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新人教版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三學習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本文導航 1、首頁2、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23、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4、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5、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16、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2

期末考試考查的是整個學期所學的知識點,在考試之前我們一定要去做一些練習題。為了幫助同學們能夠對考試大綱有所了解,小編整理了這篇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及答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我會選擇(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共20個小題,每小題2分,計40分.請將你選的答案填在下面表格里,題號要對應.)

1.隨著經濟的快建發展,能源的使用量在不斷增大.人們的節能意識也日趨增強.下圖中屬于中國節能標志的是( )

A. B. C. D.

考點: 幾種常見的與化學有關的圖標..

專題: 分析比較法.

分析: 根據圖示的圖標的含義判斷即可.

解答: 解:A、圖為廢舊物品回收標志,所以錯誤.

B、圖為節能標志,所以正確.

C、圖為當心火災?易燃物質標志,所以錯誤.

2.(2分)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

A. 海水 B. 純凈的空氣 C. 冰水混合物 D. 煤

考點: 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判別..

專題: 物質的分類.

分析: 根據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分析.

解答: 解:A、海水是由水、礦物質等物質組成的,屬于混合物;

B、純凈的空氣是由氧氣、氮氣等物質組成的,屬于混合物;

C、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

3.(2分)洪澇地區的農民常用以下幾個步驟將渾濁的河水轉化為飲用水,以下處理順序合理的是( )

①化學沉降(用明礬);②殺菌消毒(用漂 *** );③自然沉降;④加熱煮沸.

A. ③②①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考點: 水的凈化..

專題: 空氣與水.

分析: 根據幾個凈化水的步驟在水的凈化中所起的作用,對將河水轉化為可飲用水的凈化步驟進行排序.

解答: 解:③自然沉降,此操作只是把固體顆粒沉降而并未進行徹底分離,在此凈化過程中應是最初的階段;

①化學沉降(用明礬),可除去水中沉降下來的小固體顆粒,因此應排在沉降后;

②消毒殺菌(用漂 *** ),使用漂 *** 在水中生成氯氣殺死水中病菌,此時水中含有少量氯氣不能直接飲用,在此過程中不能為最后的凈化操作;

④加熱煮沸,通過加熱煮沸,可使水中氯氣揮發,并進一步殺菌,經過此步凈化后的水達到了飲用標準,為此凈化過程的最后步驟.

4.(2分)除去CO2中的少量CO,常用的方法是( )

A. 把混合氣體通入水中

B. 把混合氣體通過足量的灼熱的氧化銅

C. 把混合氣體點燃

D. 把混合氣體通過灼熱的炭粉

考點: 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專題: 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利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的不同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一氧化碳不溶于水,能夠燃燒,具有還原性,能把氧化銅還原成銅.

解答: 解: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不溶于水,通入水不能除去一氧化碳.故錯誤;

B、通過足量的灼熱氧化銅,一氧化碳轉化為二氧化碳,既除了一氧化碳又增加了二氧化碳.故正確;

C、注意CO是雜質,含量極少,也就是說二氧化碳很多,二氧化碳能阻止燃燒,同時沒有氧氣的存在也不會被點燃.故錯誤;

D、把混合氣體通過灼熱的碳粉,會使二氧化碳轉化成一氧化碳,除去了主要物質,故錯誤.

5.(2分)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了恐怖分子劫機撞擊世貿組織和五角大樓的事件.研究事件中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其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 飛機撞擊大樓造成玻璃紛飛 B. 飛機中的航空煤油燃燒引起爆炸

C. 房屋鋼筋熔化 D. 大樓倒塌

考點: 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

專題: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分析: 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 解:A、飛機撞擊大樓造成玻璃紛飛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

B、飛機中的航空煤油燃燒引起爆炸的過程中發生燃料的燃燒、爆炸,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正確;

C、房屋鋼筋熔化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

D、大樓倒塌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

本文導航 1、首頁2、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23、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4、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5、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16、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2

6.(2分)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是( )

A. 氧化鋁(Al2O3) B. 二氧化硅(SiO2) C. 硝酸鐵(Fe(NO3)3) D. 硝酸鋁(Al(NO3)3)

考點: 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據空氣、地殼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類、化學式的書寫方法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 解: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則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地殼含量較多的元素(前四種)按含量從高到低的排序為:氧、硅、鋁、鐵,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元素.故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應含有氮、鋁、氧元素,觀察四個選項,硝酸鋁(Al(NO3)3)符合題意.

7.(2分)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細鐵絲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B. 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

C. 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霧

D. 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強光

考點: 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專題: 實驗現象的觀察和記錄.

分析: A、根據細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硫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細鐵絲在空氣中只能燒至發紅,不會產生火星,故選項說法錯誤.

B、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故選項說法錯誤.

C、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而不是白霧,故選項說法錯誤.

D、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強光,故選項說法正確.

8.(2分)干燥的空氣通過灼熱的炭層,逸出的氣體冷卻后,再通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最后主要剩下的氣體是( )

A. N2和CO B. N2和CO2 C. CO和CO2 D. CO和O2

考點: 氣體的凈化(除雜)..

專題: 物質的分離和提純.

分析: 據空氣的成分,氧氣和碳在高溫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碳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會與澄清石灰水反應一氧化碳不能與澄清的石灰水反應進行分析.

解答: 解:空氣通過通過灼熱的炭層,碳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碳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得到的混合氣在通過石灰水后,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鈣反應而將二氧化碳除去,N2、稀有氣體性質穩定,不發生反應,CO不能與澄清的石灰水反應,稀有氣體含量較低,所以反應后冷卻到室溫剩余的氣體主要是:N2、CO.

9.(2分)(2007自貢)我國科學家發現,亞硒酸鈉能消除加速人體衰老的活性氧,亞硒酸鈉中硒元素(Se)為+4價,氧元素為?2價,則亞硒酸鈉的化學式為( )

A. Na2SeO3 B. Na2SeO4 C. NaSeO3 D. Na2SeO2

考點: 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化合價規律和原則..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根據化學式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把三種元素的化合價代入公式中,根據是否等于0判斷正確選項.

解答: 解:A:(+1)2+(+4)+(?2)3=0,故A對

B:(+1)2+(+4)+(?2)4=?2,故B錯

C:+1+(+4)+(?2)3=?1,故C錯

10.(2分)下列有關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傾倒液體 B.

給試管加熱

C.

滴加液體 D.

移走加熱的蒸發皿

考點: 液體藥品的取用;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蒸發與蒸餾操作..

專題: 常見儀器及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據液體取用的注意事項考慮;B、根據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的注意事項考慮;C、根據膠頭滴管的使用方法考慮;D、根據移走加熱的蒸發皿的方法考慮.

解答: 解:A、用試劑瓶向試管內傾倒液體時有以下注意事項: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標簽向著手心,試管要傾斜,試劑瓶口與試管口緊挨著.圖中操作正確;

B、給試管內液體加熱時,試管內液體量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圖中已經超過了的,且手握住了試管夾的短柄,故操作錯誤;

C、膠頭滴管在使用時要垂懸在試管上方,不能伸入試管內,故操作錯誤;

D、移走加熱的蒸發皿要用坩堝鉗而不能用手拿,故操作錯誤.

本文導航 1、首頁2、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23、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4、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5、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16、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2

11.(2分)(斗門區一模)建設城市,市政府向市民征集到的下列措施中,你認為不可行的是( )

A. 使用清潔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 實施綠化工程,防治揚塵污染

C. 分類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燒 D. 使用燃煤脫硫技術,減少SO2污染

考點: 防治空氣污染的措施;三廢處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原則..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A、根據化石燃料的污染性考慮;

B、根據綠化工程的作用做題;

C、垃圾的處理方法考慮;

D、根據燃煤脫硫技術的意義.

解答: 解:A、煤和石油屬于化石燃料,燃燒后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使用清潔能源代替煤和石油就減少了空氣污染,故A正確;

B、綠化工程是植樹造林對空氣有凈化作用,防治揚塵污染,故B正確;

C、分類回收垃圾是正確的,露天焚燒就不行了污染了空氣,故C錯誤;

D、使用燃煤脫硫技術,減少SO2污染,也就減少了對空氣的污染,故D正確.

12.(2分)(2008隨州)一種新型綠色電池(即燃料電池),是把H2、CO、CH4等氣體燃料和空氣不斷輸入,直接氧化,使化學能轉變為電能,被稱為21世紀的綠色發電站.這三種氣體可以作為燃料的原因是( )

A. 都是無毒無害的氣體 B. 燃燒產物均為二氧化碳和水

C. 都可燃燒并放出大量的熱 D. 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考點: 氫氣的化學性質與燃燒實驗;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甲烷、乙醇等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

專題: 氧氣、氫氣的性質與用途;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H2、CO、CH4等燃料都具有可燃性,燃燒時能夠放出大量的熱,直接氧化后使化學能直接轉變成電能,產物為二氧化碳或水,無污染,被稱為21世紀的綠色發電站據此根據H2、CO、CH4三種氣體的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三種氣體中,一氧化碳有劇毒;且無毒、無害氣體不一定能用作燃料,如氮氣無毒無害,不能用作燃料;是否為無毒、無害的氣體不是可作為燃料的原因,故選項錯誤.

B、氫氣燃燒產物是水,不能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燒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燃燒產物是否均為二氧化碳不是可作為燃料的原因,故選項錯誤.

C、三種氣體都能燃燒并放出大量的熱,這是可用作燃料的主要原因,故選項正確.

D、H2、CO等沒有在自然界大量存在,且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物質不一定能用作燃料,如水在自然界大量存在,不能用作燃料;是否在自然界大量存在不是可作為燃料的原因,故選項錯誤.

13.(2分)實驗室用KMnO4制取O2時有如下操作:①加熱 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③裝藥品 ④用排水集氣法收集 ⑤從水槽中取出導氣管 ⑥熄滅酒精燈 ⑦連接儀器.其中操作順序正確的是( )

A. ①⑦③②⑤④⑥ B. ⑦②③①④⑤⑥ C. ⑤⑦③②①④⑥ D. ⑦③①②④⑥⑤

考點: 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注意點..

專題: 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 根據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操作步驟:連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裝(向試管里裝入固體藥品;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定(用鐵架臺固定儀器裝置)點(用火柴點燃酒精燈,給試管加熱;注意要用外焰,先預熱,再固定在有藥品的部位加熱)收移(把導管移出水面)熄(熄滅酒精燈)進行解答本題.

解答: 解:根據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操作步驟:連查裝定點收移熄,可知操作順序正確的是⑦②③①④⑤⑥;

14.(2分)已知在一定條件下,硫酸銨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3(NH4)2S04 xNH3+3S02+N2+6H20,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判斷上式中x的值為( )

A. 1 B. 2 C. 3 D. 4

考點: 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 由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均不變,據此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推斷化學方程式中氨氣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

解答: 解:由3(NH4)2SO4=xNH3+3SO2+N2+6H2O和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有6個氮原子,反應后有x+2個氮原子,因此x+2=6,則x=4.

15.(2分)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某課外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透明密閉).在陽光下,你預測數天后植物生長最茂盛的是( )

A. B. C. D.

考點: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專題: 空氣與水.

分析: 根據碳酸的不穩定性與二氧化碳可以參與光合作用的性質進行分析.

解答: 解:植物的生長白天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夜晚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

由于碳酸飲料中碳酸不穩定可以分解出二氧化碳,又因為二氧化碳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從而促進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強,植物生長茂盛.

選項A中的石灰水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利于植物的生長;C中只有水,當植物吸收完實驗裝置中的二氧化碳時,光合作用就減弱,不利于植物的生長;D中當植物吸收完實驗裝置中的二氧化碳時,光合作用就減弱,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本文導航 1、首頁2、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23、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4、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5、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16、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2

16.(2分)京華時報8月27日報道:8月26日凌晨,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安塞縣境內的包茂高速安塞服務區附近發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輛滿載旅客的雙層臥鋪客車與一輛運送甲醇的重型罐車發生追尾碰撞,隨后燃起的大火導致客車上36人死亡,僅3人逃生.

小琴同學看到新聞后,通過查詢得到了甲醇的以下資料:①化學式為CH4O ②無色透明液體 ③有特殊氣味 ④易燃 ⑤易揮發 ⑥有毒性等,其中屬于甲醇的物理性質的是( )

A. 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③④ D. ②④⑥

考點: 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

專題: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分析: 物質的化學性質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

解答: 解:根據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硬度、密度、導電性等)和化學性質(如可以燃燒、能發生腐敗、能生銹等)的特點可以判斷:②③⑤都是甲醇的物理性質,

17.(2分)如圖所示裝置可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對該實驗認識不正確的是( )

A. 紅磷的量不足會影響實驗結論

B. 裝置不漏氣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 將紅磷改為蠟燭也能得到正確的實驗結論

D. 鐘罩內氣體壓強的減小會導致水面的上升

考點: 空氣組成的測定..

專題: 空氣與水.

分析: 本題是用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本探究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藥品紅磷的量,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原溫度;④生成物的狀態一般要求是固態等.如果控制不好條件,進入集氣瓶中水體積會小于五分之一.如果裝置內的部分空氣逸散出來,就會導致進入集氣瓶中水體積大于五分之一.

解答: 解:

A、紅磷的量不足會影響實驗結論,不能將鐘罩內空氣中的氧氣全部消耗會使測量的值偏小,故正確.

B、裝置若漏氣就會氧氣雖消耗但有空氣進來將會使測量結果不準確,因此裝置不漏氣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正確.

C、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影響實驗結果,故錯誤;

D、鐘罩內氣體壓強的減少,小于外界大氣壓所以水會被壓入鐘罩,會導致鐘罩內水面的上升,故正確.

18.(2分)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廣告詞能體現鉆石的性質是( )

A. 硬度大 B. 不能導電 C. 化學性質穩定 D. 熔點低

考點: 碳的化學性質..

專題: 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很難與其它物質發生反應,保存的時間較長,據此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很難與其它物質發生反應,保存的時間較長,所以說鉆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

A、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與硬度大無關,故選項錯誤.

B、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與導電性無關,故選項錯誤.

C、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能長時間保存,故選項正確.

19.(2分)日常生活中,下列區分各物質的方法中,錯誤的是( )

A. 食鹽和蔗糖??嘗味道 B. 白酒和白醋??聞氣味

C. 蒸餾水和礦泉水??看顏色 D. 鐵片和銅片??看顏色

考點: 物質的鑒別、推斷;硬水與軟水;金屬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

專題: 物質的鑒別題.

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

A、根據食鹽有咸味,蔗糖有甜味進行分析;

B、根據白酒有芳香氣味,白醋有酸味進行分析;

C、根據蒸餾水和礦泉水都是無色無味的液體進行分析;

D、根據鐵片是銀白色,銅片是紫紅色進行分析.

解答: 解:在日常生活中,

A、取樣品,品嘗味道,有咸味的是食鹽,有甜味的是蔗糖,現象不同,可以鑒別,故A正確;

B、取樣品,聞氣味,有酸味的是白醋,有芳香氣味的是白酒,現象不同,可以鑒別,故B正確;

C、蒸餾水和礦泉水都是無色無味的液體,觀察顏色的方法不能鑒別,故C錯誤;

D、取樣品,觀察顏色,紫紅色的是銅片,銀白色的是鐵片,現象不同,可以鑒別,故D正確.

20.(2分)神舟九號于6月16日18時37分在酒泉衛星發射場,通過長征二F遙九火箭發射升空,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載人交會對接.6月29日10時許,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位于內蒙古中部的主著陸場預定區域.運送神州9號飛船的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學式為C2H8N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偏二甲肼是由碳、氫、氮三種元素組成的

B. 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氣

C. 偏二甲肼的相對分子質量是27

D. 偏二甲肼中碳、氫、氮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4:1

考點: 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及其計算;元素質量比的計算..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據偏二甲肼的化學式為C2H8N2,分析其組成和構成,并利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計算相對分子質量及元素的質量比.

解答: 解:A、由偏二甲肼的化學式為C2H8N2,則該物質是由碳、氫、氮三種元素組成,故A正確;

B、由偏二甲肼的化學式為C2H8N2,該物質是由偏二甲肼分子構成,該分子中含有氮原子,故B錯誤;

C、由偏二甲肼的化學式為C2H8N2,則相對分子質量為122+18+142=60,故C錯誤;

D、由偏二甲肼的化學式為C2H8N2,碳、氫、氮元素的質量比為122:18:142=6:2:7,故D錯誤;

本文導航 1、首頁2、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23、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4、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5、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16、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2

二、解答題(共6小題,滿分42分)

21.(10分)將如下所列舉的各種現象相對應的解釋要點的序號填入橫線上.

解釋要點:

A.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B.分子之間有間隔

C.分子間的間隔發生改變 D.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E.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改變

現象:

(1)10mL水與10mL酒精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 B .

(2)墻內開花墻外香 A .

(3)溫度計能指示氣溫的高低 C .

(4)水電解后變成氫氣和氧氣 E .

(5)碘和碘蒸氣都能使淀粉變藍 D .

考點: 利用分子與原子的性質分析和解決問題..

專題: 物質的微觀構成與物質的宏觀組成.

分析: 從分子的性質考慮,分子都很小,都有間隔,都在不斷運動.有些宏觀的變化現象能說明分子的基本性質.

解答: 解:(1)10mL水與10mL酒精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

(2)墻內開花墻外香,是因為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溫度計能指示氣溫的高低,是因為分子間的間隔發生改變;

(4)水電解后變成氫氣和氧氣,是因為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改變現象;

(5)碘和碘蒸氣都能使淀粉變藍,是因為碘和碘蒸氣都含有碘分子,所以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22.(4分)我們所學過的氣體有:O2、CO、CO2、CH4.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的是 CO2 ;具有還原性,而且有毒的是 CO ;屬于有機物的是 CH4 ;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的是 O2 .

考點: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常用氣體的收集方法;一氧化碳的毒性;有機物的特征、分類及聚合物的特性..

專題: 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明確氣體O2、CO2、CO、CH4的性質:O2密度比空氣大,能夠支持呼吸,不易溶于水;CO2密度比空氣大,一般不燃燒,不支持燃燒;能與水起反應生成物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為紅色;CO有毒性,可以燃燒,并且燃燒時發出藍色的火焰.甲烷是有機物,具有可燃性并且燃燒時發出藍色的火焰.

解答: 解: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為紅色的是酸性氣體二氧化碳;故答案為:CO2

以上物質只有CO有毒性且具有還原性;故答案為:CO

以上物質只有甲烷是有機物;故答案為:CH4

O2密度比空氣大,能夠支持呼吸,不易溶于水所以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答案為:O2

23.(7分)氫氣是一種理想的燃料,它具有①資源豐富,②產熱高,③燃燒產物是水,不污染環境這三大優點,從社會進步和發展要求的角度,你認為它作為一種能源和現有其它能源物質比較,最大的一條優點是 ③ (填序號).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正致力于研發氫氣的獲得技術,我們知道電解水可產生氫氣,但此法不宜大面積使用,理由是 消耗電能,不經濟 ,請寫出電解水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H2O 2H2+O2 .

考點: 氫氣的用途和氫能的優缺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化學與能源.

分析: 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氫氣燃燒產物為水,不會污染空氣,但是使用電解水的方法制取氫氣時,消耗的能源太大,以及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進行解答

解答: 解:根據氫氣作為能源的優點可以看出,最大的優點是燃燒產物是水,不污染環境;但是使用電解水的方法生產氫氣,消耗的能源太大,不經濟;科學家目前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廉價的制取氫氣,即降低制氫成本;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 2H2+O2.

24.(8分)按要求用正確的化學符號表示:

(1)2個氮原子 2N .

(2)硫離子的結構示意圖 .

(3)5個二氧化碳分子 5CO2 .

(4)鋁元素 Al .

(5)氧化鎂中鎂元素顯+2價 O .

(6)3個亞鐵離子 3Fe2+ .

(7)構成氯化鈉晶體的陰離子 Cl? .

(8)銨根離子 NH4+ .

考點: 化學符號及其周圍數字的意義;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題考查化學用語的意義及書寫,解題關鍵是分清化學用語所表達的對象是分子、原子、離子還是化合價,才能在化學符號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適當的計量數來完整地表達其意義,并能根據物質化學式的書寫規則正確書寫物質的化學式,才能熟練準確的解答此類題目.

解答: 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號來表示一個原子,表示多個該原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字.所以2個氮原子,就可表示為:2N;

(2)硫離子核內質子數為16,核外有3個電子層,最外層電子數為8,故硫離子的結構示意圖: ;

(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確書寫物質的化學式,表示多個該分子,就在其化學式前加上相應的數字,所以5個二氧化碳分子表示為:5CO2.

(4)鋁元素的元素符號為:Al;

(5)元素化合價的表示方法:確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標出的元素的化合價,然后在其化學式該元素的上方用正負號和數字表示,正負號在前,數字在后,所以氧化鎂中鎂元素顯+2價,故可表示為: O;

(6)由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數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若表示多個該離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字,1個亞鐵離子帶有兩個單位的正電荷,故3個亞鐵離子可表示為:3Fe2+.

(7)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數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構成氯化鈉晶體的陰離子表示為Cl?;

(8)根據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數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若表示多個該離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字;因此銨根離子表示為:NH4+;

25.(4分)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并填空:

(1) 2 Pb(NO3)2 2 PbO+ 4 NO2+ 1 O2

(2) 1 Al2(SO4)3+ 6 NaOH? 2 Al(OH)3+ 3 Na2SO4.

考點: 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各原子的數目不變,選擇相應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數法、定一法等)進行配平即可;配平時要注意化學計量數必須加在化學式的前面,配平過程中不能改變化學式中的下標;配平后化學計量數必須為整數.

解答: 解:(1)本題可利用定一法進行配平,把Pb(NO3)2的化學計量數定為1,則PbO、NO2、O2前面的化學計量數分別為:1、2、,同時擴大2被,則前面的化學計量數分別為2、2、4、1.

(2)本題可利用定一法進行配平,把Al2(SO4)3的化學計量數定為1,則NaOH、Al(OH)3、Na2SO4前面的化學計量數分別為:6、2、3.

本文導航 1、首頁2、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23、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4、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選擇題35、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16、初三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題:解答題2

26.(9分)有A、B、C、D、E、F六種物質,其相互轉化如下:將紫黑色固體粉末A加熱,可產生無色氣體B,同時生成一種黑色固體C和另一種固體物質D;黑色固體C可用于加熱氯酸鉀制氧氣時的催化劑;另一黑色固體E在無色氣體B中燃燒,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F,綠色植物可將氣體F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并轉化為無色氣體B.

根據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 KMnO4 ,C MnO2 ,F CO2 _;

(2)寫出固體A受熱分解的反應方程式: 2KMnO4 K2Mn04+MnO2+O2

(3)寫出固體E與氣體F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CO2 2CO _;

(4)寫出C催化雙氧水分解的反應方程式: 2H2O2 2H2O+O2 .

考點: 物質的鑒別、推斷;氧氣的化學性質;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常見物質的推斷題.

分析: 根據F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綠色植物可將氣體F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并轉化為無色氣體B,所以F是二氧化碳,B是氧氣,黑色固體E在氧氣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所以E是木炭,將紫黑色固體粉末A加熱,可產生氧氣,同時生成一種黑色固體C和另一種固體物質D,黑色固體C可用于加熱氯酸鉀制氧氣時的催化劑,結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藥品和方法可知,A是高錳酸鉀,C是二氧化錳,D是錳酸鉀,然后將推出的各種物質進行驗證即可.

解答: 解:(1)F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綠色植物可將氣體F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并轉化為無色氣體B,所以F是二氧化碳,B是氧氣,黑色固體E在氧氣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所以E是木炭,將紫黑色固體粉末A加熱,可產生氧氣,同時生成一種黑色固體C和另一種固體物質D,黑色固體C可用于加熱氯酸鉀制氧氣時的催化劑,結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藥品和方法可知,A是高錳酸鉀,C是二氧化錳,D是錳酸鉀,經過驗證,推出的各種物質都滿足題中的轉化關系,推導正確,所以A是KMnO4,C是MnO2,F是CO2;

(2)固體A受熱分解的反應是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2KMnO4 K2Mn04+MnO2+O2

(3)固體E與氣體F在高溫條件下的反應是木炭和二氧化碳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CO2 2CO;

(4)C催化雙氧水分解的反應是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2H2O2 2H2O+O2.

故答案為:(1)KMnO4,MnO2,CO2;

三、解答題(共1小題,滿分13分)

27.(13分)通常情況下,氨氣(NH3)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實驗室用加熱氯化銨和消石灰的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如圖甲所示是實驗室常用的裝置.試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制取氨氣的發生裝置,可選用 A (填編號),收集氨氣應選用 E (填編號). 為了防止多余的氨氣逸散到空氣中造成污染,可用 水 吸收處理.

(2)實驗室制取CO2,其發生裝置可選用 B (填編號),收集裝置可選用 D (填編號),請寫出實驗室制取CO2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

(3)CO2是初中化學重點研究的氣體之一,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A和圖B所示的實驗來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質.

①該興趣小組用干燥管、燒杯、銅網等設計裝配了一個在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如圖A所示.在干燥管內的銅網上應盛放 石灰石或大理石 ,將制得的CO2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中,同學們觀察到前者變渾濁,請寫出CO2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反應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而后者則無明顯現象,于是提出問題:CO2和NaOH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

②為了驗證CO2與NaOH發生了化學反應,李明同學設計了甲、乙兩個實驗(如圖B所示).實驗現象為:甲??軟塑料瓶變癟,乙??瓶吞雞蛋.趙虎同學認為上述實驗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CO2和NaOH反應使瓶內壓強變小 .張小雯同學提出質疑,她認為上述實驗還不足以說明CO2和NaOH發生了反應,其理由是 CO2溶于水或與水反應也會導致瓶內壓強變小 ,于是補充了一個對照實驗,這個實驗是 把NaOH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水,做同樣的實驗,看現象是否有差別 .趙虎向甲實驗后變癟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稀鹽酸 ,觀察到 有氣泡產生 現象,從而證明CO2與NaOH已經發生了反應.

考點: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堿的化學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常見的堿 堿的通性;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 (1)實驗室制取氨氣時需要加熱,反應物都是固體,應該選擇能夠加熱的實驗裝置,氨氣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用水可以吸收氨氣.

(2)根據反應原理書寫方程式;據發生和收集裝置的選取方法進行解答;

(3)①二氧化碳可以和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可以據此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②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據此解答該題;要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必須證明在溶液中存在碳酸鈉,可以結合碳酸鈉的性質來完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實驗室制取氨氣時需要加熱,反應物都是固體,應該選擇A裝置制取氨氣,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氣法收集.制取氨氣時為防止多余的氨氣逸散到空氣中造成環境污染,可以用水來吸收;

(2)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該反應不需加熱,屬于固體和液體常溫反應,故選發生裝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3)①在干燥管內的銅網上應盛放固體藥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

②因為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鈉,瓶內氣體減少,氣壓降低,故甲??軟塑料瓶變癟,乙??瓶吞雞蛋.CO2能溶于水,也能使瓶內氣壓降低.可將氫氧化鈉溶液換為清水或酸性溶液觀察有無此現象;因為變癟后的塑料瓶內有碳酸鈣生成,所以若加入酸性溶液會有氣泡生成.

故答案為:(1)A;E,水;

(2)B,D,CaCO3+2HCl=CaCl2+CO2+H2O

(3)①石灰石或大理石,CO2+Ca(OH)2?CaCO3

②CO2和NaOH反應使瓶內壓強變小; CO2溶于水或與水反應也會導致瓶內壓強變小; 把NaOH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水,做同樣的實驗,看現象是否有差別; 稀鹽酸;有氣泡產生(或CaCl2溶液;有沉淀產生).

四、解答題(共1小題,滿分5分)

28.(5分)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6.40g,充分加熱后,剩下固體4.48g.

(1)根據 質量守恒 定律,可制得氧氣 1.92 g,剩下的固體物質是 MnO2 和 KCl ;

(2)通過計算確定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量(結果精確到0.01).

考點: 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專題: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分析: (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氣的質量=反應前物質質量總和?反應后物質質量總和;

(2)利用氯酸鉀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和生成氧氣的質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計算出參與反應的氯酸鉀質量;在此反應中,二氧化錳是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混合物的質量減去氯酸鉀質量就是二氧化錳的質量.

解答: 解:(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氣的質量=6.40g?4.48g=1.92g;剩下的固體物質是氯化鉀和二氧化錳;

(2)設參與反應的氯酸鉀質量為x,

2KClO3 2KCl+3O2

245 96x 1.92,x=4.90g;

則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量為:6.40g?4.90g=1.50g.

故答案為:(1)質量守恒;1.92;MnO2 和 KCl;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669654.html

相關閱讀:秋季學期初三年級化學期末復習題
深入解讀初三時間安排及學習策略
初三政治指導:聽老師講要求
暑假補習攻堅戰 初三規劃要趁早
名師指點:初三學習警惕“一夜暴富”心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