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教學設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四單元設計
一、單元目標:
1.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文言文,能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寫話。
2.欣賞散文優美的語言,體味課文表達的真切感情。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培養愛我中華,熱愛世界的情感。
3.學會寫參觀游覽的文章。
4.學會如何向別人介紹當地的景物。
二、教學設計:
本單元的專題是“江山多嬌”。有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蘇軾夜游的“承天寺”、寶島臺灣的阿里山、南國邊陲的西雙版納、享譽世界的水城威尼斯。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領略那一山一林、一潭一溪秀麗景色,陶醉在優美、雋永的語言里,感受作者的真切情感。
三、單元課時安排:共14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小石潭記》 2課時
《記承天寺夜游》 1課時
《阿里山紀行》 2課時
《美麗的西雙版納》 2課時
《藍藍的威尼斯》 1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寫作 3課時
口語交際 1課時
專題交流或語文活動 1課時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教學目標: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長安,貞元九年(793)中進士,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這篇游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省稱《小石潭記》。
二.出示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三.通讀課文。
教師范讀或播放《小石潭記》的朗讀磁帶,讓學生輕聲跟讀。同時補注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要 求?自讀: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后借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聽讀:欣賞《小石潭記》的朗讀錄音,輕聲跟讀。同時補注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伴讀:伴隨著音樂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和節奏。參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四.精讀課文。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潭中水聲悅耳動聽,引動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弊髡哌x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樹(蔓美)等景物描繪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寫到水,由水寫到石,由石寫到樹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與游者相樂。”這是全文寫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又使人感到象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則從另一個角度寫水澄澈空明!八婆c游者同樂”,把魚兒的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句句寫魚亦句句寫水,既寫了魚的形態,又襯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筆兩寫,互相點綴,寫來詩情畫意,寫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掃作者被貶后郁悶沉痛的心情,而對小石潭這一奇趣感到輕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愴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個“凄神”,一個“悄愴”,借景寫情,靜坐深思,不覺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補敘同游者,作為游記的結束是古代山水游記的一種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記的附文。
五.研讀課文。
學生4人一組,開展討論,推薦代表在全班發言。
a.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景,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b.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 小潭源流( 溪身——岸勢 )
--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c.文章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學生活動
?有人認為書上課文插圖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請你根據課文內容,結合你的理解為課文再創作一幅你滿意的插圖。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探究本文寫作手法, 借鑒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揚州的)旅游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教學反思: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3、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寢( )
?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 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了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6、文章的結尾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最后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
七、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自我排遣的樂觀
教學反思:
阿里山紀行
吳功正
教學目標:
1. 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 理解作者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4. 學習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要求2
2. 教學難點:教學目的要求4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設想: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熟讀課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體會課文的移步換景手法。
課前學習:自讀課文,查找資料了解阿里山。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織學生交流預習情況,學生交流、思考與運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問題:阿里山給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詞語回答),學生欣賞、思考、發言。Xkb1.cn
3、織學生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進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學生朗讀、感受。
第二塊: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在文中劃出作者游覽的線路,說說課文描寫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說說這些景物的特點。(讓學生了解移步換景、寓情于景的寫法)。學生圈畫、思考并發言。
2、讀了課文,你對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帶的風光有了哪些認識和感受?你是怎樣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結合內容思考"探究?練習一"。學生思考、發言。
第三塊:語文活動(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合臺灣人民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對揚州的旅游業的發展提幾條建議。學生討論、交流。
第四塊:布置作業
抄寫生字詞,完成《同步導學》的相關作業。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2、比較閱讀,感受不同的寫作風格。
課前學習:選擇閱讀一些寫景的文章。
課堂學習:
第一塊:品位語言(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結合探究練習二)
1、在文中劃出自己認為寫得優美的句子,然后小組交流。學生圈畫、思交流。
2、請幾位同學朗讀自己圈畫的句子并說說這些句子為什么寫得好。學生朗讀、交流。
第二塊:比較閱讀(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閱讀《天池》、《鏡泊湖》,與課文比較在寫山中水潭時有什么異同? 學生閱讀文章,思考并交流。
2、作者在游覽時的心情有何異同,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并交流。
第三塊:評價質疑
組織學生自我評價、并就課文疑惑提問。
第四塊:布置作業
請你通過網絡等資源查找有關阿里山的資料,選擇一個或幾個景點,寫一段解說詞,做一回小導游,帶領大家游游美麗的阿里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4423.html

相關閱讀: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學案
背影
送你一束轉基因花
八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案(北師大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