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八年級語文新聞兩則教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八年級語文新聞兩則案
目標: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了解新聞常識。復習記敘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戰爭概況,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重點:了解新聞常識。復習記敘文的六要素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辨字形,讀準字音
蕪湖( )阻遏( )閿鄉( )襄陽( )綏靖( )鄂豫區( )高屋建瓴( )荻港( )殲滅( )潰退( )杜聿明( )阻塞( )要塞( )銳不可當( )負隅頑抗( )
2、解釋詞語:
(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強盛,聲音浩大
(2)銳不可當: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3)驚心動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綏靖:安撫,平定。
(5)高屋建瓴:在房頂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
3、文學常識填空:
(1)新聞的六要素是( )( )( )( )( )( )(2)新聞的結構分五部分,即( )( )( )( )( )。
(3)新聞的主要特點是( )( )( )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⑴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并板書課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投影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及新聞知識。
⑶檢查預習情況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朗讀課文,找出這兩篇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可選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
標題:
導語:
主體:
這則新聞的主要內容是:
(3)學生交流。教師可作適當提示。
(提示:導語往往是一則新聞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主體,三路三個層次)
3.理清文章的主體層次順序。
⑴摘讀全文,找出第一則新聞六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經過:
結果:
(2)熟讀、感悟思考:第一則新聞按什么順序來報道三路大軍的渡江作戰的?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

(3)感悟思考第二則新聞主要內容是寫南陽,可文中寫了許多地方的戰況,為什么?
4.語言實踐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認為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兩則新聞?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重點指導:
①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②“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③“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5.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加深對新聞文體理解。
練字:以本課生疏的字詞為內容。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教案
1.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1、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2、記敘中插入議論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重點:揣摩語言,體會本文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聽寫詞語
二、揣摩語言
1、本文用語準確。找出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句子加以體會。
例如: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
學生找出討論,每組選出一人發言。
2、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學生品味語言美,并展現出來。
3、語言的精練還體現在:一、用單音節的詞不用雙音節詞。電文極端精練,軍事用語更斬截有力。二、適當采用文言詞語。例如,“至發電時止”斬截有力,如果寫成“到了發出電文的時候為止”,就拖沓了。又如,說“現已占領”不說“現在已經占領”。(另外,還有一些鮮明、生動的用語,如:“甚為微弱”“整天激戰”“控制”“封鎖”等,不再一一贅述。)
4、體會這兩則新聞語言風格有何不同。學生默讀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三、閱讀訓練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②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③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飛渡過30萬人。④21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⑤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⑦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⑧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⑨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⑩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11)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12)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13)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14)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15)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17)我軍前鋒,業已②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教學札記
1.這則消息的“電頭”是________,“導語”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號)。主體部分是第________句。導語中揭示我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的詞語是________。主體部分中記錄我軍節節勝利的史實的一個四字成語是:________。xkb1.cn
2.第⑤句能否改為:“現在,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為什么?第(16)句中“殲滅”與“擊潰”,“占領”與“控制”這兩組詞在句中能換嗎?為什么?

3.第(11)句中,戰犯湯恩伯對長江防線作了兩點判斷,實際情況又如何呢?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逼湓蚴鞘裁矗坑米约旱恼Z言概述。(30字以內)
5.這篇新聞中屬于議論的句子是哪幾句?這些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1.新聞兩則

學習目標: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了解新聞常識。復習記敘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戰爭概況,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學習重點:了解新聞常識。復習記敘文的六要素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辨字形,讀準字音
蕪湖( )阻遏( )閿鄉( )襄陽( )綏靖( )鄂豫區( )高屋建瓴( )荻港( )殲滅( )潰退( )杜聿明( )阻塞( )要塞( )銳不可當( )阻遏( )負隅頑抗( )
2、解釋詞語:
(1)排山倒海:
(2)銳不可當:
(3)驚心動魄:
(4)綏靖:
(5)高屋建瓴:
二.學習?研討
1.朗讀新聞,看“課后練習一”中的問題,邊讀邊找出這兩則新聞的標題、導語、主體。用一句話概括第一則新聞的主要內容。
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概括。
標題:
導語:
主體:
第一則新聞的主要內容是:

2.學生交流。教師可作適當提示。
3.理清文章的主體層次順序。

⑴摘讀全文,找出這兩則新聞寫作的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經過:

結果:
(2)感悟思考:第一則新聞按什么順序來報道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順序?

(3)感悟思考第二則新聞主要內容是寫南陽,可文中寫了許多地方的戰況,為什么?

4.語言實踐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認為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兩則新聞?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重點指導:

5.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加深對新聞文體理解。
練字:以本課生疏的字詞為內容。
學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1.新聞兩則

學習目標:1、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2、記敘中插入議論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學習重點:揣摩語言,體會本文準確精練的語言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二、揣摩語言
1、本文用語準確。找出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句子加以體會。

學生找出討論,每組選出一人發言。
2、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學生品味語言美,并展現出來。
3、語言的精練還體現在:一、用單音節的詞不用雙音節詞。電文極端精練,軍事用語更斬截有力。二、適當采用文言詞語。

4、體會這兩則新聞語言風格有何不同。學生默讀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三、閱讀訓練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②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③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飛渡過30萬人。④21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⑤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⑦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⑧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⑨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⑩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11)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12)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13)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14)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15)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17)我軍前鋒,業已②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學習札記
1.這則消息的“電頭”是________,“導語”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號)。主體部分是第________句。導語中揭示我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的詞語是________。主體部分中記錄我軍節節勝利的史實的一個四字成語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為:“現在,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為什么?第(16)句中“殲滅”與“擊潰”,“占領”與“控制”這兩組詞在句中能換嗎?為什么?

3.第(11)句中,戰犯湯恩伯對長江防線作了兩點判斷,實際情況又如何呢?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逼湓蚴鞘裁矗坑米约旱恼Z言概述。(30字以內)

5.這篇新聞中屬于議論的句子是哪幾句?這些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學后感

第一課《新聞兩則》參考答案:
課時一
一、3(1)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2)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3)真實、及時、簡明。
二、2(1)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這則新聞的前兩句。主體:從“二十日起”至文末。3、(1)時間: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長江前線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事件的起因: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事件的經過和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30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35萬渡過三分之二,占領南岸廣大陣地,東路軍35萬已渡過大部分,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鐵路線。(2)按時間和時間發展的順序來寫。從時間上看,中路軍最先發起渡江作戰,緊接著寫西路軍,原因是西路軍與中路軍所遇敵情相似,“所遇之敵抵抗甚為微弱。”雖然東路軍與西路軍同時發起渡江作戰,但東路軍遇敵“抵抗較為頑強”,所以另說。(3)這里作者分析雙方的軍事態勢,給我們勾勒出一幅中原戰場縱橫交錯的戰局圖。把對南陽戰場的分析和對中原戰場的分析結合起來,分析深刻。
課時二
二、1“至發電時止”“已”“止”等語言簡練、準確。2①“突破”用詞準確,表現了我軍作戰迅速、神勇無比。②“不料”突出了戰爭形勢發展迅速,國民黨的江陰防線不堪一擊,顯示我軍的神勇、出敵不意、制勝千里。整句充滿對敵人強烈的嘲諷之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1741.html

相關閱讀:背影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
送你一束轉基因花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學案
八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案(北師大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