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研究:關于地震的中考語文試題預測?
每年的中考、高考都有一些反映當年重要事件的試題,今年最大的政治事件有雪災(自然災害)、奧運會、地震(自然災害),在這三項中,雪災與地震相比,明顯小的多,奧運會已經考了幾年了,所以也不是一個新鮮的題材,因此,我覺得關于地震的話題,可能是今年各級考試題中的一個重要話題,那么在語文中考中,可能會出現怎樣的題型呢?現在在這里略做預測,并根據媒體上的文字材料嘗試編制一些示例題。
第一、僅把地震有關報道作為考試的材料。
考察字詞
5月19日14時28分,在中華民族傳統的哀悼氛(注音)圍中,舉國降半旗為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難者致哀,我們用全民族的眼淚,悼(注音)念這次地震災害中的罹(根據拼音寫字)難者、在救災中的犧牲者,更用全民族的意志,昭(根據拼音寫字)示中國對每一個普通生命的極大尊重。我們要發揚這種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根據拼音寫字寫成語)的精神,全社會緊急動員起來,與災區人民同患難、共呼吸、心連心。
第二、寫作類語言運用題
1、學校舉行為汶川大地震重建捐款儀式,請你給本次捐款儀式擬一條標語。
團結一致、眾志成城!
緊急動員起來,與災區人民同患難、共呼吸、心連心!
伸出你的援手,獻出你的愛心,為地震災區盡一份力!
抗震救災,眾志成城!
用我們的愛心支援災區人民重建家園!
用我們的雙手為災區人民扶平心靈的創傷!
災區的老人孩子在廢墟中期待著我們的救援!
災區的人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一件衣就是一份溫暖!一元錢就是一份希望!
向英雄的汶川人民致敬!
情系地震災區,攜手共渡難關
2、你做為一個志愿者到了汶川,給你那里的孩子說一句安慰和鼓勵的話。
“我的同齡人,希望要堅強,全國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哥哥、姐姐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你們,我們一起度過這個難關!
“災區中學生朋友,堅強起來!薄安灰蓿赂尹c!薄芭W習,戰勝災難”
3、舉辦一次為災區捐款的活動,寫出活動的主旨。
讓我們心聲相連,用我們的歌聲,鼓勵災區的小朋友們戰勝困難。
4、設計一次為災區捐款活動的方案。
第三、關于地震的作文(僅僅提供資料)
指導:
動情,是最重要的
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對眼下抗震救災這個“事例”,“語文學科中的作文”是以“語言”為載體,或闡述某一個觀點,或說明某一個道理,或再現某一個場景,或抒發某一種情感,它運用的是聯想、想象、推理、論證,它需要的是“駕馭語言”把你的情感、思想表達出來。 所以,面對這場既揪人又感人,既讓人淚流滿面又讓人眾志成城的“災難”,我們不能僅是感人情節的復述,也不能只是動人故事的再現;不能似新聞報道,也不能像通訊敘述。 如果我們寫這樣帶有議論的文章,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把“抗災”中的那些情節、故事,甚至感人的語言,作為我們有力、有利的論據。但是,一切為的只是“說明”你的道理,“論證”你的觀點,也就是說“可以用”,但不是“必須用”或“一定用”。閱卷者絕不會是因為你“使用”了抗震救災的內容而提高你的作文分數,他們評價的主要標準還是你的“道理”是否說清楚了,你的“觀點”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論證,你說明“道理”、論證“觀點”的語言是否能感染人、最重要的是,只有動之以真情,才能打動閱卷者。
例文:
《最美麗的中國人》 連日來,生與死的分秒搏斗在汶川災區的殘垣廢墟中進行;連日來,我們的眼里一直掛著層層的淚水,每一次看到那揪心的畫面和涌動的愛心,無論多么堅強的人都忍不住淚流滿臉。 誰說八尺男兒有淚不輕彈? 我們忘不了,在救援現場留下的這樣的畫面:66歲的溫家寶總理不慎摔倒,手臂受傷出血,但為了搶救遇險群眾,他把要給他包扎的醫務人員推開了。我們忘不了,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四川省德陽市東汽中學的教導主任譚千秋老師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4個學生,4個學生都獲救了,而譚老師卻不幸遇難了。 我們忘不了,那一個個撕裂人心的聲音:“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我還能再救一個!”年輕的戰士哭了,一個剛從廢墟中帶出了一個孩子的戰士跪了下來大哭,對拖著他的人如是說;年輕的戰士哭了,幾個小孩子被救出來了,但只有一個活著,他抱著那個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著跑向救援隊所在的帳篷;央視的一位男主持人在直播中哭了,在一句“為什么我們能夠這樣(愛心救助),是因為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幫助”的解說后,眼含淚水,忍不住哭泣。 為什么我們的眼中飽含淚水,是因為我們每個中國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地震消息傳開后,神州大地上每個城市都立即自發行動,開始對受災地區伸出援助之手。在每個城市的慈善會及紅十字會辦公的地方,許多群眾自發前來捐款,捐物,他們中有企業負責人、老人、家庭婦女、農民工;獻血車前更是排起了長龍……災難無情,人間有愛,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們心生感動。我們每個中國人一個小小的愛心之舉,就能夠挽救一個瀕于生命邊緣的災民,就能夠重新燃燒一個對生活失去希望的災民。我們每一個中國同胞自發搭起通向災區的愛心之橋,毫無保留我們的愛心,攜起手來與災區人民共渡難關!堅強的中國人,不哭! 面對如此不幸,我們除了悲痛之外,看到的則是一個個充滿愛心的中國人。我們既要為慷慨解囊的企業巨資捐獻喝彩,為明星藝人義演募捐之舉喝彩,同樣也為那些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濃濃的愛心喝彩?矗∧切┥钌星肄讚霓r民工兄弟們,當他們把一張張可能皺巴巴的票子,都捐獻給了災區的時候,雖然金額不多,但此情此景,我們真的感受到了每一個中國人對汶川災區群眾的熾熱的愛心。感動讓我們如此之團結,感動讓我們的凝聚力如此之強! 每一分錢,每一件物,每一滴血,都凝聚著國人的愛心,都寄托著災區戰勝困難的希望。地震毀了災區人民美好的家園,奪走了他們親人的生命,但不要悲傷,每個災民都是我們每個中國同胞的親人!地震無情,中國有愛,每一個中國人必與災區人民相望相守、相勉相助,戰勝萬難! 這一刻,我們都是最美麗的中國人!
有關地震的感想其他語段:
5?12以來,災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幾乎所有的人,都關注著災區,為災區出力,為災民分憂,成為大家的共同目標。而無數救援者,更是紛紛奔赴前線,舍生忘死,沒日沒夜,或搜救廢墟中的生命,或救治傷員撫慰災民,無不視災區為自己的家鄉,災民為自己的親人。災情是殘酷的,但人性卻處處閃爍著溫暖的光芒,而強烈的自覺的公民意識,更讓救災成為全民的大行動。 這次抗震救災中,人性的回歸確實于傷痛中給人以慰藉。雖然身處物欲社會,功利的追逐,已讓不少人的心變得堅硬冷漠,但地震后人們的守望相助生死不棄表明,人性終究是永遠都無法泯滅的。然而,于一個公民社會,人性只有以公民意識作為靈魂和核心,也就是和公民的責任緊緊聯系在一起,才有更持久、更強大的力量。實際上,也正是公民意識的空前覺醒,讓這場前所未有的人類大拯救,震驚了世界。 本來,公民意識是每一位公民所必不可少的。作為一個法律概念,公民是以一個國家的成員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公民顯然是一個崇高的稱號。但長期以來,有多少人始終清醒地記得自己的公民身份?乃至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前蘇聯的電影中,經常把人稱呼為公民,竟讓我們覺得新鮮和陌生,而這恰恰顯示著我們公民意識的淡薄。也因此,許多人活得窩囊、猥瑣、麻木、冷漠,既有辱于公民的稱號,更忘卻了公民的責任。 這場特大災難,讓災區蒙受了巨大的苦難,但同時喚醒了國人的公民意識,或許讓人始料不及。5月19日14時28分,無論是在大街還是家里還是單位,大家都肅立,為認識和更多不認識的逝者默哀,多少人還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痛的眼淚。三分鐘默哀結束后,北京天安門廣場成千上萬的人群仍然自發地聚集著,手持國旗和菊花,高喊:“加油四川!加油中國!”那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公民責任意識,真是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顯然,突如其來的劫難讓我們明白,生命如此脆弱,家園不堪一擊,惟有每個公民都承擔起自己對于社會的責任,關愛、團結、堅強,我們才有應對天地無常的力量。于是,這些天來,我們驚異于自己的改變,斤斤計較的人,此刻慷慨地在捐款箱里放進一張張大鈔;牢騷滿腹的人,卻在喝止那些無謂的指責和抱怨;麻木冷漠的人,心腸也變得柔軟,真心地為災民祈福。雖然我們自己依然有著那么多的不如意,但災難當頭,每個人都表現出了一個公民的風范。 這場災難終究會過去,我們的生活又會恢復到以前,創痛將會撫平,驚天泣地的感人故事也都將成為記憶,但是,經歷過一次靈魂的洗禮、精神的滌蕩、意志的淬火,我們有理由期望,公民意識的弘揚,將從此成為社會的常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1302948.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綜合測試題(附答案新人教版)
2019年常州市中考語文試卷
寒假接力棒:九年級上冊語文寒假作業答案參考
巴州區萬安小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次月考試題及答
2013年3月九年級語文第一次中考模擬考試題(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