量。記敘的要素應該具備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局。時間:“有一天”;地點:“巴羅附近的愛斯基摩人村落遺址”;人物:“我”和丹尼斯?馬洛拉斯先生;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經過:“我”聽丹尼斯講述旅鼠的種種奧秘;結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的行為的奇特發表他的感想。
記敘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見是地地道道的記敘文體。可是這篇記敘文很特殊,它所敘述的故事跟一般記敘文敘述生活故事不一樣,講的全是關于旅鼠的知識。
這篇“記敘文”還有一個特點,通篇幾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對話,而且丹尼斯的話大段大段的,講的都是旅鼠的奧秘。這樣看來,說這篇文章是“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生動有趣地介紹知識的科學小品”是不錯的。從文體上可以說,是說明文和記敘文雜交品種,或者叫做跨文體的文體。
可見,介紹知識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應該努力創新,應該考慮怎樣講效果更好,怎樣才能吸引讀者,讓人喜歡
3. 課文說:“人類也許應該從旅鼠身上學到點什么。例如,如果人類也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從課文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提示:可以提供下列材料:美國科普作家、未來學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來寫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萬或每年7000萬人的速度增長著……完全有理由擔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60億……如果地球人口繼續像現在這樣每過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將增加10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類機體的總質量就會等于地球的質量……到公元7000年,人類的質量就會等于已知宇宙的質量!……看來很明顯,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惡果。”
篇末寫丹尼斯說的話:“人類也許應該從旅鼠身上學到點什么。例如,如果人類也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比丝趩栴},是全球第一號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我們還可以從課文中得到這樣一些啟示:
第一,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茖W研究當然不能沒有功利目的,但是功利目的不能太狹隘。對于旅鼠,自有一批動物學家和動物行為專家懷著極大的興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他們離開繁華的城市和溫馨的家庭,來到邊遠極地,醉心于觀察和研究。
第二,科學研究過程要不斷調整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研究的失敗,說明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需要調整,只有創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才能解開大自然之謎。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調節機制,一旦打破生態平衡,就出現向新的平衡轉化的新趨勢。
第四,從自然界的調節中人類應該覺悟,人類也要注意自我調節,以求和諧發展。
4.讀整篇課文,真像讀有趣的故事一樣,叫人越讀越起勁,本文在謀篇布局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敘事文學講究波瀾,講究高潮,仔細揣摩課文的謀篇布局,可以發現,這篇科學小品也講究波瀾,講究高潮,而且講究結局的有趣和雋永,所以我們會越讀越有興趣。
旅鼠的三大奧秘言之有序,超強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兩大奧秘雖然至今還是一團謎,但總與繁殖有關。三大奧秘一個比一個更神秘莫測,第二大奧秘、第三大奧秘都是自殺行為,但是第三大奧秘比第二大奧秘更神秘。所以這樣的總體結構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再說對話的詳略,丹尼斯講述前兩個奧秘之后,寫“我”的反應都比較少,對于第一大奧秘,我由懷疑而計算,由驚訝而感嘆,對于第二大奧秘,“我卻怎么也笑不出來,陷入了迷惘的深思”,氣氛與前不同,行文顯出波瀾。講了第三大奧秘之后,寫了反復的談論,“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問,談興前所未有,如同敘事文學作品的高潮,一問一答之間,實際上也是反復制造懸念,反復解開懸念,最后卻又是“一大難解之謎”,讓讀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篇末,又有丹尼斯發人深思的感慨和讓人始而驚嚇繼而發笑的舉止,又莊又諧。通篇寓知識于敘事之中,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讓人既長知識又有興味。
5.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動物也有一些奇異的現象。請根據你的觀察和了解,寫一段文字,說明某種動物奇異的表現及其原因。
提示:本題意在遷移應用,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研究自然。這種讀寫結合的練筆又可以引導學生揣摩課文寫法,研究怎樣寫出一個“奇”字,讓讀者真正感覺奇妙。

《大雁歸來》
1.理解作者對大雁傾注的感情。
⑴作者為什么喜歡歸來的大雁,以欣賞的目光注視大雁飛臨沼澤時的種種動作,為大雁棲息農場而驕傲?
⑵作者為什么喜歡傾聽大雁的鳴聲,而且他把它們的鳴聲稱之為辯論、議論、集會、發言?
⑶作者為什么對大雁對動物有這樣的感情?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懷有怎樣的理念?
提示:課文中有“愛鳥者”這個概念,作者稱自己為“愛鳥者”,一個“愛”字貫穿全文,抓住這個“愛”字就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作者多用擬人手法描寫大雁,這種寫法不單純是一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而且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作者對大雁是那樣有感情,他喜歡觀察它們,研究它們,知之愈多,愛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聯合的觀念,可謂全球一體化,正是人類所不及的。作者心目中,大雁的遷徙活動是富有詩意的,它們對人類有益無損,大雁歸來的鳴叫,簡直是帶有野性的詩歌?偠灾,作者認為,大雁是人類的伙伴,動物使地球充滿生機,充滿詩意,充滿樂趣;人類應該珍愛有益無損的動物,和諧共處,不應該憑借自己的優勢而去傷害它們。
2.利奧波德這位倫理學家周末就到農場度假,他用心觀察研究大雁,這樣多情地感受大雁,這樣的情懷應該怎樣理解?
提示:倫理,本是處理人與人相互關系所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作者由人間的倫理推及人與自然關系。在他的觀念中,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的其他部分也應該平等地和諧共處。作者發現,大雁這種生靈,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也有家庭結構,也有親情,人類雖為萬物之靈,但不應該自私地傷害它們。況且大雁有不少為人類所不及的品性,它們向來有聯合的觀念,它們對人類是有益無損的。人類回歸自然,可以從自然中獲得無窮樂趣,F代化固然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福利,但是自然界自有無可替代的情趣,在享受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人們越來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與動物為伴,這是一種回歸自然的趨勢。
3.仔細體會下面的句子,說說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
⑵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叫起來,它們濺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⑶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三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
提示:
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給人們帶來了春天的生機,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悅。
⑵歸來的大雁讓香蒲乃至萬物擺脫了冬日的嚴寒,香蒲乃至萬物從此迎來春天,欣欣向榮,生動形象。
⑶春分后大雁回歸,它離開了食品豐足、冬季溫暖的南方,最后來到陽光充足、夏季僻靜的北極,生育小雁。遷徙中的大雁,它的鳴叫,是帶著野性的詩歌,給整個大陸帶來詩意。作者覺得大雁是非?蓯鄣膭游,大雁是人類的朋友,他喜歡大雁。
4.回顧學過的詩歌,積累有關寫“大雁”的詩句。
提示: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2.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5.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喂??出來》
(一)課文內容理解
1.這個故事真實嗎?這樣的洞真的存在嗎?
提示:是虛構-幻想。
2.這篇小說圍繞什么話題來寫?有什么意義?
提示:環保話題。意義略,言之有理即可。
3.這個洞真的是無底的嗎?
提示:表面無底,其實未必。正如我們的地球,表面上無邊無際,實際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經不堪重負了。
4.小說為什么以“喂??出來”為題?
提示:表明“無底洞”已經溢滿,地球已經十分擁擠。希望引起人們的警覺和重視。
5.小說中的“洞”比喻什么?
提示:人類生存的地球。
6.小說中兩處寫“喂??出來”,分別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處照應文題,同時為下文鋪墊,引發下文的情節。
第二處照應文題和前文,同時啟發讀者領悟其中蘊涵的哲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時候一到,結果就出來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的。
7.小說中寫了幾類人?這些人有何共同點?你覺得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
提示: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類人。
8.作者想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
提示:人類一切破壞環境的舉動,到頭來都將危害人類自己。不去積極治理環境污染,總有一天人們將會遭到滅頂之災。
(二)問題探究
1.作者怎樣展開想像?可以通過畫“情節鏈”,來揣摩作者的想像活動。

2.探究想像與現實的關系?梢宰寣W生談談自己的耳聞目睹,人們是怎樣處理生活垃圾和廢氣、廢水、廢渣的?再問一個“為什么”:人們為什么這樣處理垃圾與三廢?由此悟出人們的幻想,人們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氣看成了無底洞。這篇科幻小說用幻想的無底洞諷刺了人們的幻想。
(三)拓展延伸
1.以前你對垃圾是怎樣處理的?學了這篇小說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2.你身邊有哪些城市垃圾?你知道它們是怎樣處理的嗎?
3.除了垃圾以外,還有什么會污染我們的環境?對此,你有什么建議?
4.續寫《小石頭飛出之后------》
提示:想一想,在小說結尾,那奇怪的叫聲和小石頭從哪里來?掉下那塊石頭之后,還可能會發生什么?


第四單元 民俗民風 生活與情趣

一、單元學習要點
1.立足語言,品味語句,積累語言;
2.適當擴展范圍;
3.積極開發地方課程資源。
二、教學設想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代表了現階段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也充分地表現了新課標對語文學科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重視程度。
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或寫各地的節日風俗,或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或描繪街頭商販的吆喝,文筆生動,妙趣橫生,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突出的人文精神。學習本單元可以結合“民間采風”的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去關注我們身邊的民風民情,探尋日常生活背后的“學問”。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以“家鄉風情”為主題,設計各種活動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顒討撚杏媱潱性u價。計劃應詳盡,形式應多樣,評價既重結果更重過程、態度,力求使學生在活動中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增加社會經驗,培養多種能力。
三、教學建議
1.要從文章出發,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在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示范并引導學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注意語言的感悟和積累,加強朗讀教學,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
2.教學范圍可以適當擴展。由于本單元課文內容學生普遍較為陌生,教師可以借助音像資料,適當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但不能喧賓奪主把語文課上成“民風民俗”的知識介紹課。
3.本單元教學還應該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教師應注意利用當地民風民俗,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使語文教學更加鮮活,更加有趣。
四、自主學習思路探究和拓展遷移設計
《云南的歌會》
1.文中寫了幾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提示: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2.欣賞文中“山野對歌”這一部分的人物描寫。
提示:山野對歌”這一部分的人物描寫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如同一幅人物肖像畫:寫面容、寫牙齒、寫服飾,筆筆細致,如在目前。而作者的態度卻又隱含在字里行間。
3.“山路漫歌”一部分是怎樣描寫美好有情的歌聲的?
提示:“山路漫歌”部分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環境映襯優美人物優美的歌。
4.欣賞《云南的歌會》一文中“村寨傳歌”這部分的場面描寫。
提示:“村寨傳歌”這部分的場面描寫,有全局的描繪,有細部的刻畫,有“面” 有“點”,宛若電影畫面中的全景與特寫。生動地展現了規模宏偉、氣勢壯觀的“村寨傳歌” 的動人場面。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

《端午的鴨蛋》
1.文中為什么要花很多篇幅寫端午的風俗?
提示:本文是按照“端午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這一總體框架來進行構思的,行文自然,毫無雕鑿的痕跡。
2.作者為什么要寫“鴨蛋”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東西,和吃鴨蛋這樣小事呢?
提示:文章通過對家鄉的鴨蛋的富有情趣的介紹,流露出了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3.作者是如何寫出生活中無窮的情趣的?
提示: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的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運用聯想和想象,細細地咀嚼生活中的細節,展示了生活的本質,創造了真境界,傳達了真感情,引導人們從生活中的去發現美,去體驗人生的樂趣。
4.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的語言風格在本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提示: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語言有很強的形象性,能抓住事物的特色神韻一字傳神,于平淡中透出無窮的韻味。

《吆喝》
1.作者介紹這些吆喝時遵循了怎樣的思路呢?
提示:本文在結構安排上,頗有獨到之處。全文從兩個方面人手寫“吆喝”: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2.吆喝是中國常見的一種古老鄉土文化,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品味分析這種文化的呢?
提示: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蘊涵的濃郁的情趣。
3.文章給了我們哪些啟發?
提示:啟示一: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一個情趣的人,去體驗生活,品味人生。啟示二: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去觀察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大膽地表現生活中的美。

《春酒》
1.文章的結尾這樣寫道“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怎樣的八寶酒才有“道地家鄉味”呢?
提示: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疊印在一起,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干,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席上不斷氤氳起來,彌漫成濃濃的人情民俗之美。
2.品味文中對母親這一形象的精彩描寫。
提示:琦君筆下的母親是一位勤勞能干的、慈愛溫柔、靈性很強的農村婦女。她善良大度、充滿美德。母親的一言一行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美好印象。
3.品味《春酒》中是所展現的生活美。
提示《春酒》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以中國傳統溫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溫婉的筆致,將新年、童年、鄉鄰、母親營造成了一個藝術世界。為我們展現了家鄉的民風之美和人情之美。表達了對童年、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之情。

《俗世奇人》
1.《刷子李》一文中的敘事有何特點?
提示:《刷子李》一文中先用了對比的手法為人物預設了一個極其不同尋常的背景,一波三折地敘述了刷子李的奇妙絕活,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表達了作者對刷子李這個具有超凡技藝的“奇人”由衷的贊嘆和肯定。
2.《泥人張》與《刷子李》在敘事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刷子李》一文先設下一個謎團,然后慢慢揭開謎底,所以在敘事時,對刷子李的神奇大加渲染,以此來突出刷子李的“奇”!赌嗳藦垺穭t是把泥人張放到與海張五的較量中來表現他的“神奇”。所以,寫“泥人張”時,用單刀直入法切入正題,敘事中又設置懸念,將簡單的故事情節安排得曲折有致,生動地寫出了“泥人張”超凡的技藝,和獨特的個性風格。
3.《俗世奇人》在語言上有何獨到之處?
提示:首先,文章吸取了天津方言中的精華,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其次,本文的語言極具造型能力,生動地寫出了世俗風情、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動作和神態。此外,全文語句短小精粹,活潑幽默,大有單口相聲的風味。
4.怎樣從品讀《俗世奇人》這篇小文章中獲取經驗,去品讀我們的現實生活這篇大文章?
提示:《俗世奇人》塑造了兩位有著獨特技藝、個性鮮明的民間高人的形象。從一個小角度切入,一人僅寫一事,卻寫得形神兼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人物的神韻。我們要關注生活,學會觀察身邊的一人一事,要善于發現身邊人物的個性美,這樣,我們就會更加理解生活,更加熱愛生活了。

第五單元 敘事寫景 思考與感慨

一、單元學習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大致理解詩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
2.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3.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
二、教學設想
本單元入選的九篇名家經典古詩文短小精致而又形式多樣,洗練簡潔而又渾然天成,言語淺近而又意旨深遠,敘事平常而又富有睿智和哲理。《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友人的信,同時也是一篇詞清句麗的寫景小品文,描繪了富春江壯麗優美、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自然圖景,文章造句駢散相間,寫景歷歷如繪,清新雋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佳作!段辶壬鷤鳌肥翘諟Y明托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恶R說》以千里馬喻人才,寫知遇之難,表達了懷才不遇的不平與憤懣!端蜄|陽馬生序》追憶了自己含辛茹苦發憤讀書的往事。《詩詞曲五首》有的追述不幸的遭遇,有的表達生死不渝的愛國豪情,有的追溯歷史的蹤跡,有的表明對國計民生的憂慮。因此,教學時要根據文言文的特點,以朗讀為主線,主要采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形式,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三、教學建議
1.要了解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努力地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山水風光對話,和仁人志士交流,從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發與感悟。
2.重視對課文的誦讀。本單元所選的這幾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背誦的要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誦讀的習慣,這是培養文言語感的重要途徑。學生如果能夠熟讀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就能逐步具備初步的閱讀文言作品的能力。
3.要用心領悟課文的內容,弄清文言詞語的含義和在課文中的用法。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要盡量準確、連貫、流暢地翻譯出來。
4.要注意積累語匯。特別是保存在現代漢語中的文言語匯、名言警句以及說理、抒情、寫景名段名篇,最好能做到爛熟于心,出口成章。
四、自主學習思路探究和拓展遷移設計
《與朱元思書》
1.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物的特征?為什么?
提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奇“異”這兩個字展開。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提示:景:異水 “清” 如“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如“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如“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3.根據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提示:無拘無束、任性自得。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4.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提示:文句清新優美,寫景狀物細致,句式兩兩相對,又駢中帶散。
5.古詩文中描寫山水的名句還有哪些,舉例。
提示:如《與謝中叔書》、《使至塞上》、《望廬山瀑布》等。
【資料平臺】
《與顧章書》 吳均
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向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然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9733.html

相關閱讀:背影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
八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案(北師大版)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學案
送你一束轉基因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