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復習導學案(二)分析論證方法及作用
審核:九年級語組
常見考點
1、準確找出中的中心論點。
2、理解中的重要語句,并且能夠解釋、概括其主要意思。
3、整體理解內容,能夠提煉、概括的主要意思。
4、理解思路。
5、分析論據的類型及安排順序。
6、辨析常見的論證方法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7、理解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在中的含義與作用。
易錯點
1、辨識概括中心論點。
2、正確辨析常見的論證方法。
3、議論語言的品析。
知識結構:
一.議論基本知識
1.議論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論據的兩種基本方式: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3.論證方法常見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4.論證方式:立論與駁論。
二.議論出題樣式及答題方法:
1、找出某種論證方法的句子并說明其作用,這需要對論證方法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分析作用時一定要與論點及內容相結合。
2.對論證材料的概括。
拓展訓練
(一)善敗者不亡
諸葛亮說:“善敗者不亡!鄙茢≌摺_對待失敗的人。善于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的人是最有希望獲得成功的人。
人生一世,不可能時時順心,事事如意,總免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敗。古今中外,有眾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說,他們的成功都浸透了失敗的血和淚。諸葛亮雖上知天,下曉地理,運籌帷幄,用兵如神,卻也難免街亭失守。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臥薪嘗膽,最后戰勝了吳國。如果越王只一味的嘗膽以警策自己,而不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正確看待自己的失敗,他能成功嗎?愛迪生說:“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愛迪生是“善敗者”,他失敗后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開始下一次的試驗,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探尋成功的方法,直到成功為止。他歷時十年,經過5萬次左右的試驗,才發明了蓄電池。這顯示了多么頑強的毅力!
人生像長長的跑道,每個人都是一個運動員,跌倒后能爬起奮起直追,便有了成功的希望。因而,人都應該善待失敗,從失敗中振奮,朝著成功的方向繼續前進。若不能善待失敗,便會一蹶不振,甚至遭到滅頂之災。楚霸王項羽把失敗歸于天意,他大喊“天亡我”,所以落了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善敗者不亡”,“不善敗者亡”,這道出了人生之路的兩種不同軌跡。今天,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多少風云人物在風浪中搏擊,把風吹浪打當作磨練意志?墒,也有一些人受到一些挫折或失敗就沮喪不前,沉沒于改革的狂濤中。我國有一句諺語:“失敗是成功之母!彼嬖V我們失敗中孕育著成功的因素。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奮斗是成功之父!比绻覀儼阉湍蔷渲V語綜合運用,我們就成為“父母雙全”的人,我們將會成為戰勝困難的強者,在面對失敗時,我們就會成為“善敗者”,那我們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一笑
齊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銘:“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
人生與天地之間,有人稱贊,就一定人詆毀。就像天氣一樣,有晴就有陰,有陽光普照,就難免陰雨綿綿。這道理也許人人能動,但真正像齊白石先生那樣微微一笑,的確很不容易。
別人夸獎,自然喜歡,高帽子誰不愿意帶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聰慧,稟賦過人,二三十歲就名滿天下,步入仕途,官拜七品縣令,赴任之前作為人之常情,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師---清乾隆年間的名臣尹端辭行。尹端見學生登門自然十分高興,就問他:你辭去赴任,都準備了什么?袁枚見老師垂詢,就老老實實回答:學生也沒有準備什么,就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尹端一聽就有點不高興,說你年紀輕輕怎么能搞這一套,還是要勤政務實呀!袁枚說:如今,社會上的人大都喜歡帶高帽子,像你老人家這樣不喜歡帶高帽子的人真是鳳毛麟角。∫寺犃T此言,很是受用,覺得他沒有白培養袁枚。袁枚不愧是才子,對世事洞明如鏡,不知不覺中就將一頂高帽子送給了尹端,而自以為很聰明的尹端,已經帶上了學生帶上的高帽子,又怎么能不喜形于色呢?
尹端做不到人譽之,一笑,何況是普通人呢,一個人,如果真正做到人譽之,一笑,那么無論他做什么事,都能了然于心,淡然處事對于形形色色的稱贊一笑了之,不會讓這些虛幻的東西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做到這一步,人生境界才能達到了一定能夠的高度。
再進一步,如果能做到“人罵之,一笑。那更是了不得了,有一段時期,釋迦摩尼經常遭到一個人的嫉妒和漫罵,對此他沒有惡語相向,也沒有與這個人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心平氣和,一笑了之。
直到有一天,這個人終于罵累了,釋迦牟尼才微笑著問他:我的朋友,當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別人不接受時,那么這個東西屬于誰呢?”這個人不加思索的回答道:“當然是屬于送東西自己的人自己了!贬屽饶材嵊謫枺耗敲绰R又屬于誰呢?”那個人聞聽此言,一時語塞。從此,他再也不敢漫罵釋迦牟尼了,只是那一直不明白,釋迦牟尼怎么會有這么好的氣度與修養。
面對突如其的誹謗和職責,釋迦牟尼不為所動,表現了少有的冷靜與清醒。他不理睬,也不還擊。不給對方可乘之機,而是以他慈悲寬大的胸懷讓職責無處落腳,將漫罵化解于無形。讓對方最終自行慚愧,敗下陣,而且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面對無聊的誹謗與漫罵,一笑,其實就是最有力的還擊。
(三)智者無言
大海的深處是平靜的。
花朵的一生是無聲的。
巍峨的巒是緘默的。
大自然中許多蔚為壯觀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當如此?
有這么兩個人應考廚師。甲一開言便說了個天花亂墜,從傳統的中國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點,從每道菜的用料著色到火候調味,似乎無一不能無一不精。乙則靜候一旁一語不發。待問及他時,他只是說:“給我30分鐘的時間,我做一桌菜出看看便是!
不用說,“訥于言”的廚師被錄取了。
機智和美妙的語言有時只不過是一種一瞬的智慧和淋漓的表達,但智慧和表達本身并不證明結果。樸實的行動才是開在成功路上的鮮花。
認識一個人,不要光聽他怎么說,而應當看他怎么去做,因為有的語言言不由衷。就像認識一棵樹,不需急于去看他春天開的什么花,因為有一種事實叫做華而不實。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時候你去看樹上的果實,果實是花的語言,也是樹的注釋。
蕓蕓眾生,那個與你僅有一面之交便一覽無余的人,你會覺得他索然無味,因為他說得太多。而那個一直一聲不吭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僅僅對他印象深刻,而且產生了探尋他的愿望——因為那沉默帶給女性的是典雅矜持,帶給男性的是深邃練達。你要記住,生活中有些東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種真實,一種深刻;說出,反而索然無味,比如一生一世的愛情。
小時候媽媽對我說:你看大街上那兩個吵嘴的人,聲嘶力竭的人往往理屈詞窮。因為真理不再他那一邊,他想先聲奪人掩飾自己的心虛。而那個沉默者往往一身正氣,于是不動聲色,因為沉默是強有力的蔑視。
一個淺顯的道理是:烏鴉和知了無疑是最善叫的,但他們都不是人類的寵物。
火爆發那一聲震天的巨響,那力拔兮的氣概,令人嘆為觀止。但這一奇觀不會隨時可見,為那一瞬間的壯觀,他在地層深處沉寂了千年萬年。
有兩種方法可以使世界變大:登上峰遠眺;閉上眼睛沉思。他們與語言無關。由此看,世界不是靠語言描繪所能窮盡的,想必人亦同此理。
智者無言。
(摘自《都市萃》)
學后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34597.html
相關閱讀:一雙手
飛紅滴翠記黃山
雨說
東營區二中九年級(上)語文《陳涉世家》導學案
雨說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