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
考點跟蹤突破13 文言實詞(含通假字)、虛詞
一、(2014•達州)閱讀短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乙】鐵杵磨針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
(1)年且九十 將近
(2)方磨鐵杵 正在
(3)始一反焉 通“返”,往返
(4)媼自言姓武 說
2.【甲】文中下列幾組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D )
A.且焉置土石 無隴斷焉
B.懼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應
D.操蛇之神聞之 告之于帝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2)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動,回去后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4.由【乙】文演變的民間俗語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5.這兩個故事,給你怎樣相同的啟示?
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這樣才能成功。
6.李白勤學苦讀,終成詩仙。請再舉兩個我國古代名人的勤學事例。
示例:匡衡鑿壁偷光__孫康映雪照讀__車胤囊螢讀書等。
7.【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用原文回答)
8.【甲】文寫山的高峻、遺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對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從側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難的決心、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孫的宏愿。
二、(2014•武漢)閱讀短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高帝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諫,不從。呂后使呂澤劫留侯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四人,四人者老矣,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誠能不愛金帛,令辯士持太子書,卑辭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一助也。”呂后如其計。
漢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叔孫太傅稱說古今,以死爭,上佯許之,猶欲易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從,年皆八十余,須眉皓然,衣冠甚偉。上怪而問之,四人前對,各言姓名,曰:東園公、?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載,公避逃我,今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竊聞太子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鄙显唬骸盁┕易湔{護太子!彼娜藶閴垡旬,趨去。上目送之,曰:“羽翼已成,難搖動矣!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輕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視
C.呂后如其計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輕視
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以”與“此難以口舌爭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D )
A.以塞忠諫之路也 B.屬予作文以記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留侯認為請出四位老者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廢黜太子。
B.叔孫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爭來阻止高帝廢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愛錢財,仁厚孝順,禮賢下士,四位老者才答應出山為其效力。
D.高帝認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為他已感覺到天下人都愿意為太子效命。
三、(2013•金華)閱讀短文,完成習題。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范仲淹家貧,就學于南都書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經夜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其二,斷齏③數莖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學,歸告其父,饋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敗矣,留守自訝曰:“大人聞汝清苦,遺以食物,何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饌,后日豈能復啖此粥乎!”
【注釋】①南都書舍:當時有名的書院。②釜:鍋子。③齏:腌菜或醬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職名稱。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
(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擔心
(2)禮愈至 周到或周全
(3)日煮粥一釜 每天
(4)饋以佳肴 贈送或饋贈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C )
A.不敢出一言以復(來)
遺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向)
就學于南都書舍(在)
C.俟其欣悅(他,指老師)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
輟耕之壟上(去)
點撥:C項中的第二個“其”是加強語氣的語氣詞。
四、(2013•安徽)閱讀下文,完成練習。
三 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略無闕處 闕:通“缺”,中斷。
(2)沿溯阻絕 溯:逆流而上。
(3)則素湍綠潭 素:白色。
(4)屬引凄異 屬:連接。
(5)故漁者歌曰 故:所以。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其”與例句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D )
例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A.其真無馬邪?
B.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向其家有梨園,其樹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車。
點撥:例句中的“其”是代詞,代物,表示“它的”的意思,D項與之意思相同。A項的“其”是“難道”的意思。B項“其”代人。C項“其”表推測,可譯為“大概,也許”。
五、(2014•沈陽)閱讀選文,完成問題。
【甲】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乙】帝堯者,放勛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馴德②,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⑥百官,眾功⑦皆興。(選自《史記》,有刪節)
【注釋】①放勛:堯的名。②馴德:順天應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與和氏的并稱。⑥飭(chì):約束,整頓。⑦功:事情。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期年之后 滿一年
(2)眾功皆興 興辦
2.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 )
A.其仁如天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B.就之如日 停數日(《桃花源記》)
C.以親九族 其將歸見其親也(《送東陽馬生序》)
D.乃命羲、和 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
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能夠在公共場合指責諷刺我,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勵。
(2)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
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閏月正定四季。
4.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5.比較閱讀【甲】【乙】兩文,請寫出齊威王和堯帝為使國家大治,分別采用了什么治國方法。
齊威王:齊威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堯帝:堯帝以德治國,管理百官,研制歷法。
考點跟蹤突破14 斷句與翻譯
一、(2014•撫州)閱讀短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翁①天性孝友,深得父母心。母蚤②世,事繼母無懈,二弟一妹,翁所成立③也。嘗攜妹北上,?舟④絕岸,妹戲而前,俄墜水中。翁驚愕,不覺俱墜。其水深不可測,加天寒裘重,沒人不見蹤跡,觀者皆駭。頃之,持妹而出。論者謂有神相云。蜀俗,兄弟壯且婚,多割灶自食⑤。翁深恥之,然不欲傷母弟心志,悉讓其田宅。御史⑥之死王事也,向二毛其施弗究⑦。翁痛之,作永思堂于家,歲時率子婦祭拜以為常。
(節選自羅?⑧《坦然翁傳》)
【注釋】①翁:坦然翁,姓劉,名山,四川珙縣人。②蚤:通“早”。③成立:撫養成人。④?(yǐ)舟:船泊岸邊。⑤割灶自食:指家族內兄弟分家自立。⑥御史:指坦然翁的父親。⑦向二毛其施弗究:過去御史家供養的老人未能堅持供養到底。⑧羅?(qǐ):字景明,明朝江西撫州南城人。
1.對下面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 )
論者謂有神相云
A.論者?謂有神相云 B.論者謂?有神相云
C.論者謂有?神相云 D.論者謂有神?相云
2.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1)嘗:曾經 (2)悉:全、都
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頃之,持妹而出。
一會兒,(坦然翁)拉著妹妹(從水里)出來。
4.選文詳寫了哪幾件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奮力救妹,讓出田宅,遵從父愿。
5.讀了本文,你獲得了哪些人生啟示?
圍繞“孝敬父母,善待家人,體恤父母”幾個要點來談即可。
二、(2014•濰坊)閱讀短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李孝子傳
袁 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維煌,字裕光。父巖士,生孝子十年歿,家無旨畜①,母針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養親,兒取也。兒不養母,乃藉母養兒,兒心何安!”遂棄書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進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飲,喀喀②不下者三晝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夢神人刺以針曰:“哀而子之孝也!庇X,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風起,城中生波濤,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搖搖然,孝子趨負母,伏幾下。俄而前后廬舍崩,所避處獨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莽也,時屆嚴寒,體故羸,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數人,蘊火覆之,淪以湯,乃蘇。年五十五卒。卒時抱母大慟,囑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傳其幼時,居父喪,寢苫塊中,哀號三年,每出入,鄰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蓋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聞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論曰:《孝經》一書,圣人所以為人子訓者至矣。然世人方讀書以求孝,而李氏子獨因孝以廢書,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惫胖四苈势湫哉,無俟于教也。不然,慈烏反哺,羔羊跪乳,彼所讀何書哉?
(選自《小倉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刪節)
【注釋】①旨畜:貯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嘔吐聲。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1.解釋下面句子加點詞語的意思。
(1)母病喉,勺飲 用勺子
(2)囑其孤某善事大母 侍奉,伺候
(3)蓋其天性然也 這樣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C )
A.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維煌。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B.市珍怪之食,進之母,而己甘食淡焉。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歐陽修《醉翁亭記》)
C.蘊火覆之,淪以湯,乃蘇。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D.而李孝氏子獨因孝以廢書。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孟子》)
點撥:C乃:副詞,于是,這才。A之: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用于主謂短語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而: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D以:連詞,表因果/介詞,表憑借。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養親,兒取也。兒不養母,乃藉母養兒,兒心何安!
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么能心安!
(2)古之人能率其性者,無俟于教也。
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4.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沒有斷句,請根據你的理解用“/”斷開。
大吏聞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三、(2014•黃岡)閱讀短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甲】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節選自《戰國策》)
【乙】(唐)太宗謂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師②,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③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⑤,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節選自《貞觀政要》)
【注釋】①侍臣:身邊的大臣。②京師: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興(今陜西西安市)。③煬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楊廣。④孜孜:勤懇的樣子。⑤稔(rěn):豐收。
1.選出下列對加點文言虛詞理解有誤的一項( A )
A.雖欲言(雖然) 皆朝于齊(向)
B.意猶不足(還) 遂致亡滅(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樂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趙、韓、魏聞之(代詞,代這件事)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助詞,的)
2.選出對下列文言詞語理解有誤的一項( D )
A.門庭若市(門前、院內像集市一樣熱鬧,指人多)
B.年谷豐稔(谷物豐收)
C.面刺寡人(當面指責我)
D.窮兵黷武(用盡兵力來炫耀武力)
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4.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能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并能讓我聽見的,可以得到下等獎賞。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
因此我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靜靜的,讓天下平安無事。
5.【甲】文中齊國“戰勝于朝廷”的原因是廣開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納諫)。【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國之道是治國以民為本,要讓百姓安居樂業。(用自己的話表述)
四、(2014•鹽城)閱讀短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
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1.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1)委而去之 放棄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3)相攻國者亦然 這樣
(4)具此而已矣 全都
2.用“/”標出下面句子的三處停頓。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鞏固國防不僅僅依靠山河的險要,威震天下不僅僅依靠武器的鋒利(或武力的強大)。
(2)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圣人把治理天下作為事業,就不能不考察混亂產生的原因(或根源)。
4.甲、乙兩文都闡述了政治之道,前者強調了仁或道(或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答: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強調了愛或兼愛;虼穑簮勖瘛⒕几缸咏韵鄲;或答:反對暴政(意思對即可)。
五、(2013•江西)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練習。
楚莊王欲伐越①。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鼻f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②。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③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蓖跄酥。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節選自《韓非子》)
【注釋】①越:越國。②睫:眼睫毛。③莊?(qiāo):當時民間反對派首領。
1.對下面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B )
王之兵自敗于秦晉
A.王之兵自敗于/秦晉 B.王之兵/自敗于秦晉
C.王之兵自敗/于秦晉 D.王/之兵自敗于秦晉
點撥:本題考查文言文的句讀,難度中等。這是一個表意完整的句子,因此可在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之間停頓。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
大王(楚莊王)的國家里軍隊弱小、政局不穩,問題不比越國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312064.html
相關閱讀:寒假接力棒:九年級上冊語文寒假作業答案參考
巴州區萬安小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次月考試題及答
2019年常州市中考語文試卷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綜合測試題(附答案新人教版)
2013年3月九年級語文第一次中考模擬考試題(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