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3年中考歷史熱點專題復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0屆初中歷史熱點專題復習
熱點問題
1、中日關系問題
(1)古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從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來唐朝:唐玄宗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東南沿?官量埽ㄈ毡厩致哉撸。
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
(3)列舉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華史實;抗戰中中國人民的斗爭。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開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B、國民黨:臺兒莊戰役(李宗仁);共產黨:平型關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團大戰(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4)近代歷史上兩次中日戰爭的結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原因:日本是一個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日本侵華蓄謀已久(客觀);清政府政治腐敗,妥協投降,軍紀敗壞(主觀)。
B、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合作(主要);特別是敵后戰場,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英勇作戰;國際進步人士和愛國華僑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各個戰場的相互配合。
(5)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
如何正確對待日本侵華問題(日本是否承認侵華罪行)。
(6)如何才能發展健康的中日關系?(或:日本應怎么做?)
①正視歷史;②以史為鑒,反省戰爭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諾;④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⑤與周邊地區、國家友好相處,開創中日關系美好未來。
(7)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等事件說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視歷史,軍國主義勢力有復活、抬頭的危險。
(8)你認為近年來中日政治關系結“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進中日之間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文部省通過美化侵略戰爭的新教科書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視侵華歷史。)
日本政府應教育國民正視歷史,反思歷史;中日之間應建立互信機制,加強經濟、軍事、文化和人員間的交流、對話和協商等。
(9)近代歷史上日本發動和參與的侵華戰爭
發動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0—1901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
(10)日本古代學習中國進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近代學習西方進行的改革是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11)青少年應怎么做?
A、牢記歷史,珍愛和平。B、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使祖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勢力,面對歷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戰爭泥潭。
2、關于西藏問題
(1)唐朝與西藏(吐蕃)的友好往來: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后來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首領尺帶珠丹,唐和吐蕃“和同為一家”。
(2)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元朝:課本七下
清朝:課本七下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4)一五計劃期間(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課本八下)。
(5)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區(課本八下)。
(6)1959年,西藏地區勝利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今天西藏成為我國的重要牧區。
(7)山東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眾稱為“活菩薩”。
(8)我國對少數民族實現的兩項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發展。
(9)從西藏民族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中,得到哪些啟示?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團結是祖國統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結果;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才能促進共同發展、繁榮。
藏族:《弦子舞曲》;現宗教首領:十一世班禪(經中央政府批準)。
3、關于臺灣問題
(1)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①三國時,孫權派大將衛溫到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②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③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臺灣府管轄臺灣,隸屬福建省,加強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給日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2)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或:解放臺灣問題的有利條件):
①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②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傳統文化。④有“一國兩制”等正確的方針、政策。⑤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有能力實現祖國統一。
(3)歷史上兩次被割占及回歸:
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4)今天臺灣與祖國不統一問題的由來: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后,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到臺灣,從此,與祖國大陸分離。
(5)解放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前提;1995年,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6)今天祖國統一的阻礙因素:“臺獨”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最大威脅);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
(7)解決臺灣問題的兩種方式: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必要時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8)在祖國統一(臺灣問題)上,青少年應怎么辦?
①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②同“臺獨”等破壞祖國統一,分裂祖國的言行作斗爭;③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本領,報效祖國,使祖國強大。
(9)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2年)。
4、中美關系
(1)兩次鴉片戰爭中侵略中國。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為主兇,美、俄為幫兇,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2)1922年,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為美國在中國的侵略擴張提供方便。
(3)二戰中聯合打擊法西斯;二戰結束后的扶蔣反共政策。
(4)新中國成立后遏制中國的冷戰政策。
(5)中美關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6)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
現階段美國對臺軍售、維護臺灣“不統不獨”等問題的實質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
5、改革問題
(1)奴隸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2)封建制度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歐查理?馬特改革。
(3)資產階級改革:戊戌變法;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4)社會主義改革:蘇聯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
6、農村、農業、農民問題
(1)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政策的四次調整(對生產關系的調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農業合作化(1953—1956年):即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農業生產合作社。結果:提高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結果: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災難。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今):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大發展,農村富裕起來。
(2)其它涉及農村、農業或土地問題的知識點。
戰國商鞅變法,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七上)。明末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改革土地制度,解脫勞動者的貧困,做到“家給自足”。日本大化改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課本九上),日本明治維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在農業上的弊端(課本九下P10弊端③):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
農村政策、制度的調整應遵循原則(啟示):
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③尊重客觀經濟規律;
④調動農民積極性。
7、江澤民十五大報告中所講的“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前進道路上的三次飛躍”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時代前列的偉人)
(1)孫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毛澤東,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1956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3)鄧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8、中共所開辟的兩條正確道路
(1)毛澤東,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起點標志: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2)鄧小平,建設道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兩條道路的共同點(啟示):立足國情、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道路。
9、執政黨建設(黨的重要會議)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
(4)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
(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十二大~十五大:鄧小平理論形成歷程。
10、中國近代化探索
(1)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口號:前期“自強”,后期“求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72431.html

相關閱讀:2012年淄博市歷史中考題(含答案)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2012年中考歷史題歸總(有答案)
2013年中考歷史柳州市二模試題(帶答案)
2016屆高三語文上學期期初摸底考試試卷(附答案)
2018.1初三歷史期末試卷(海淀區附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