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居民與聚落第三節 聚落
設計案例精選
一、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文化的范疇很廣,人種、語言、宗教和聚落都屬于文化的范疇。本章在陸續介紹了語言和宗教之后,本節陸續介紹了人種、語言和宗教之后,本節繼續介紹聚落。聚落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它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聚落有城市和鄉村兩種基本形態。聚落作為人類適應和利用自然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聚落的外部形態、組合類型無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環境的烙印。
聚落這一節主要飽含三個內容:一聚落的兩種基本形態城市和鄉村。主要闡述了鄉村和城市這兩種聚落形態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圖片比較鄉村景觀和城市景觀的差別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二是聚落與環境。主要介紹自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尤其在人類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不高的階段自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鄉村和城市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相對減小,社會經濟、文化對聚落發展的影響日益明顯。三是世界文化遺產。人類歷史上保留下來的眾多文化遺產,使我們的寶貴財富。珍惜和保護文化遺產,是現代公民應具有的意識。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極為豐富。但由于以前對文化遺產價值認識不夠,致使眾多的文化遺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直到今天,破壞文化遺產的事件仍屢屢發生。在我國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今天,切實保護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任重而道遠。為做好這項意義重大而且涉面很廣的工作,政府部門要加強宣傳、組織、規劃和管理,每個公民要具有強烈的保護意識,以盡可能地避免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在義務教育階段,結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學習,當然應該把形成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一是作為一項學習目標。這是“世界文化遺產”教學內容貫穿的核心思想。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運用地圖,說明城市和鄉村景觀的差異,通過學習,說明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讀圖觀察能力、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分析資料、尋找規律等活動,落實聚落的含義、主要類型、不同類型聚落的景觀差異,使學生理解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進而了解 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區,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分析聚落產生的條件,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科參與意識及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從中獲得一種終身受益的地理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教學重點:1、如何分析聚落和環境的關系,認識聚落的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1、學會分析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演示。
教學方法:活動、談話法等。
二、教學流程整體構架
三、學與教的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大家看到兩幅圖片,分別描述的是什么景觀呢?這兩種景觀的異同點是什么?
課件展示:鄉村和城市的景觀圖片,旁邊有提示的問題。
學生說明自己的所看,談自己的觀點:哪幅圖反映的是鄉村?哪幅圖是城市?為什么等等。
總結:這兩幅圖片反映的是城市和鄉村景觀,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人類的居住地,我們把城市和鄉村統稱為聚落。
(新課教學)
板書:一、認識聚落
1、什么是聚落(居住、勞動生產、社會活動)
提問:聚落除了能滿足人們的居住要求外,還有哪些功能?
學生就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聚落的作用:交流、經濟活動、生活等等。
講 述:我們基本了解了聚落的含義,那么,聚落是如何產生的?現在的聚落主要有哪些類型呢?請大家來看看。
課件展示:聚落的形成和發展,演示從藍田遺址到現代的鄉村和城市的變化過程。
提問:大家能看出,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嗎?
學生回答:兩種類型,即鄉村和城市。
主要類型:鄉村、城市
敘述:那么,大家能說說,城市聚落的景觀特點有什么差異和共同點嗎?討論城市聚落居民的勞動生產方式,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不同點有大小、繁華、建筑風格等,相同點是都有很多的建筑物,人多等。
課件展示不同城市的照片,讓學生看到城市景觀的基本一致。
學生:城市景觀基本類似,勞動方式有工業、服務等。
提問:那么,鄉村的情況如何,請大家再看課件,討論鄉村聚落居民的勞動生產方式及鄉村聚落的類型。
課件展示:鄉村的四種不同類型。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有不同的類型,勞動方式 主要是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
總結:由于鄉村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出現了不同類型的鄉村聚落??農村、漁村、林區和牧區等。
過度:其實,鄉村景觀的特點,不僅會由于農業方式的不同而有差異,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鄉村,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也會有不同的特點,請大家欣賞世界各地一些農村景觀圖片。請同學來分析、說明。
課件:展示非洲、亞洲和歐洲等不同地區的鄉村景觀。
學生:介紹自己對不同地區鄉村特點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對應關系。討論不同 地區的鄉村照片,都是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結果。
過度:(評價學生的回答),由這些不同地區的聚落特點與其環境的關系,我們能看出,聚落的形成、發展等與環境的關系密切,接下來,我們學習有關聚落與環境的問題。
二、聚落與環境
影響聚落的主要因素。
我們知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環境條件,造就不同的居民生活區,那么,根據我們所學過的有關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請大家討論,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展示:聚落的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圖。
學生:討論,從課文、地圖冊等查找有關的資料,加以分析,說明。
演示主要的因素。(動態)
學生:回答問題(略)
過度:既然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要受到這些環境因素的影響,那么,你能說說目前世界聚落的分布主要有什么特點嗎?
2、聚落的分布特點
演示:世界主要的聚落分布地區(四大文明古國、歐洲、北美東北部等)
學生:分析、回答。
(在河流的沿岸或中下游平原)
過渡:同學們思考,影響聚落的因 素是不是一成不變的?請同學們看圖思考。
播放課件:現代的一些商業城時圖片。
學生思考,交流;灸軌蛘f出影響聚落的因素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變化。
總結:早期,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環境要素,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聚落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相對變小,而社會經濟條件、文化等因素成為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過度: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不斷地適應環境條件,根據不同的自然 環境差異、各自的生活習慣、文化歷史等,在聚落中修建了不同特色的聚落建筑物??傳統聚落,這些聚落,不僅體現了當地的環境特色,而且能充分展示各地的民族風格,經過歷史長河的見證,保存到今天,成為了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三、世界文化遺產
敘述:下面,請大家領略一組世界和我國的一些世界文化遺產民居建筑。
展示:不同的傳統聚落。
學生:觀看圖片。
提問:北京的傳統聚落有哪些呢?
學生:胡同、四合院、故宮。
教師總結:大家說很好。這些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但是大家請看現存這些景點的圖片。
課件演示:四合院和故宮圖片。
敘述:經歷歷史滄桑的這些傳統聚落,變得殘缺,人類的不和諧開發和保護加劇了它的損傷,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和完善這些傳統聚落。
學生討論,回答。提出一些政府管理,提高旅游素質等方面的建議。
總結:請大家從自我做起,從關注身邊的傳統聚落做起。
課件:演示結論。
本節內容總結:這節課主要學習了聚落的含義及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了解了傳統聚落的則珍貴,讓我們理解了人地關系和諧的重要意義,讓我們更好的發展和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做到和環境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
四、課后總結
本節內容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分析環境對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影響,課堂時間的有限性,沒有對“世界文化遺產”這部分內容展開滲入的討論,而是采用圖片展示的方式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但是盡量結合鄉土地理,引用周邊地區典型的傳統聚落,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從而達到讓學生體會對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資料:
走在平遙與麗江之間
到平遙已在下午四點多了。遠遠就看到了雄偉的城墻。城北門口人很多,顯得有些雜亂。剛在西邊的停車場下車,就有幾個當地人圍過來兜售古城地圖,我向一中年婦女買了一份,但拒絕了她帶路的建議。一陣風來,停車場內塵土飛揚,同行的MM趕緊戴上了太陽鏡和帽子。城頭上彩旗招展,城墻上也持著大幅的廣告,是些牛肉和減速器之類的內容。停車場外有一個“政府旅游接待處”的招牌,想必是五一期間游客太多,必須由政府出面提供信息,安排引導了。只是現場秩序混亂,環境骯臟,感覺上管理工作做得很不好。我們一行打算在城門口留個影,以示到此一游,可是門樓下立了一個鐵塔,拉了好多鋼絲,城墻又被巨幅廣告遮蓋,只好作罷。
五一的平遙游客實在很多,我們只得同平遙的朋友打了電話,請求幫助聯系房間。平遙與麗江同時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清單,兩地已結成友好城市,平遙方面曾訪問過麗江,我們這次來,算是私人的回訪吧。
在平遙旅游局工作的朋友很快到城門口來接我們,帶我們上到城墻上參觀。平遙的城墻很完整,完全是小時候看的《三國演義》等小人書里看的那種古代城池。朋友介紹說平遙古城已有2700年的歷史,現存的城墻基本上是是明朝洪武年間重修的。城方方正正,周長有十二華里。這是按封建的“禮”序對城市規模的規定建的,國都城方九里,諸候城與州郡城方七里或五里,象平遙這樣的縣城,只能是城方三里。十二里長的城墻有七十二個堞樓,三千個垛口,據說是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與七十二賢人?磥磉@是一座很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站在城墻上俯看,城內的巷陌交通整齊劃一,民居大都是舊平房。天空,城墻,民居,基本上一種灰灰的色調,在落日的余暉里,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下了城墻,朋友帶我們參觀了明清街上的日升昌票號。這是一家很有代表性的北方漢族民居。一進三院,百余間房子,很有氣勢,用料講究但又不求奢華,建筑牢固實用。日升昌的名氣不是它的建筑,而是它作為中國第一家票號,是中國最早的銀行業的開端。日升昌有一個相當優秀的導游,由她詳細而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日升昌的興衰史。以日升昌為代表的平遙票號,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今天默默的躺在玻璃展柜里的票號帳簿,記載的卻是日升昌當時的興盛發達。但日升昌的不平凡,重要的不只是它曾占有多少的財富,而是它創建了一種更具有活力的經濟形式,形成了一整套的經營管理策略,直到今天看來,還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平遙城內的住宿條件不是很好,我們住的政府招待所老樓已很舊了,應該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讓我想起小時候在云南一些山區住過的車站旅館。房內擺設到了極點。三張床,一張桌子,桌子上一臺舊電視,天花板上吊了一只四十瓦的白熾燈。洗臉上廁所都得下樓。出去得用一把小掛鎖鎖住,鑰匙由服務員保管。房門外還訂了一條破舊的毛毯做門簾。說實話在麗江,現在要找到這樣的客房已不可能了,但招待所的人說五一期間,平遙所有的房間都訂滿了,能有這樣的房間已是很不錯的了。
晚飯后的平遙古城,仍然是游人如織。街道上,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三輪車來回穿梭。我很佩服摩托車手們的車技。他們轟著油門,在密集的人流當中左拐右轉,游刃有余。每每擦著行人的腳尖或鼻尖呼嘯而過,讓人膽顫心驚。車手們卻安然若定,麻木不仁。
平遙大多數的街道沒有路燈照明,好多街道看不清楚能不能走通。城西大街和南大街顯得比較熱鬧,其它地段卻很冷清。平遙曾經是著名的金融城市,一度的繁榮富足,但現今的經濟狀況顯然大不如前。街道兩邊店鋪裝璜簡陋,商品種類不多,日用品檔次也不高。街上的行人表情呆板,精神表貌不好。城內的衛生也不能讓人滿意,灰塵樸樸的。街道兩邊有些大戶人家的院落,都掛了某某博物館的牌子,得買票參觀。有的還同時經營著客房,住店的可以免參觀票。博物館的數量之多,可能也算是平遙一大特色了吧。
晚飯后的逛街使我們對平遙的印象并 不美好,認為不如家鄉麗江好,決定明天一早就離開,前往大同。我不太同意他們的看法,只用不到半天的時間看一個地方,肯定是不夠的。比較兩個地方,只用好壞兩字似乎太過籠統,有必要作深入的了解。但少數服從多數,只好多買了一些介紹平遙的書回招待所,以便進一步了解平遙。
招待所的床很短,身體不得不作一定程度的彎曲,讓我覺得頂天立地的感覺并不好受。我躺在床上,胡思亂想,不住的把麗江古城與平遙作一個比較。這兩座城市是同時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清單的,各具特色但又不乏相似之處。
平遙最自豪的是保存完好的城墻,與麗江最顯著的不同也正是這一城墻。麗江古城是沒有城墻的。我想這其實與這兩座古城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歷史背景有關。平遙地處平原大地,高筑城墻,封閉自守,方利于防御。而一座一城池,又象一粒粒圍棋子,控制著各自的勢力范圍。而麗江深藏在高山峽谷間,四周的崇山峻嶺皆是天然的屏障。只要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處駐兵把守,外敵就難以進范。歷史上群雄逐鹿中原,爭戰不斷,堅固的城墻是至關 重要的。麗江則不同,大段的歷史是在和平當中走過。納西王國處在周邊比自身強大的民族之間,更多的采取了對外開放、積極外交、發展經濟的生存之道。雖然納西族很早就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但在她最為強大的時期也沒有修筑象平遙這樣的漢式城墻。而在相隔并不很遠的大理,白族人卻依漢人的方式,修建了一 座堅固的城墻。
到處蜿蜒奔流的河水是麗江古城的靈性之源,而平遙缺的恰恰是水。接待我們的朋友介紹說現在平遙周圍的河流已基本干涸,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很可很再進若干年,平遙人喝水都困難了。古時的平遙,自然不會如現在缺水,但地處北方平原,較南方終歸是干旱的。麗江古城的設計布局,重視對水的利用。麗江的街道,房屋的排列,關不講究整齊劃一,更多 的是依山就水,順其自然,不對原來的地形地勢作過多的改變;旧习押铀搅嗣恳粋街區,城內小街小巷,密如蛛網,富于變化,整個城市體現了一種靈活變通,人與自然和諧的設計思想。
平遙的城市布局,完全是在漢民族封建“禮制”指導之下的作品,方方正正,面南為尊,強化中軸,突出中心,經緯分明,主次有序,講究對稱。我不知道平遙古城當初會不會是先設計后施工,城墻建成之時,它的規模就已圈定。而麗江肯定沒有一次性的設計規劃,而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適應不同的人口規模和城市功能,逐漸擴張發展起來的。
麗江的房子也講究坐北朝南,但更多的是為了采光的實用,依不同的地勢條件,并不強求。所以有相當數量的民居,基至官府衙門,都不是坐北朝南的。其實這兩座古城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平遙是北方平原地區漢民族明清風格的縣城,嚴格遵循封建“禮制”的思想,講求方正端正,中軸對稱,經緯分明。而麗江城卻是依從納西人的東巴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信仰,順其自然,布局靈活。麗江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但納西人對外來的文化,采用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并不會讓其束縛自我。麗江人的房屋建筑,受到漢族和白族的影響,但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講究舒適為首要考慮。于是麗江的房子一般就有寬大的天井,寬敞的廈子,這是家人待客休閑的主要場所,花鳥魚蟲等都是擺在室外,麗江人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開放的室外活動。平遙的四合院,院子天井較小,房屋封閉嚴密,北方的 氣候讓人們大部分在室內活動。院內正房少有或沒有綠化,大戶人家如巧家大院,會有一個后花園。在麗江人們刻意綠化裝點的是正房的院子,如果有后園,那只會是菜園或果園了。
平遙有一怪,就是房子蓋半邊。確實有相當多的房子都只有朝院內的一半瓦檐,據說是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固然是一種說法,但我想會不會是因為平遙地區降水不多,才使雨水成了肥水,不忍外流。麗江的房子卻相反,很注意向外排水,一般院內的水平也要比周圍高出許多。鄰里之間的矛盾常常就是因屋檐滴水溝的糾紛而起。城內的河道,還另有泄洪的功能。
歷史上,平遙地處通商要道,商賈云集,通達三江四海。麗江在這一點上與之相似,麗江古城的繁榮,也是得益于商業。古時候,麗江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驛站,一個商品的集散地,古城內幾乎家家都是小手工業者或商人。特別是抗戰時期,由于內地被封鎖,至使途經麗江的這條商業通道空前繁忙,小區域經濟一度繁榮。當然麗江過去在商業上取得的成就遠不能與平遙相比,但從兩個古城的歷史可以看出商業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具有什么樣的意義,F在有許多人對麗江和平遙(特別是麗江)頗多指責,認為商業化的氣息太濃。我對這種說法很不以為然。試想如果沒有當初商業的發達,這兩座古城會有今天這樣的房子,這樣的街道,這樣的生活方式留下來嗎?現在說的世界文化遺產,有“產”是前提,才了“產”才有“遺”的可能。用現在的官話來說,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這是有道理的。后來兩座古城的蕭條與落后,也正是因為對商業活力的打擊,經濟體制的改變,交通格局的改變等,使兩座古城失去了區位優勢,一度的默默無聞。但今天從文化遺產的保存來講,這幾十年的冷落也并非不是好事了。禍兮?福兮?歷史從來就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從兩座古城的現在的經濟狀況上看,麗江更給人以繁富足的印象。但實際上兩地都屬于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據朋友介紹,平遙縣有四十多萬人口,年財政收入只有一億多一點。麗江縣也差不多只是這個數,但考慮到麗江的人口只有三十多萬,比平遙少了近十萬,人均的收入麗江要稍高。另外麗江每年在旅游門票上另有不菲的預算外收入。從政府財政來看,麗江的情況稍好一點。
至于從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朋友沒有介紹具體的數據。但從城內老百姓的住房、衣著,商店里的商品貨色,物價等幾個方面粗作比較,平遙的狀況也不如麗江。看來旅游業還沒有給平遙的老百姓帶來應有好處。以我的觀察,平遙人給我的印象是內向的,少有表情流露,在他們臉上看不到當年平遙商幫縱橫天下時應有的自信和從容,精神面貌不是很好。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很膚淺的印象而已。
[來源:Zxxk.Com]
從我的印象來判斷,平遙的旅游業還有好多該做而沒做的事。其實平遙很有發展旅游的潛力和必要。山西大地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平遙的古城是極具特色的。城墻與城內民居保存完好,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好地方。地處中原,交通便利,離北京,天津,太原等大城市的消費市場并不遙遠,搞旅游是有條件的。旅游可以帶動第三產業, 調整產業結構,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居民的收入。另外,旅游還可以促進對古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只要當地人能從旅游業中得到好處,那對當地文物古跡,傳統文化的保護就會成為大眾的自覺。
平遙今天要做的,首先是要整治古城的環境,保括衛生與秩序。山西境內的中小城市,環境衛生較差,這可能與大的生態環境惡劣有關,但平遙要作為旅游城市來定位的話,搞好城內外及周邊的環境是首要的。一個整潔的城市面貌,應是給游客的第一個好印象。古城內的居民據說有五萬多,人口密度較大,可以考慮讓一部分人口遷出古城,同時一些機關單位,企業學校等可以搬出城外,這樣對古城內基礎設施的壓力就會減小。但古城應是一座活著的古城,要有原住居民在城內生活居住,才不會丟失一個地方特有的氛圍。
古城內的交通秩序較為混亂,這很有必要整治?梢钥紤]將一些街道設為步行街,嚴格限制機動車進入,自行車只能推行。農貿市場、超市、電影院等可以在城墻外面的幾個方向設立。減少古城內的交通流量。
平遙古城的民居大都比較破舊,老百姓也許一時沒有財力修整。政府可以立法,定好規劃,嚴格保護古城原有的風格。在一些地段重點開發,吸引資金,帶動周圍房產地價的升值,從而使原住居民獲得商業機會,自覺修整民居建筑。而這種修整必須在嚴格的審批下進行,不能破壞古城的風貌格局。平遙的民居很適合開辦家庭式的小客棧,這種客棧投資少,經營靈活,風險小。但城內的上下水最好能統一規劃。這一點上平遙比麗江有條件,因為平遙地勢平坦,街道平直規整,在老城區布設下水道系統要簡便得多。
另外城內的廁所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改善環境衛生,要多建一些檔次較高的廁所。這于居民游客都方便。
城內外的綠化也很必要,干旱缺水的條件,也許栽樹種花不太容易,多一些花花草草,會讓這座古城多一些生氣的。
平遙的接待條件差,離太原等城市又太近,這可能是平時留一住客人的原因之一。我們住的平遙賓館最好的房間,也達不到星級。城內除了飯館,沒有茶室酒吧等休閑之所,城內黑燈瞎火,晚上只好在簡陋的客房內干耗,實在是浪費時間。
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是我所不喜歡的,但這一次也只好這樣了。我想會找時間再來平遙的,平遙真的很值得一看。五點多鐘,我忍不住起床,乘同伴們還在酣睡,一個人再到城內走一走。
清早的平遙,晨光蒙朧。街道上行人很少,顯得比昨晚寬了很多。古樸的店鋪都還沒有開門,我走到高高的市樓下,南大街一眼望去,盡是緊閉的店門和林立的招牌。在“商德昭市”的牌坊下,聚集了幾個早起的老人,這些老人也許要在這里消磨掉又一整天的時光了。
漸漸地,多了些騎自行車的人,店鋪的門被睡眼惺松,頭發散亂的小工打開了。燒餅店的燒餅剛剛出爐,一塊錢買了三個,早餐搞定,我也該離開這座剛剛醒來的古城了。
附:兩大古城遺產大比拼??麗江 vs 平遙
一,麗江華 麗多姿,五顏六色,平遙質樸,給人感覺灰頭灰腦。
二,麗江多水似江南小城,平遙多灰如大漠孤煙。
三,麗江5、6百年歷史,平遙竟有2700年的滄桑。
四,麗江滿街酒吧工藝,平遙全城票號鏢局。
五,麗江是對外敞開的小城,平遙卻有最靚的城墻包容。
六,麗江人聰明狡慧,平遙人淳樸大方。
七,麗江總體比較干凈,平遙有些地方比較臟。
八,麗江很舒服,讓人有種沖動坐在溪邊看看書聽聽歌,十分寫意,平遙則很神秘,總是想探尋它隱藏在身后的秘密。
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是保存完整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原型。古城池總面積2.25平方千米,至今還 居住著4.2萬城市居民,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的歷史風貌。
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一直是作為“縣治”的所在地,延續至今。這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F在保存的古城墻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時的原狀,城內現存六大寺廟建筑群和縣衙署、市樓等歷代古建筑均是原來的實物。城內有大小街巷100多條,還是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 兩旁的商業店鋪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筑。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地方風貌獨特。
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存
平遙古城自有筑城活動以來,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時間長,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筑寶庫”的山西省范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
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后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御、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
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筑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微妙維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
平遙古城在19世紀的中后期,是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票號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機構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時期。曾經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平遙古城在票號興盛的100多年時間中,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65803.html
相關閱讀:《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
西雙版納
八年級地理臺灣省 教學案
中國的區域差異
臺灣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