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元內容
本單元的中心內容是“至愛親情”,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愛,蘊含著母愛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 ,再優越條件也割不斷的父母對子女的情愫。
家庭是生命的起點,人生的慰藉,社會的細胞,本單元要求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對自己家庭生活的回憶及共鳴,在此基礎上體會父母兄弟的至愛親情。
在單元教學上,四篇文章可各有側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復朗讀中理解作者樸實的飽含深情的語言,《甜甜的泥土》通過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訴了人們人間的至親至愛應該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度饲倬阃觥穭t通過十分簡潔的語言,刻畫了子猷的獨特形象,表現了兄弟之間的深厚的兄弟之情!段业哪赣H》截取了人物表現中最典型的經歷來表現人物,通過四個片段,集中表現了母親普通而偉大的形象,感人淚下!陡改傅男摹穭t通過平凡的故事,描寫了動人肺腑的親子之愛。
二、教學目標
1、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2、在說話過程中注意表情、語氣、身姿、手勢等非語言因素,使說話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3、在反復吟誦中感悟蘊含在文中的人文內涵,體會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濃濃親情。
4、能在學習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選出研究主題,并指定計劃,合作解決問題。
三、教學課時安排(共14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背影》 2課時
《甜甜的泥土》 1課時
《人琴俱亡》 2課時
《父母的心》 1課時
《我的母親》 1課時
誦讀欣賞 2課時
寫作 3課時
口語交際 1課時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教學目標: 1 感知內容,理解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2 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3 從背影中發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親人、愛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教學難點: 通過體會“我”心理的變化,理解課文。
教法學法: 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課前播放劉和剛《父親》)一曲《父親》唱出了父愛的深沉與無私,強烈地震撼了我們的心靈。今天我們再來走進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去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用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來傳達出深沉的父愛的。
作家作品與寫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 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 名篇有《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于1925年。作 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
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二)感知背影
問題1: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問題2:全文共寫到父親哪四次背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生合作配樂讀課文,學生圈出所需信息并概括回答)
(三)研讀背影
問題1:仔細默讀望父買橘的情景,找出最打動你的地方,并說明理由。(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或句子來感悟父愛的深沉。學生可自主回答)
問題2:快速默讀2?5段,思考父親是在怎樣的情形之下送我去上學的?面對父親的關心,我的態度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我”前后感情的變化,更好的理解課文。學生同位合作,然后回答)
問題3:作者是怎樣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的?此時又表現了我怎樣的情感?(指名讀課文相關部分,自主思考后,小組討論回答)
問題4:課文結尾寫父親的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這是為什么?課文最后又寫父親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快速瀏覽最后一段,小組探究完成)
問題5:默讀第一段,思考開篇寫背影有什么作用?
(四)心中的背影
請同學們拿起筆,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中最動情的瞬間刻畫一下自己的父親。(師生互動。既借鑒本文寫法,又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
(五)布置作業
1.回家為父親或母親做一件小事(剪指甲、捶背、洗腳等),并刻畫下親人當時的表現和自己的感受。
2.熟讀并背誦下你最喜歡的段落
(在滿文軍的《懂你》中結束新課)
十二 甜甜的泥土
教學目標:
1、品讀語言,感悟母愛,啟發學生融進愛的世界。
2、通過語言和思維的訓練,達到真正理解課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
1、重點:感受母愛親情,啟發學生融進愛的世界 。
2、難點:通過語言和思維的訓練,達到真正理解課文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聽故事,聆聽母愛。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唐山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整座城市夷為平地,24萬人喪生,成為有史以來地震給人類造成的最大的災害。在那次的大地震中,很多人都埋在了廢墟里,其中有一對母子也被埋在了廢墟里,母愛的半個身子被混泥土板卡住動彈不得,十多天了,沒有吃,沒有喝,可營救人員發現他們時,母親剛剛咽下了最后一口氣,可那個只有八個月大的孩子卻還活著,口里還含著母親的食指。救護人員抱起孩子,發現母親的食指只有半截。原來啊,他的媽媽在危急之時一直用乳汁延緩著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斷了自己的手指用鮮血讓孩子存活下來。
聽了這個故事,老師想起了一首歌。你們知道是哪一首歌嗎?(《世上只有媽媽好》)看來我們的感受是一樣的。好,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師生同唱)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母愛,對許多人來說唾手可得,對有的人來說卻是那么的遙而無望。今天我們就走進《甜甜的泥土》,看看它表現的是怎樣的一種母愛。
二、讀課文,感知母愛。
(一)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過渡:剛剛歌詞中說“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失去媽媽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樣。
快速閱讀課文,課文中哪些語句能很好的闡述小亮像根草一樣的生活呢?
(二)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過渡:“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雖然現在的小亮確實像草一般,但是愛他的媽媽卻一直深愛著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輕聲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離異母親愛孩子的語句,品味這份愛。
按句式表述:“讀 ,我體會到 !
示范:讀“一群唱著歌兒的孩子,跨出了校門……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沒有了。”我體會到母親要見到自己兒子的急切心情以及沒有見到兒子的失望和難過。
三、議人物,品味母愛
過渡:在上面環節我們隨著“像根草又像塊寶”的小亮一起感受了母愛,雖然愛她的母親離開了他,小亮非常的不幸,但是小亮也是幸福的,因為在媽媽的心中始終裝著小亮,媽媽一直都是深愛著他的。可以說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請同學們走進課文,仿照示例,一起來議議文中的一些人物和事物。
關鍵詞: “小亮” “媽媽”“傳達室老頭”“泥土”“奶糖”
示例: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為雖然離異的媽媽不在小亮的身邊,可她卻愛著他。
(師:請同學們交流你們的閱讀感受,老師愿意和大家一起來品味這多味的人生。
生交流:
媽媽是負責任的,又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她給小亮吃糖,卻不能天天照顧小亮的生活。
傳達室老頭是鐵面無私的,又是善解人意的,他剛開始拒絕她是堅守自己的崗位,他幫助她傳奶糖是同情、理解他們的遭遇。
泥土是澀的,又是甜的,因為它融入了奶糖的味道。
老師的內心是甜的,又是酸澀的(苦的),她分享了小亮的快樂,她對小亮的身世是充滿同情的。
僅作參考,課堂是充滿變數的。)
四、品奶糖,體會母愛
過渡:不管現實是多么的殘酷,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圍繞在小亮周圍的更多的是幸福、是甜蜜。其實人生是多味的,酸甜苦辣都有,但作者在題目和結尾處為何只偏偏突出了“甜”這一種味道?奶糖是甜的,作者應該說甜甜的奶糖,為何說甜甜的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蘊涵:母親的胸懷應該像大地那樣寬廣,那樣慈愛,那樣公正,她會給每一個孩子以溫暖和熱愛,使他們幸福成長。人間的至親至愛猶如寬廣的大地,無所不在,無所不有。
A、我們常常把大地比做母親,因為它寬廣、深厚,作者讓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訴大家,人間的致愛親情猶如寬廣的大地,無處不在,無所不有。
B、從外因來看,小亮的遭遇雖然是不幸的,但是來自于老師、同學的關心以及媽媽的愛滋潤了小亮的心田,驅散了這些不幸,使他心中充滿了陽光。
從內因來看,小亮的心理之所以充滿了陽光,是因為在他的身上有著樂觀的精神,和一顆感受愛的心。)
五、就實際,抒寫母愛
過渡: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擁有母愛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小亮渴望得到母親的疼愛,連做夢都想,但現實中的我們,在母愛的呵護下,卻麻木的感受不到母愛,覺得自己的母親嘮叨、煩,甚至開始討厭自己的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的母親。同學們在這首《燭光中的媽媽》中好好反思你的自己吧!此時此刻你又哪些話要對你的媽媽說呢?
十三 人琴俱亡
劉義慶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弄懂課文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詞語。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誼。
3、了解人物的形象說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課文,理解大意。
教學難點 :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
教學過程:
一、 導課
假如你最心愛的一件物品不幸遺失或損壞,你會怎樣呢?假如你最喜歡的一位朋友或親人不幸離開了你,你又會這樣呢?(學生講自己的故事)
人類的情感很多,有父子深情、母子深情、兄弟深情。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淚下的兄弟深情。
二、 簡介作者及〈〈世說新語〉〉
(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世說新語》內容簡介
義慶秉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當時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撰有《世說新語》八卷,今本作三卷,還有36門.《世說新語》可能就是他和門下文人雜采眾書編纂潤色而成,是志人小說集。這部書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的遺聞軼事。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這部書對后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繼其數,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后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稱它為"名士的教科書".
三、 檢查預習
。、 猷( ) 篤( ) 了( ) 輿( )
奔( ) 調( ) 擲( ) 慟( )
2、交流搜集到的有關《世說新語》的資料
四、指名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教師及時糾正錯誤。
五、弄懂課文大意。
1、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弄懂大意。
師補充解釋:
俱:都。 既:已經。 篤:(。┲。
擲:扔。 何以:即以何,為什么。 因:于是,就。
索:要。 而:表承接,不譯。 慟:痛哭,極度悲哀。
琴:彈琴。 絕:氣息終止。 卒:死。
2、讀懂課文,把握大意,小組互譯,全班交流。
3、教師出示譯文,學生改錯。
六、指導學生:
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正確朗讀并背誦。
七、分析課文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變化?結果如何?
“語時了不悲”、“都不哭”、 “慟絕良久”,最后“月余亦卒”
2、何開始時“語時了不悲”、“都不哭”,后來又“慟絕良久”?
“語時了不悲”應該理解為“說話時臉上看不出一點悲哀的樣子”, 估計到弟弟已經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傷”是不可能的,只是當時并沒有在臉上顯露出來而已,這說明了王子猷性格堅毅、剛強的一面。
推測弟弟已死,但并沒有親眼見到證實,按照常理,也是不該哭的,特別是對于一個剛強的男人來說。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到親眼見到子敬真的死了,“慟絕良久”??子猷終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傷,痛哭失聲,悲慟欲絕。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與后段的“慟絕良久”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剛強的男人悲傷至此,兄弟之間的感情該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3、王子猷為何“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
王子猷彈琴的目的,并非為試琴的好壞。兄弟倆相知相親,王子猷深知琴為弟最愛,所以在以琴祭弟之前,用弟之愛琴為弟彈上最后一曲,為弟送行,以慰亡靈。兄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與弟作最后的告別,
如何送別、悼念子敬,子猷在“索輿奔喪”之前就主意已定,所以“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沒有絲毫猶豫和考慮,沒有其它的過渡與枝節,一進門便直奔主題。
4、為何“弦既不調”?
人如過度悲痛,便話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課》中的韓麥爾先生。子猷欲彈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彈到后來,曲不入調,琴不成聲??“弦既不調”。非琴不調也,實人不調也。兄為弟痛,兄弟情深,“不調”兩字是最好的注腳。此句應譯為“彈到后來,子猷的琴聲漸漸不協調了。”
5、子猷為何將琴擲地?
琴是子敬的心愛之物。人已亡,琴猶在。子猷彈完送別之曲,將琴擲地的意圖,就是讓琴隨亡人而去,繼續追隨陪伴已故主人。彈琴、擲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獨特方式。因為兄深知,只有這樣的方式,才最合弟意;這兩件事只有為兄的來辦,才能盡兄對弟的一片情意。這也是子猷不顧重病在身,立即“索輿奔喪”的目的!白泳醋泳矗饲倬阃觥币痪,應該譯為“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經死了,那么就讓你心愛的琴也追隨你而去吧。”
6、子猷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喜歡這個人物嗎?
八、作業
1、翻譯句子:
語時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讀了《人琴俱亡》這則故事,人有什么感受?你能說出《世說新語》中其他的故事嗎?
十四 我的母親
鄒韜奮
教學目標: 1、理解感受真摯深沉的母愛。
2、學習截取人物表現中最典型的經歷寫人物和在記敘中穿插議論的寫法。
學習重點:學習截取人物表現中最典型的經歷寫人物和在記 敘中穿插 議論的寫法。
學習方法:朗誦、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法國大作家莫泊桑曾說:“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景是出現在我們懷念到母親的時候。”我國著名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鄒韜奮,他的感情世界十分豐富。十三歲慈母長逝,當他揮灑如椽之筆發宏遒之論時,也會懷念到母親的美麗,豐富的情感,能干的才能,可愛的性格。他飽蘸情感,揮筆寫下的《我的母親》,再現了母親那慈愛可親的動人形象。
二、閱讀主場
(一)引導學生捕捉第一部分(最前兩段)和第三部分(最后兩段)的能夠突出表現對母親的情感的詞語,并用簡要的文字加以評述。(先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發言)
交流要點:
第一部分:
“不知道”“只知道”(說明母親沒有絲毫的社會地位,這是母親的悲劇,更是舊中國社會廣大婦女的悲劇。痛心的感慨中包含著對舊社會深深的譴責,表現了對母親不幸早逝的痛悼,暗含著對舊社會吞沒女性的揭露。)
第三部分:
“才”(蘊含著無限的惋惜)“可愛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埋沒”“葬送”(在對母親的贊頌中,表現了對舊社會的譴責和憎惡,有著強烈的思想意義。)
(二)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1、文章對母親的回憶集中在第二部分的四個片段中。將學習小組分成四個部分,分別對每個片段的內容,及這個片斷學習中應該側重感悟哪方面的情感進行研究。推薦同學在班上交流學習小組的看法和提出的學習建議。
交流要點:
第一片段:
元宵夜的“巡閱”。(應側重通過誦讀欣賞,體會母親對幼兒的呵護和愛意。)
第二片段:
涌流的淚珠。(應側重體會母親的同情心和“循循善誘的良師素質”。)
第三片段:
豐富的內心世界。(側重理解母親期待“嚴訓”而又“心疼兒子”的矛盾心態。)
第四片段:
勞碌的身影。(側重體會母親的勤勞和才干及“我”的內疚和激動之情。)
2、按學習小組的閱讀建議交換閱讀內容,解決字詞句的理解,認真體會作者對母親真摯而深沉的感情。(閱讀中有什么看法或發現什么問題,可以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討論)
(三)教師在學生閱讀交流的基礎上對本文材料選擇的特點進行點評。提醒學生在寫作訓練中汲取學習。
點評要點:
本文截取人物表現中最典型的經歷(閃光的生活片段)來塑造母親的形象,這些經歷雖然普通,卻真實感人,催人淚下的。這些片段統領在“母愛”主題之下,又各有側重,母親的形象變得豐富、生動、具體。
(四)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本文在記敘中穿插了一些議論。找出這些議論文字,對其作用進行研究。推薦同學在班上交流學習小組的理解認識。
交流要點:
有的議論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內心世界,有的評述敘寫內容,有的擴展文章主題,有的概括人物特點。議論都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進行,并與記敘描寫水乳交融,成為文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感受。
三、閱讀尾聲
(一)師生合作研究“探究?練習二”
(二)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三)詞句積累(抄在積累本上)
人影憧憧 容態 躡手躡腳 娓娓動聽 循循
唏唏噓噓 含冤 忍氣吞聲 輾轉反側 萬籟
俱靜 嗚咽 善誘 臉頰 感念
女工 歉疚
(四)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第一片段給家長聽,與家長一起討論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怎樣的家庭環境,從文中選取你覺得最感人的語言或細節,以“最讓我動情的??”為題(題中填寫“語言”或“細節”),寫一段文字。
十五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教學目標 :
1、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
2、體會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3、感悟濃濃的愛心中隱含著淡淡的哀怨。
教學重點:
體會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感悟濃濃的愛心中隱含著淡淡的哀怨。
教學過程:
一、 故事激情導入:
有人說:上帝不能到每個人的家里,所以創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這么一個地方,他永遠在你的心靈最深處,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愛他;有這么一顆心,他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個地方,叫做“家”,這一顆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筆下,父母又有一顆怎樣的心呢?
出示課題:父母的心
二、 簡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現、當代小說家。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等。日本評論家認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著隱隱的幽謐和淡淡的哀怨。這是他作品的共同風格!陡改傅男摹吠瑯泳哂羞@種風格特征。這也許和他本身的經歷有關。他幼年父母雙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種哀怨的情調和傷感的情緒。
三、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四、自學指導一
((過渡)創設情境:請你帶著你的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讀課文,從中體會父母的另一顆心,也許你會發現原來父母的愛是那樣的無私與高尚。讀課文、完成自學指導一)
1、 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
2、 復述故事。
復述故事時應注意:○1 抓住主要事件 ○2語言生動簡明○3時間不超過3分鐘。
教師歸納并板書:
父母的心
送走長子
用次子換回長子 濃濃的愛心
要回女兒
用女兒換回次子 淡淡的哀怨
(一波三折)
五、自學指導二
1、課文如果一開頭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體現父母的愛子之心嗎?文章現在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因為父母總是這自己的孩子著想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當有人開出優越的條件時,貧窮父母是不能考慮的,為下文清潔發展蓄勢。
2、仔細體味課文中所寫的“當爹媽的心”,根據下面提供的情境,請從文中找出對父母神態、動作的描寫。
送走長子時:眼含熱淚 難割難舍
用次子換回長子時:無精打采
用女兒換回次子時:很不好意思 失魂落魄
要回女兒時:竟然失聲痛哭
3、小組討論:你覺得把孩子送給別人是愛嗎?要回孩子是愛嗎?說出你的理由。(教師歸納:送與不送都是愛。)
哪一次理由最讓你感動?請有感情地自由朗讀,感悟隱含著的淡淡的哀怨。
、小結:在父母的心頭,兒女就是他們一生不變的牽掛。不管是風來了還是雨來了,他們永遠是我們的庇護神。正如俗話所說: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六、中考鏈接
過渡:“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絕大多數對自己的子女充滿著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愛,它又是相互的,在我們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如何回報父母呢?
1、收集反映父母關愛子女的諺語、格言、民謠、詩歌?
例如:
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扁擔長。(中國諺語)
烏鴉認為自己的孩子最優秀。 (英國諺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財富。 (法國諺語)
2、仿寫句子。
例句: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幾十字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
母愛是
父愛是
3、讀完課文后,相信你思緒萬千,此時此刻你想對你的父親或母親說些什么呢?
七、當堂訓練
故事結尾似乎并未結束,這一家人的生活始終成問題,請同學們續寫一個結尾,想象以下他們一家六口將會過著怎樣的生活。
(提示:○1一家六口經過艱苦奮斗,終于翻了身,與財主夫人再次相遇于輪船上!2他們到財主夫人的公司里打工,由于出色的表現,貧窮父母的大兒子終于成了總經理家業的繼承人!3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無路,最終一家六口真的餓死在一起。此外,還有其他種種續寫,只要想象合理,不受限制。)
八、作業
制作一張卡片送給父母,以表達對他們的理解、感謝。主題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詩歌等。
誦讀欣賞 古詩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學習目標:1、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教法設計: 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詩中一些字詞的運用,學生可能在理解上產生問題,可采用討論、點撥、聯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決。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仿佛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二、 整體感知:
1、 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 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 文本分析:
1、 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 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 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 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 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 分析其他三聯
(1) 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 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 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后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后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
9、 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 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 作業: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六、 板書:
三秦(送別地點)
望 并非遠別
五津(上任地點)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達、樂觀、坦然
意 心愿
比鄰
無為 共沾巾
《己亥雜詩》
龔自珍
1、作者簡介。
龔自珍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是近代思想啟蒙的先驅。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一年,英國利用鴉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戰和主和兩派。龔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戰,因而“忤其長官,賦歸來”。他辭官南歸,在歸途中寫了大型組詩《己亥雜詩》
2、朗讀《己亥雜詩》。
3、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于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后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
后兩句抒情。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思考題
詩中哪句表現了詩人猶豫孤獨和悲壯豪邁復雜心情交織一起?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詩中哪句表現了雖辭官,但仍關心國家前途命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詩中寫了幾種心境?
(1)、離別憂傷;(2)、回歸的愉快;(3)、積極的人生態度
5.小結: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著態度。(雖辭官歸鄉,仍心系報國。)
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意思:雖辭官回鄉,仍思為國效力,希望有新奉獻的思想。
詩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極為瑰麗的境界:在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一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體現出真正的生命價值--終將孕育出一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贊歌!
6.古代詩人描寫落花
?一種是怨啼鳥,怪東風,嘆年華,面對落花噓唏感嘆。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林黛玉;
?另一種把落花作為自然景物來描寫,其中有不少昂揚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7.朗讀并背誦詩歌。
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來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復地誦讀,細心地體會作品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第三單元口語交際 一姿一容總關情
【教學目標】
1、了解在口語交際中表情、身姿、手勢、目光瞪非語言因素的傳遞信息的作用。2、學會運用身體語言調動或影響口語交際對象的情緒,啟發或引導對方的思路,從而掌握口語交際的主動權。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中央電視臺《挑戰主持人》中的一段節目
師:同學們,老師之所以選擇這一段節目,當然是因為這幾位選手淋漓盡致地精彩表現,但吸引我的并不完全在于他們語言的精彩,更在于他們舉手投足間所展現的個人魅力。
2、你也想讓自己在表達的時候更加有個人魅力,更加吸引人嗎?今天,我們就共同探討一下談吐間個性體現的法寶??體態語
二、自主學習
1、請同學們自學短文《一姿一容總關情》,圈劃重點 。
反饋交流:什么是身體語言?
口語交際中說話者或聽話者可以有意識地通過表情、身姿、手勢、目光等非語言因素傳遞信息,人們把這種交際語言稱之為態勢語,又可稱之為身體語言。身體語言是口語交際中重要的輔助手段。
2、請同學們說一下你們所搜集的運用身體語言成功說服別人的例子。
三、教師指導
(一)1、指導:同學們說的非常好,下面,我就身體語言中需著重注意的幾點說一下:
手勢:手勢是體態語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手勢能使表達富有感染力量。
我們來看一組照片:
(******總書記與******連戰主席跨世紀的握手圖片)
這樣一次跨越海峽,跨越黨派,跨越56年的握手所傳達出來的內涵足以讓我們長久的回味……
握手是一種特殊的手勢。兩人會面,一般先握手。握手有力,常常是熱情、友好、高興的表現;握手無力,常常是敷衍、冷漠、魄力不大的表現。
2、活動:(讓學生們之間互相握手,體味其中用力與否的不同,老師也可參與其間)單這握手就頗有講究,可見這手勢的作用不容小視。誰能說說看你所接觸到或知道的手勢的作用。
3、學生討論、交流、發言。
4、老師將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總結:
A、情緒性手勢(即用手勢表達思想感情。如:高興時拍手稱快,悲痛時捶打胸脯等)
B、表意性手勢(即用手勢表明具體內容,表達特定含義。如:招手,表示讓對方過;擺手,表示不要或禁止;豎大拇指,表示第一或稱贊;伸小拇指,表示最小或蔑視等)
C、象形性手勢。(即用手勢來摹形狀物。如說東西很大時,用雙手合成一個大圓,說某人很矮時手板往下壓等)
D、象征性手勢。(即用手勢表達某一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如手掌用力向前方劈去表示“把革命進行到底”等)
談話時,雙手背后,常表現出自信、思考或悠閑;手指有小動作,表現出不耐煩、不感興趣或不以為然;用手指摸額頭,表現困惑或害羞;兩手指尖相合形似尖塔,表現出充滿自信;兩手指尖相合形似倒尖塔,表現出心情平靜,愿意傾聽意見,等等。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表達者平靜地說明問題;積聚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表達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表達者表明心跡。
(二)眼神:人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翱谡Z交際中借助眼神傳遞感情,可大大增強交際效果。
1、提示:一般說來,在談話中,目光注視著對方的前額,是一種嚴肅辦公事的態度;目光注意對方雙眼與嘴部之間的三角區,是一種較親切的交往的態度;目光捉摸不定,或不敢正視對方,常常是膽怯、害羞,或內心有隱秘;目光移向別處,可能表現出厭惡或拒絕;注視時瞳仁放大,常常表現出愛和興奮等。
2、活動:(同學們互相模仿試驗)
(三)面部表情
1、提示:人們在相互間的語言交往中,通過面部表情所表達的情感要占到55%。
2、播放《憨豆先生》中的部分片段
(《憨豆先生》這部片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憨豆先生有一點笨拙、有一點幼稚、有一點單向思維(腦筋不轉彎),有一點靦腆,最重要的是,他還是個思維有一點短路的家伙,他的喜劇感來自你我都有可能會發生的日常生活中.劇中對白極少,幾乎都是靠他“豐富的肢體動作”和“變化多端的表情”來呈現.。英國喜劇明星羅文?艾金森也因飾演憨豆先生而成為英國最成功的演員之一,預報了一個新的時代。)
3、小結:拿表情中最普通的微笑來說,在口語交際中,微笑具有強化有聲語言溝通功能,增強交際的效果。
微笑是自信的標志,禮貌的表達,涵養的外話,情感的體現,微笑能給人溫暖,令人愉悅和舒暢,微笑表示尊重和友好,能夠使對方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微笑有這么的好處,從現在起,同學們讓我們毫不吝嗇的微笑吧……
(四)身體
1、提示:人的身體動作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加)英格麗?張碩在她的《你的形象價值百萬》中說,我相信一個站立很直的人的思想也是同樣正直的。真誠、自信、溫文爾雅等良好的素質都會通過身體語言而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2、小結:在平時的交往中還應該注意一些基本原則。
口語交際中運用身體語言,要記住四大原則:
自然:身體語言是個性風格的自然流露,運用時應該是情之所致大方自然,反對矯柔造作,也不應限定在僵化、同一的模式上。但自然并不等于無意識的隨意,而要受口語交際目的的制約。
得體:身體語言運用要恰如其分,符合交際場合、聽說雙方的身份、年齡等。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適度:身體語言運用時要注意把握分寸。動作幅度不宜過分夸張,形式不宜過分復雜,力度和頻率都要適中,忌喧賓奪主,嘩眾取寵。
和諧:和諧是態勢語運用的美學追求,它包括有聲語言的內容、語調、響度、節奏等的協調,與說話者、聽話者的心態、情感的溫和,與特定語境的適應,與交際目的想統一等內容。
四、情景模擬
1、活動: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有所感悟,下面,老師設置幾個場景,請同學們體會一下應該怎樣綜合運用體態語來更好的展現自己。
學生思考、交流、總結經驗
2、給學生一段演講稿,讓他們用適當的體態語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展現獨特的風采。
交流明確:
示例一:你在國際少年兒童風采大賽中榮獲了一等獎,站在領獎臺上的那一刻你會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呢?
明確:
(1)、學生思考、交流、展現、
(2)、同學、老師點評,指出不足、總結經驗,
示例二:在一個晴朗的周末上午,某中學的師生正在為班里的一名患白血病的同學尋求募捐,F在大家在廣場正積極地請路人能夠奉獻一片愛心,你們會如何說,如何做來打動每個人呢。
明確:
(1)、學生思考、交流、展現、
(2)、同學、老師點評,指出不足、總結經驗
五、總結全課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體態語在生活中的運用,同學們表現運用的很好,但學習運用不僅限于課堂,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交往。希望同學們在課下能夠細心揣摩,靈活掌握,讓它內化成自己的硬功夫。
《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學案
教學目標:
1、自學知識短文,能說出文章結構的組成部分及合理安排文章結構的關鍵。
2、通過合作學習,歸納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
3、能根據不同要求,運用各種結構方式,為寫作編寫提綱。
教學過程:
模塊一:明確目標
教學板塊1:情境導入(時間約2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出去旅游,人們總會預先安排好旅游線路,建造大廈,工程師總會提前設計好圖紙,那么,寫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個人,那么結構是骨骼,語言、材料是血肉,沒有骨骼,何談血肉?能根據材料、主題的需要,安排恰當的結構,就能使文章更“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結構。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
教學目標:
1、自學知識短文,能說出文章結構的組成部分及合理安排文章結構的關鍵。
2、通過合作學習,歸納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
3、能根據不同要求,運用各種結構方式,為寫作編寫提綱。
模塊二:梳理知識
教學板塊2:自學解疑(時間約6分鐘)
同學們把課本打到118頁,自學知識短文《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結構》,然后思考解決下列問題:
1、文章的結構主要指哪些內容?
2、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結構應注意些什么?
(現場老師在學生自學完畢后組織交流,討論問題。時間約4分鐘)
明確:
1、文章的結構主要指各部分內容的組織、配合,包括開頭和結尾、層次和段落、過渡和照應等。
2、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結構應注意:
(1)開頭和結尾應根據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精心設計。
(2)在行文中要注意段落、內容之間的過渡照應。
(3)在寫作前應先編列寫作提綱,或打個“腹稿”,精心安排各部分內容,從而組成比較嚴密的整體。
教學模塊三:感知結構
教學板塊3:學習標準(時間約6分鐘)
既然結構如此重要,那怎么給它放置進我們寫作的容器里呢?其實我們有最現成的理論可以借鑒:古人曾經歸納過好文章結構的標準,即鳳頭、豬肚、豹尾。那這六個字怎么理解呢?
(現場老師在學生思考后組織交流,討論問題。時間約4分鐘)
明確:
鳳頭是說文章的開頭要像鳳凰鳥的頭一樣美麗動人,寥寥數語而顯現作者的才情功力,使人眼睛一亮,饒有興致地往下讀;
豬肚是說文章的中間部分要像豬肚子一樣飽滿充實,內容非常詳實,給人以欲罷不能的感覺;
豹尾是說文章的結尾要像豹尾一樣剛勁有力,具有發人深省、啟迪智慧的作用。
教學板塊4:了解過渡(時間約4分鐘)
鳳頭、豬肚、豹尾三者間的自然連接還少不了“過渡”,“過渡”強調的是“前后連貫,氣脈相承,通篇渾然一體”,作用是使文章言之有序。常見的過渡方式有:
1、詞語過渡。一般采用關聯副詞作為段落、層次及句子之間的過渡。常用的關聯副詞有:因為、所以、不過、但是、可是、然而、誠然、固然、因而、因此、只要、盡管、況且、正是、應該說、之所以、可以這樣說、上述表明、由此可知、綜上所述、正因為如此等等。
2、設置懸念過渡。在段與段之間設置懸念,形成大懸念套小懸念的連環結構,也是文章過渡的一種好方式。如《琵琶行(并序)》中的“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毕挛淖屌门鰣;如《我的空中樓閣》中的“小屋點綴了山,什么來點綴小屋呢?”接下來就寫點綴小屋的樹。
3、設問過渡。由一層意思轉換為另一層意思,這時,用一兩句設問,激起讀者到下文去尋找答案。如毛澤東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開頭:“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后面接著論述人的正確思想的來源;魯迅的《文學與出汗》中的“而且,人性是永久不變的么?”接下來談論人性不是永久不變的問題。
教學模塊四:把握結構
教學板塊5:把握結構(時間約8分鐘)
老師出鏡當然,鳳頭、豬肚、豹尾、過渡只是文章最基本的結構要求,就像武功高手都要扎的馬步一樣。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還沒有一個只愿扎馬步,而不愿學拳腳套路的習武者。所以,我們還必須了解更多的文章結構方式。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以下幾種:
1.縱式結構法: 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或時間順序來寫作的一種構思方法。比如說,本冊課本《父母的心》就是按“送子”“換子”的發展順序來寫的。
2.橫式結構法:體現在內容、層次的層遞性的安排上,或表現在空間轉移上,如《我的母親》一課作者就深情回憶了關于母親的四個片段。
3.縱橫式結構法: 以從縱橫兩向來綜合運用,以某一種結構方式為主,再輔之以另一種結構方式。如《斜塔上的實驗》。
4.蒙太奇式結構法(片段組合式):所謂“蒙太奇”,本來是電影用語,剪輯和組合的意思,即把許多個鏡頭組織起指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生活片段巧妙地連接起來,以體現作品主題的方法。如小標題式、一二三式、X幕式、散點式等。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已學過的課文和自己寫過的習作,例舉幾個,看看屬于哪種結構法。
(現場老師在學生思考后組織交流。時間約4分鐘)
教學模塊五:實踐練習
教學板塊6:演練結構(時間約8分鐘)
通過剛才的學習討論,老師相信大家對文章的結構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們就進行一下專門的訓練:
如果讓大家以親情友誼類為題材寫一篇作文,請嘗試以縱式、橫式、蒙太奇式三種結構法各列一個簡單的提綱: (現場老師在學生思考、擬稿后組織交流。時間約6分鐘)
親情友誼類
縱式:記一件事或 童年??少年??中學
橫式:關注我的身體??關注我的學習??關注我的思想
蒙太奇式:聲音(小孩的歌聲??姐姐的安慰??老師的鼓勵)
1、整我沒商量??2、六親不認??3、數學革命
教學模塊六:練寫提綱
教學板塊7:練寫提綱(時間約10分鐘)
參考:
《快樂的三人世界》寫作提綱:(孟娟娟)
一、運用先聲奪人的方法,寫爸爸媽媽打游戲機的語言,設置懸念。
二、插敘一段,交代電腦VCD的來歷。寫好一個矛盾:爸爸的提議和媽媽的異議;補充一個對比:媽媽的游戲癮比誰都大,前后呼應。
三、我回家后發生的事:飯沒做,爸爸的埋怨等。注意語言描寫,突出快樂的內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7160.html
相關閱讀:送你一束轉基因花
背影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學案
八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案(北師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