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八年級地理珠江三角洲教學設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一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豐富,可充分利用學生對生活的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珠江三角洲的區位優勢,探究區位優勢在地區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認識外向型經濟作為本區的特色經濟在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討論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鎮發展的關系;使學生堅定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第一課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利用豐富的課本素材和自我生活體驗,探究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及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二課時:通過指導學生收集、分析相關材料,認識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的獨特性;聯系家鄉實際,探討經濟發展與城鎮化的關系。
●目標
知識目標
1.利用地圖說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結合地圖說明我國區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廠”。
3.知道三角洲、城鎮化等概念含義。
能力目標
1.能夠在地圖上準確填寫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有關的地理名稱。
2.通過有關地圖和材料,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比較能力及相互協作等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經濟和城鎮的發展情況,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2.激發學生對愛國華僑的敬佩之情和身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
3.懂得環境保護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對外開放的前沿”、外向型經濟及城鎮的發展。
●教學難點
1.“對外開放的前沿”空間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比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準備
自制投影片、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國廣東省的 部, (河流)下游,毗鄰 、 特別行政區,與 地區隔海相望, 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 ”。
(2)1980年我國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 、 、 和 ,其中, 省就占了三個,位于珠江口東西兩側的經濟特區分別是 、 。位于福建省的經濟特區是 。珠江三角洲的 (城市)為我國著名的沿海開放城市。香港位于 (經濟特區)以南,澳門位于 (經濟特區)以南。
3.我國目前有5個經濟特區,其中不在珠江三角洲的是( )
(1)海南省 (2)深圳 (3)珠海 (4)廈門 (5)汕頭
A.(1)(2) B.(3)(4) C.(3)(4)(5) D.(1)(4)(5)
4.決定珠江三角洲外資來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國家政策 C.自然條件好 D.氣候暖熱
5.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它是廣東最大的平原和“魚米之鄉”
B.這里的“基塘”農業是我國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制度
C.是我國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D.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我國最早設立的深圳經濟特區在這里
6.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糖料作物和糧食作物分別是( )
A.甜菜、水稻 B.甘蔗、水稻 C.甘蔗、小麥 D.甜菜、小麥
7.珠江三角洲面積最大的城市是( )
A.廣州 B.深圳 C.珠海 D.佛山
8.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外資、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是( )
A.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B.氣候宜人,風調雨順
C.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D.毗鄰港澳和東南亞
9.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的工業基地的性質是( )
A.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B.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C.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D.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10.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滬寧杭地區的共同特征是( )
A.以輕工業為主 B.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C.臨近海洋 D.臨近東南亞
[導入新課]
問題一:請到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旅游過或從電視上看過該區新聞或專題報道的同學談談對那里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所見所聞。(在學生對所學知識具備初步經驗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形成這種特點?帶著問題進一步學習課文內容)。
問題二:請問哪一位同學知道目前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內區域有哪些?(同學們在發言中可能會提到蘇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然后教師設疑:“那么為什么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會成為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呢?”在學生優先發表見解后,再繼續深入分析,使學生真正明白本區各方面的優勢所在)。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優越,它才成為我國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板書:第一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一、對外開放的前沿
[講授新課]
設疑思考:人們說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那么它為什么能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讀圖觀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區”彩圖,引導學生觀察本區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問題。
評價點撥:對學生的發言加以激勵評價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區之所以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與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鄰港澳,面向海洋,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讀圖分析1:引導學生觀察珠江三角洲地圖,并在圖上描畫出北回歸線,并利用已學知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屬于地球上哪個熱量帶和我國的哪個溫度帶?〔學生:熱帶、亞熱帶;教師:同學們判斷得很對。接著出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投影圖)印證學生答案〕在此基礎上再出示“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投影)引導學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降水條件和干濕狀況(珠江三角洲地處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進而得出這里的氣候條件優越,農業基礎好,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等環境特點。

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 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
讀圖分析2:引導學生觀察投影圖《東南亞地圖》,重點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周邊地區以及隔海相望國家的相對位置關系。
評價點撥:對學生的分析激勵評價后,教師指出:與周邊地區的位置關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的根本條件。正是由于具有這樣的位置條件,歷史上才會有大量的移民從這里流向“南洋”,廣東和福建才成為華僑的主要故鄉,而今日的華僑故鄉又能獲得境外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現代經濟發展條件。
設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僅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條件能行嗎?(學生:僅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條件還不夠。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學生)那么還應具備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呢?
讀圖分析3:引導學生閱讀投影圖《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占全國的比例》(圖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利用外資上有哪些特點呢?學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外資有數量大、增速快、約占全國的30%,在全國占居首要地位等特點。學生回答后,教師及時給予鼓勵。
設疑思考: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國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呢?
分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適當啟發。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后,教師給予激勵評價,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資之所以在數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國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優勢:(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是我國的“南大門”;(2)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1980年國家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廣東占3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就占了兩個經濟特區(即深圳、珠海經濟特區),1985年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被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廣州成為沿海開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區為全國著名的僑鄉,華僑、海外華人眾多,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利用其優勢條件,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而且對全國其他地區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僅自然條件優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還是全國著名的僑鄉。
講解:歷史上華人、華僑有著不可磨滅的愛國、愛家鄉和愛人民的光榮傳統。每當祖國危難之際,他們都會省吃儉用,慷慨解囊,為我們祖國捐錢、捐物,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如陳嘉庚、李林、李嘉誠、霍英東、邵逸夫等等。祖國改革開放后,廣大華僑、海外華人為了改變祖國的落后面貌,獻計獻策,還大量向祖國內地、家鄉投資辦廠、捐資助學等。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狀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有這么多愛國華僑、華人而自豪,都應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
指出:我們黨和國家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珠江三角洲這個祖國的“南大門”采取對外開放、優先發展的戰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發展的思路是正確的,效果是明顯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家的政策對區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說明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是充滿希望的。
分組討論: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組,結合以上所學知識,分別從區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個方面討論,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
A組: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B組: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C組: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后富)的策略。
評價點撥: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并點撥(歸納總結見上面答案)。
[課堂小結]
總之,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具備了天時(政策因素)、地利(區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為我國最早開放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反饋練習]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國廣東省的 部, (河流)下游,毗鄰 、 特別行政區,與 地區隔海相望, 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 ”。
(2)1980年我國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 、 、 和 ,其中, 省就占了三個,位于珠江口東西兩側的經濟特區分別是 、 。位于福建省的經濟特區是 。珠江三角洲的 (城市)為我國著名的沿海開放城市。香港位于 (經濟特區)以南,澳門位于 (經濟特區)以南。
2.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區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東南 珠江 香港 澳門 東南亞 海陸 南大門
(2)深圳 珠海 汕頭 廈門 廣東 深圳 珠海 廈門 廣州 深圳 珠海
2.(1)區位因素:本區地處熱帶、亞熱帶,降水豐沛,水源充足,平原廣闊,河網密布,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海陸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為全國著名的僑鄉。
(3)政策因素:國家對本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后富)策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引導學生課余從報刊、雜志、畫冊等媒體上搜集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著名華僑、海外華人的事跡和照片,并想想他們為什么這樣做?
2.引導學生課余從報刊、雜志、畫冊等媒體上搜集有關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資料,并想想該區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產生于 世紀 年代,其產生和發展的有利條件是:地理位置優越(緊鄰 和 地區); 交通運輸便利;很多地方是著名的“ ”,便于吸引大量 、先進 和 經驗及最新的工商 信息。
(2)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后廠”為基本模式,其中 地區扮演“店”的角色, 地區扮演“廠”的角色, 在前, 在后,彼此緊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稱為“前店后廠”。
(3)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發展的標志是 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主要原因是 經濟繁榮, 結構發生重大調整。
(4)城鎮化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進步,也可以帶來一系列
問題和 問題。
2.連線
“前店后廠”是我國外向型經濟區域合作的基本模式。請把“前店”“后廠”與相應的地區用線連接起來。
“前店” 珠江三角洲地區
“后廠” 港澳地區

[導入新課]
同學們回憶一下珠江三角洲為什么能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或者說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學生回答后,教師激勵評價點撥)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珠江三角洲,它的經濟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屬外向型經濟;教師:答得很對)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經濟。
板書:外向型經濟
[講授新課]
師問: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經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生答: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先進技術設備、經營管理辦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創辦了一大批對勞動力數量要求較多的加工制造企業,如紡織和服裝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玩具制造業等。(教師及時激勵評價)
師問:珠江三角洲地區引進的大量外資來自哪里呢?
投影1:“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地”(圖7.3)

珠江三角洲外
資的主要來源地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資74%來自港澳地區,這是本區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其中3%的外資來自祖國的臺灣地區;23%的外資來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區。
師問: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經濟呢?引導學生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主要產業部門)及外向型經濟的名稱,邊想象邊畫出外向型經濟示意圖。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畫出示意圖,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外向型經濟是一種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以出口外銷為經營方向的經濟。
投影2:“外向型經濟一例”(圖7.4)加深學生對外向型經濟的理解。
師問:珠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的產品是通過什么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的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通過港澳貿易渠道把本區的主導產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教師及時給予激勵評價)
師問: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以怎樣的合作方式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外向型經濟,從而使該地區貿易國際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閱讀材料:指導學生閱讀P53材料,明確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以“前店后廠”的基本模式合作發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兩地區正是采取了這種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合作模式,到20世紀末,珠江三角洲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發散思維:“前店后廠”模式充分利用兩地的互補優勢,實現了強強聯手。你認為這種分工合作模式還對哪些地區有借鑒意義?
評價點撥:學生發言后,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并點撥:“前店后廠”的分工合作模式對我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如遼中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等發展外向型經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投影3:“珠江三角洲和全國GDP增長曲線”(圖7.5)
分組探討1: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帶動作用。讀圖7.5,分析珠江三角洲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
(1)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全國的趨勢有何差異?
(2)這種差異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變得越來越明顯。請你分析其原因。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學習小組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1)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增長幅度較大,而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卻較小。(2)這種差異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變得越來越明顯。主要是因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實行改革開放,以“前店后廠”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發展了外向型經濟,因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上升。
分組探討2:外向型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結合下列材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利用土地、勞動力資源的低成本優勢,吸引了臺灣各大電腦廠商前來投資建廠,形成了完備的電腦零配件生產體系。但是,隨著企業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勞動力成本上漲,加上遠離市場,人才儲備不足,使得這里吸引資金的優勢漸失。而長江三角洲地區人才資源豐富,科技實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個深具潛力的市場,使得這里開始成為臺商投資的熱點。近幾年來,臺商投資已經向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蘇州、南京一帶轉移。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外向型經濟,外向型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稅收減少等。這些現象毫不奇怪。因為投資者追求的主要是經濟效益,什么地區獲得經濟效益大,就投資什么地區。什么地區投資環境好,就投資什么地區。這是商人的經營之道。投資要考慮各種因素,才可能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分組探討3:我國地區差異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條件,可以發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經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試比較珠江三角洲和遼中南地區經濟特色和條件的差異。
投影4:出示“珠江三角洲地區圖”和“遼中南地區圖”,然后引導學生閱讀兩地區產業分布圖并結合以前所學知識,比較兩地區主要產業部門和發展主要產業所依托的地理條件的差異。
珠江三角洲工業區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評價后點撥:
地區主要產業部門不同依托的地理條件不同
珠江三角洲地區(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電子通信設備等產業靠近港澳和東南亞,很多地方是僑鄉,有利于利用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且海陸交通便利
遼中南地區(著名的重工業基地)鋼鐵、機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業有色金屬、煤炭、鐵礦資源豐富,海運便捷、鐵路運輸發達,有利于發展重工業
過渡: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城鎮的迅猛發展,可以說城鎮的發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的發展。
板書:城鎮的發展
引導學生觀看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前后的圖片。讓學生說說珠江三角洲地區在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變化,明確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前者農田廣闊(以農業用地為主),后者卻是城鎮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顯著變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鎮發展的重要標志。
師問: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形成這種巨大變化需要哪些條件呢?
投影5:《珠江三角洲獨特的土地利用景觀》(圖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圖7.7)
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閱讀《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啟發思考:同學們,畫中的城鎮幢幢建筑都是用來干什么的?(學生:居住、建工廠、辦學校、辦醫院等)城鎮的建筑越來越多,這是為什么?(學生:當地剩余勞動力和外來勞動力越來越多,人口急劇膨脹。教師:及時鼓勵)
討論表述: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區下列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用序號將它們排列起來,并派小組代表加上適當的動詞,用一段完整的話表述出來。
①加工制造業的發展 ②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 ③城鎮的發④大量就業機會 ⑤大量剩余勞動力和外地勞動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學生:①②④⑤⑥③)
評價點撥:學生討論、排序、口頭表述后,教師激勵評價并點撥: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餐飲業、娛樂業、運輸業等服務行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不僅吸納了本地剩余勞動力,還吸納了大量的外地勞動力。正是由于非農產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改變為工業、交通和城鎮建設用地,這些非農用地散布在城郊和鄉鎮,與尚存的農業用地相鄰,形成了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農業用地交錯分布的獨特土地利用景觀,有力地促進了城鎮的發展。
小結: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后,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才使本區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可見,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地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的形成條件是:外向型經濟繁榮,產業結構調整。
填表:(見投影)
地區最顯著的變化形成條件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前土地利用方式型經濟繁榮
以 用地為主
后 用地、 用地、 用地和 用地交錯分布結構調整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條件,采取的獨特的模式,城鎮發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決辦法。
知識要點與檢測

[反饋練習]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產生于 世紀 年代,其產生和發展的有利條件是:地理位置優越(緊鄰 和 地區); 交通運輸便利;很多地方是著名的“ ”,便于吸引大量 、先進 和 經驗及最新的工商 信息。
(2)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后廠”為基本模式,其中 地區扮演“店”的角色, 地區扮演“廠”的角色, 在前, 在后,彼此緊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稱為“前店后廠”。
(3)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發展的標志是 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主要原因是 經濟繁榮, 結構發生重大調整。
(4)城鎮化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進步,也可以帶來一系列
問題和 問題。
2.連線
“前店后廠”是我國外向型經濟區域合作的基本模式。請把“前店”“后廠”與相應的地區用線連接起來。
“前店” 珠江三角洲地區
“后廠” 港澳地區
答案:1.(1)20 80 港澳 東南亞 海陸 僑鄉 外資 技術 管理 科技
(2)港澳 珠江三角洲 港澳 珠江三角洲
(3)土地 外向型 產業
(4)環境 社會
2.“前店”——港澳地區 “后廠”——珠江三角洲地區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請你課余從報刊、雜志、電視或電腦網絡上搜集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的有關資料,解釋其城鎮化發展的原因。
2.城鎮化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影響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請你結合家鄉的實際情況進行書面說明,并就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你的建議和設想。
課后測試
一、選擇
1.近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進程發展很快,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眾多 B.地形平坦 C.工業發展快 D.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地區能源比較缺乏,為了解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電力不足問題,我國采取了許多措施,主要措施有( )
A.西電東輸、修建核電站 B.修建青藏鐵路、修建三峽工程
C.北煤南運、西氣東輸 D.西氣東輸、修建青藏鐵路
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品大量通過下面哪個城市、地區出口( )
A.上海 B.北京 C.臺北 D.香港
4.珠江三角洲地區與香港地區的合作中,充當的主要角色是( )
A.人才輸出地 B.資源輸出地 C.加工廠 D.原料輸出地
5.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位置分析,它的氣候特點是( )
A.炎熱多雨 B.炎熱干燥 C.寒冷少雨 D.溫差極大
6.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地形是平原,形成原因是( )
A.河流沖積 B.氣候的作用 C.植物較多 D.交通便利
二、綜合題:
1.讀圖完成下列各題:[每空一分,共29分(其中第六小題6分)]

(1)圖中的沿海開放城市是________,經濟特區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我國的經濟特區還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兩個城市。
(2)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中___________是珠江重要支流──東江。
(3)寫出圖中序號所表示的城市名稱、鐵路線名稱:
⑤__________市 ⑥_________市 ⑦_________市 ⑧___________線 ⑨___________線
(4)寫出特別行政區的名稱: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5)圖中⑤市_____________工業生產體系逐漸形成,創辦了一大批對勞動力數量要求較多的____________企業,工業部門主要以_________工業為主。工業生產由___________密集型向__________密集型轉化,是我國_______________的前沿地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65665.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地理臺灣省 教學案
西雙版納
中國的區域差異
臺灣省
《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