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第一學期第二次月考九年級歷史試題
溫馨提示:
1.本試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
2.答卷前,將自己的考號、姓名填寫在答題紙規定位置。
3.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各題目指定位置,不能寫在試題卷上,考試結束后,僅交答題紙。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
1.為打破中世紀的封建統治和教會神學思想的束縛,而掀起的文藝復興運動最早開始于
A.俄羅斯 B.意大利 C.法國 D.英國
2.15世紀中后期,西歐各國開始開辟新航路。關于“新航路”的準確理解是
A.通往東方的航路 B.向西走通往東方的航路
C.繞開傳統航路通往東方的航路 D.從歐洲出發通往東方的航路
3.美國某地有一座紀念碑,碑座上是一尊手握步槍、頭戴草帽的民兵銅像,碑下刻著一段銘文:“堅守陣地,在敵人沒有開槍射擊以前,不要先開槍;但是,如果敵人硬要把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那么,就讓戰爭從這兒開始吧!”據碑文推斷,這座紀念碑位于
A.費城 B.來克星頓 C.華盛頓 D.薩拉托加
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到:“拿破侖在其所征服地區都在貫徹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所有公民的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由此可見,拿破侖對外戰爭的積極意義是
A.拓展了法國的疆域 B.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
C.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D.確立了歐洲各國資產階級的統治
5.1831年,英國一本名為《機器的成績》的書寫道:“兩個世紀以前,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個穿襪子;一個世紀以前,五百個人當中沒有一個穿襪子;現在,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不穿襪子�!薄艾F在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不穿襪子”緣于
A.工業革命 B.第二次工業革命
C.新航路的開辟 D.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6.“‘旅行者號’機車拖著三十多節小車廂正式試車……鐵路兩旁人山人海,許多人興奮地跟著機車跑,還有一些人騎馬與機車并駕齊驅。”這樣的歷史情景出現在
A.18世紀早期 B.18世紀晚期 C.19世紀早期 D.19世紀晚期
7.關于民族解放運動,人們如此頌揚著一位女英雄:“年輕的女王率領她的章西勇士,一次次沖鋒陷陣,一次次擊潰強大的英軍……直至壯烈犧牲�!边@則故事發生在
A.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中 B.印度民族大起義中
C.非洲獨立浪潮中 D.太平天國運動中
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著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靶碌臍v史時期”應理解為
A.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B.有科學理論指導
C.有馬克思、恩格斯的領導 D.巴黎公社精神的指引
9.在美國歷史上唯一的這次內戰中……擁有道義和價值觀優勢的北方取得了勝利。戰爭中,林肯總統通過哪部法律文獻,彰顯了北方的正義性,最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A.《宅地法》 B.《1787年憲法》
C.《國家工業復興法》 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0.“比較”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小明同學在比較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相同的歷史影響時,列出了以下四點內容,其中正確的是
A.摧毀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B.贏得了國家的獨立
C.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D.廢除了黑人奴隸制
11.1856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說:“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為此,俄國
A.廢除了農奴制度 B.參加了世界大戰
C.發動了十月革命 D.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2.19世紀60—70年代,國家體制改革和革命(如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成為時代潮流的根本原因是
A.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B.封建專制制度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C.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D.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影響
13.“在1885-1890年的短時期內,棉紡廠就從20個增加到30個,紗錠也從7萬個增至28萬個。棉紗的產量也增加大約8倍。到1890年,日本已從棉紡織品進口國變成一個棉紗出口國�!边@一材料最適合用來說明日本明治政府
A.廢藩置縣的成果 B.文明開化的影響
C.殖產興業的成效 D.對外擴張的結果
14.簽訂于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重申“機會均等、門戶開放”原則,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局面的條約是
A.《四國條約》 B.《凡爾賽和約》 C.《九國公約》 D.《巴黎和約》
15.亨利•福特至今仍被美國公眾奉為“最偉大的企業家”。20世紀初,他的一項創舉成為20世紀大規模生產的基礎。這項創舉是指
A.工廠中采用蒸汽動力 B.建立工廠和工廠制度
C.成功研制第一輛汽車 D.采用流水線生產汽車
16.《西方文明史》認為:“經過長時期的分離,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終于攜手并進了”。這一現象開始于
A.牛頓建立力學體系 B.瓦特改良蒸汽機
C.第二次工業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7.“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痹摬牧辖沂玖�
A.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過程
C.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 D.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18.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意大利加入同盟國集團;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意大利加入到協約國集團一方作戰。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意大利反復無常,不講信譽 B.協約國方面進行的是正義的戰爭
C.協約國集團一開始就穩操勝券 D.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一切以利益為前提
19.他被譽為樂壇的普羅米修斯,是通過音樂把“自由、平等、博愛”之火“盜”向人間的樂圣,他的代表作是《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九部交響曲,他是
A.巴赫 B.莫扎特 C.瓦格納 D.貝多芬
20.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指出各種生物都是由一種或幾種原始生物通過自然選擇,逐步發展演變而來的。這種進化論觀點對當時世界產生的影響是
A.沉重打擊了“神創論”學說 B.有力地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
C.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 D.使人類進入網絡時代
21.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要求收回一戰前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利。結果《凡爾賽和約》卻將這些權利轉交給日本。這表明 ①一戰后中國仍處于被宰割地位 ②德、日在巴黎和會上處于主導地位 ③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列強分贓的會議 ④《凡爾賽和約》無視弱小民族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22.1932年2月,一美國人在國會委員會上陳述他近三個月的見聞:數以千計的羊羔被牧羊人殺了,因為羊在市場上賣的錢還不夠支付運輸它們的費用。一箱蘋果200個賣40到50美分。與此同時,數以百萬計的孩子卻因父母的貧窮今年冬天吃不到一個蘋果。他的見聞反映了當時美國的何種現象?
A.生產相對過剩 B.失業人數大增
C.人民流離失所 D.工人工資下降
23.右圖為美國的田納西水利工程。它的興建反映了羅斯福新政的一項反危機措施,其直接目的是
A.增加就業,緩和社會矛盾
B.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
C.縮減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
D.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
24.1938年,英國首相張伯倫得意地揮舞著一紙協定,向英國人民宣布“我帶來了我們時代的和平”。但事實上協定加快了世界大戰的步伐,這是因為
A.協定實現了禍水東引 B.協定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C.協定使奧地利被吞并 D.協定避免了弱小國家被侵略
25. 有這樣一幅戰地照片:“一名戰士正懸站在建筑物柱頂盤的檐口,將一面旗幟插在建筑物的最高處”。這幅照片成為勝利的象征,標志著納粹時代的結束。據此,你認為這幅照片可能描述的是
A.攻克柏林戰役 B.斯大林格勒戰役
C.諾曼底登陸戰 D.莫斯科保衛戰
二、主觀題:本大題共4題,第26題14分,第27題12分,第28題12分,第29題12分,共50分。
26.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一 “凡未經過國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参唇涍^國會準許……皆為非法�!薄稒嗬ò浮�
材料二 “在美洲大陸北部,有一個飄揚著星條旗的國家……這個國家出現,……演繹了大國興起的罕見奇跡�!� ——摘自電視片《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詞三 “在權利方面,宣揚人們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 ——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
請回答:
(1)材料一奠定了英國什么政治體制基礎?革命期間被議會處死的國王是?(4分)
(2)材料二中“飄揚著星條旗的國家”是?在爭取獨立時期的主要領導人有誰?(4分)
(3)材料三的內容源于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什么文獻?它所提出的政治主張與當時歐洲哪一思想解放運動有關?(4分)
(4)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目的。(2分)
27.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一 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變而成一座橋梁,一個啟程之地,其巨大的影響波及各方。一般看來,這一變化對歐洲人是有利的,但對其他地方(美洲,非洲等)的人則意味著災難。 ——《現代世界史》
材料二 (兩次工業革命)給工業化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冢▋纱危┕I革命的推動下,西方列強將世界上大片地區強行納入資本主義的統治之下�!�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爭斗便尖銳起來�!妒澜缃F代史》
材料三 原始積累的方法決不是田園式的東西。……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馬克思《所謂原始積累》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當時哪些航海家為大西洋變為“橋梁”作出了貢獻?隨之而來的殖民擴張中,走在前列的首先是哪兩個國家?(6分)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兩次工業革命中,給“工業化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的新能源技術分別有哪些(4分)
(3)歸納材料一、二的相關內容,佐證材料三中馬克思的觀點。(2分)
28.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一 在1914—1918年的戰爭中,交戰國共計使用了45種以上約12.5萬噸的毒氣,造成了100多萬人傷亡,其中死亡10萬多人,化學武器屬大規模的毀滅性殺傷武器,人們為禁止使用這種殘忍的武器進行了不懈努力。后來,日內瓦議定書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把化學武器押上了歷史的審判臺。
材料二
材料三 《聯合國憲章》規定:聯合國應該采取有效的集體辦法,防止和消除對和平構成威脅的因素,制止侵略和其他對和平構成破壞的行為,以和平方式,依據正義及國際法原則,調整和解決破壞和平的國際爭端。
(1)根據材料一,指出化學武器最早大規模應用于哪次戰爭?根據材料指出國際社會對使用化學武器的態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樣的戰爭形勢?面對這種形勢,反法西斯國家在1942年初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建立聯合國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的哪一次會議對聯合國的建立起到了推動作用?(4分)
29.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
材料一 在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激勵,是極其巨大的。(它)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 ——摘自《毛澤東選集》
材料二 蘇俄(聯)糧食產量變化曲線圖(見右圖)
材料三 (20世紀30年代)在西方經濟確實是一團糟的同時,蘇聯正在繼續進行經濟發展方面的獨特實驗。雖然五年計劃伴有嚴厲的壓制和民眾的貧困,但實質上是成功的。蘇聯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迅速上升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這種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國際性的影響,尤其是因為當時種種經濟困難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據材料一回答,毛澤東所論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的主要領導人是?(4分)
(2)據材料二分析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得益于蘇俄政府實施的哪一政策?(4分)
(3)20世紀30年代,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是蘇聯經濟的顯著特點。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聯這一體制得到作者肯定的原因。(4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1212292.html
相關閱讀:2018.1初三歷史期末試卷(海淀區附答案)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2012年中考歷史題歸總(有答案)
2013年中考歷史柳州市二模試題(帶答案)
2016屆高三語文上學期期初摸底考試試卷(附答案)
2012年淄博市歷史中考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